簡介
麻栗坡兜蘭 |
種中文名:麻栗坡兜蘭
種拉丁名:Paphiopedilum malipoense S. C. Chen et Z. H. Tsi
海拔:1100-1600
命名來源:[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22(2): 119-120, pl. 1 1984]
中國植物志:17:054
亞屬中文名:寬瓣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Brachypetalum
形態特徵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具短的根狀莖;根狀莖粗2--3毫米,有少數稍肉質而被毛的纖維根。葉基生,二列,7—8枚;葉片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革質,長10----23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急尖且稍具不對稱的灣缺,上面有深淺綠色相間的格線斑,背面紫色或不同程度的具紫色斑點,極少紫點幾乎消失,中脈在背面呈龍骨狀突起,基部收狹成葉柄狀並對摺而套疊,邊緣具緣毛。花葶直立,長(26--)30--40厘米,紫色,具銹色長柔毛,中部常有1枚不育苞片,頂端生1花;花苞片狹卵狀披針形,長2--4厘米,綠色並具紫色斑點,背面被疏柔毛,邊緣有緣毛;花梗和子房長3.5---4.5厘米,具長柔毛;花直徑8--9厘米,黃綠色或淡綠色,花瓣上有紫褐色條紋或多少由斑點組成的條紋,唇瓣上有時有不甚明顯的紫褐色斑點,退化雄蕊白色而近先端有深紫色斑塊,較少斑塊完全消失;中萼片橢圓狀披針形,長3.5--4.5厘米,寬1.8--2.5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內表面疏被微柔毛,背面具長柔毛,邊緣有緣毛;合萼片卵狀披針形,長3.5--4.5厘米,寬2--2.5厘米,先端略2齒裂,內表面疏被微柔毛,背面具長柔毛並有不甚明顯2條龍骨狀突起,邊緣亦具緣毛;花瓣倒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4—5厘米,寬2.5—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兩面被微柔毛,內表面基部有長柔毛,邊緣具緣毛;唇瓣深囊狀,近球形,長與寬各4--4.5厘米,囊口近圓形,整個邊緣內折,囊底有長柔毛;退化雄蕊長圓狀卵形,長達1.3厘米,寬1.1厘米,先端截形,基部近無柄,基部邊緣有細緣毛,背面有龍骨狀突起,上表面有4個臍狀隆起,其中2個近頂端,另2個近基部。花期12月至次年3月。
產地分布
產廣西西部(那坡)、貴州西南部(興義)和雲南東南部(麻栗坡、文山、馬關)。生於海拔1100--1600米的石灰岩山坡林下多石處或積土岩壁上。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為溫室栽培植物,采自雲南麻栗坡。
其它
1947年由馮國楣教授首次採集,1984年由陳心啟教授鑑定為新種。
被認為是兜蘭屬的原始種類,代表了由杓蘭屬向兜蘭屬過過渡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