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人

海陸豐、河源客家人在台灣的客家後裔約有100多萬。 河源佗城話生活在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語言,有兩種。 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了。

河源概況

河源客家人是客家民系中一個令人驕傲的群體。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上游,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地級市。全市總人口為340多萬,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純客家地區

河源客家人來源

客家人概述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中原地區的中原漢族,從秦漢開始不斷南遷。而逐步疊加而頑強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語言而形成的一個族群。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人南遷歷史

歷史上,進入廣東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遷,有時延2000多年的記載。
第一 徙:河源原為古龍川屬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嶺南後設龍川縣,由平定嶺南副將趙佗任龍川縣令。之後,受南海郡任囂所託,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為防中原戰亂禍及嶺南,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自封為南越武王。南越國延續93年,其中趙佗執位67年。趙佗任龍川縣令和建立南越國,為嶺南的開發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帶來了中原文化,改變了嶺南百越人過去野蠻落後的風俗;他施行“與越雜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進了中原漢人與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將幾十萬軍隊留駐在嶺南,成為南遷的第一批北方移民,為後來歷代中原人遷入嶺南打下了基礎。趙佗在任龍川縣令時,為解決駐在這裡的將士兵卒縫補漿洗問題,曾上書朝廷,要求撥三萬北方婦女,結果朝廷許其“萬五”。留駐在這裡的將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第二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三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四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南部。
第五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六徙: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地理位置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在2008年全國專家學者共同見證:河源市委常委會議專門作出決定,將河源龍川縣令趙佗定為客家人始祖。

廣東客家淵源

河源、惠州、深圳、河源、廣州、韶關、潮州、海陸豐客家與梅州客家實為一整體。從方言而言,自古以來惠州、梅州、深圳、韶關、河源、海陸豐就是廣東的客方言區。(光緒)《嘉應州志》卷8載:“嘉應州(今梅州)及興寧、長樂、平遠、鎮平(今蕉嶺)四縣並潮屬之大埔、豐順二縣,惠州府屬之永安(紫金、龍川、河源、長寧、和平、歸善、博羅,一州七縣,其土音皆可相同。廣州人謂以上各縣人為客家人,謂其話為客家話”。
清末古文與語言學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說:“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及潮之大埔、豐順,其民字晉末逾嶺,宅于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能。廣州人謂之客家,隘者且議其非漢種。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從以上記述可見自古以來粵東的梅州、惠州、河源地區的方言就被界定為客家話。
從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豐的政區隸屬的變動來看,公元331年,即東晉鹹和六年,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其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帶,郡治在寶安縣。當時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取名“寶安”,是由於今屬東莞市的寶山,古時產銀,銀在當時來說是十分寶貴的,所以“言寶,得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另一種說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圍二百里,奇形勝跡不一而足,而山輝澤美,珍寶之氣萃焉,故舊郡名以‘寶安’”。今天梅州地區的興寧、五華在歷史上曾經是惠州府的屬縣。
隋、唐、明、清很長一段時期興寧、五華都為惠州屬地。惠州最早是隋開皇十年(590),在山(今中山公園)設立循州總管府,轄歸善、博羅、河源、新豐、興寧、海豐6縣。 隋大業三年(607)改龍川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興寧5縣。唐武德五年(622)改為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轄歸善、博羅、羅陽、海豐、陸安、河源、石城、興寧8縣。 唐嗣聖元年(684)改為雷鄉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5縣。唐天寶元年(742)改為海豐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興寧6縣。唐乾元元年(758)改為循州,轄歸善、羅陽、海豐、河源、雷鄉、齊昌6縣。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改為禎州、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4縣。
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趙禎諱,改為惠州,自此有了“惠州”之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稱惠州路,仍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4縣。洪武二年(1369)增轄龍川、長樂、興寧、正德十三年(1518)增轄和平縣,隆慶三年(1569)增轄永安縣、長寧縣、崇禎六年(1633)增轄連平州。 清雍正九年(1731),惠州府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樂、興寧、和平、長寧、永安11縣及連平州。到雍正十一年(1733),長樂、興寧才劃歸梅州管轄,一直至今。興寧建縣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縣)後,縣境相對穩定。而惠州的紫金、龍川、河源、和平就是今天的河源屬地。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龍川縣分出了河源、新豐兩縣,都隸屬廣州南海郡。從此有了河源縣的建制。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河源縣隸屬梁化郡。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為循州,治所在歸善(今惠州市東),管轄歸善(今惠陽)、博羅、河源、興寧、海豐等縣,當時龍川縣併入河源縣。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循州改為龍川郡,治所在今惠陽東北,休吉縣(即新豐縣)併入河源縣。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龍川郡又復名循州,河源縣曾分出一個石城縣,至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石城縣又併入河源縣。五代南漢元享元年(公元917年)增設禎州,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等縣;循州的治所遷至雷鄉,轄雷鄉縣(唐朝時從興寧分出,後改為龍川縣)和齊昌府(後改興寧縣)。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轄七個縣(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樂、興寧)。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劃出河源縣和龍川縣部分地區設定和平縣。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567年)劃出河源、英德、翁源三個縣的部分地區設定長寧縣(1911年改名新豐縣)。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劃出河源、和平、新豐、翁源等縣的部分地區設定連平州(1912年改連平縣),河源縣屬惠州府連平州。從惠州、河源、嘉應州的行政區劃的變動,不難發現歷史以來河源與梅州在行政隸屬關係上有深厚的淵源關係,這種源流關係從某種程度而言,為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陸豐客家文化的整體性奠定了一個地域基礎。

全球客家分布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9000萬人。其中國內7000萬人,國外有20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廣東的珠江三角州粵東粵北贛南、台灣(700萬人)、閩南閩西和廣西、四川。目前,原住廣東的客家人有2100多萬,外省長住廣東的有1000多萬。原住廣東的客家人占全省總人數30%,其中純客市、縣15個。目前,廣東客家人在台灣的後裔有450萬以上,其中, 梅州市梅縣區的在台客家後裔有150萬人,潮州市饒平縣的客家人在台灣的客家後裔有200萬左右,惠州、海陸豐、河源客家人在台灣的客家後裔約有100多萬。

河源客家文化絢麗多彩

河源的客家人有著其他地區客家人共同的族群優點和文化特徵,但也有獨特的民俗和文化。
(1)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築民居建築皆以宗族、家族為單位建築的住宅群,屋形多為圍龍屋、四角樓、四合院和吊腳樓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區的圍龍屋是以半月形為主體,四角樓是以炮樓式為主體,四合院是以天井採光為主體,吊腳樓是以走馬樓為主體。除吊腳樓屬山寨人居住,有著明顯的山民建築特徵外,四角樓、四合院建築內部設計都與半月形圍龍屋有著大同小異之處。
(2)美味獨特的客家飲食。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 梅州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河源的烹調技術和菜色製作別具一格,如揚名海外的“客家釀豆腐”、“東江鹽焗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等,都是河源客家人所創造。紅燜豬肉、肉丸、燜香菇、炒仔鴨、全豬湯等,也是河源著名的客家菜。
(3)豐富多彩的客家風情文化。河源人能歌善舞,有著呤詩作對的習慣。客家民間藝術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現在,河源每個縣區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客家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著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4)河源客家人重文崇教人才輩出。在古代, 這裡曾經出過許多進士。在清朝,這裡曾出過“一門三代四節鉞,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檢家族。這裡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太平天國名將馮雲山石達開的祖居地,是中國革命的審計創始人阮嘯仙、中國青年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領袖劉爾崧、中國革命東江三傑劉琴西、黃居仁、黃克、中國文學評論家肖殷的故鄉。

客語是唐朝的官話

客語客家話)是世界上一種十分古老的語言。它直接承傳了周朝的雅言。它對中國漢族文化語言是一種很好的承傳,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台灣省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創會會邱從容2009年3月5日舉行《唐朝官話的研究》新書發表會,書中研究指出客家話是漢語的源頭,其他漢語方言都是客家話分出去的簡化音。新書發表會今天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的國際會議廳舉行。“民政處”賴志祥致詞表示,身為客家人的市林政則相當推崇邱從容對於推動客家事務盡心盡力,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以《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從事研究,讓大家有機會對客家話以及其他漢語方言更加了解。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張維安表示,這本書的發表將在學術界帶來衝擊,引發對於客語研究的興趣,也祝福新書在市場上受歡迎,讓在地文化發光。《唐朝官話的研究》一書內容指出,從唐朝到現在經過千年歲月,客語無須轉韻換聲,依然能和當時傳到海外而被保存流傳至今日的日、韓語、越南的漢字語音吻合。
邱從容先生以《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漢字語音開始研究,並運用韓語、越南語等的漢字語音作為輔助,和各漢語方言,包含客家語、閩南語、粵語、吳語、福州語、贛語等,從實際的語音上做各種聲韻特徵的比對、歸納與整理語音溯源的分析。
邱從容先生以《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漢字語音開始研究,並運用韓語、越南語等的漢字語音作為輔助,和各漢語方言,包含客家語、閩南語、粵語、吳語、福州語、贛語等,從實際的語音上做各種聲韻特徵的比對、歸納與整理語音溯源的分析。
從《唐朝官話的研究》一書中比對的結果可以看出,歷史上韓國的漢字語音有三大入聲特徵“p、l、k”韻,傳入越南的是「p、t、 c、ch」韻(c、ch實際音是k韻音),傳入日本的漢字語音的入聲特徵為“fu、tsu、ku、及ki”(也就是p、t、k),都跟客語明確的入聲韻「p、t、k」字音互相對應,聲韻字音也最為相似。
例如“日”字,日語漢音是nitsu,客語則是ngit,入聲互相對應,而日語的ni則是客語ngi的簡化音。又如“踏”字,日語漢音是tou(tafu),客家話則是tap,也互相對應,而且字音幾乎一模一樣,證明客語的確是影響日本漢字語音的語言,也是更源頭的漢語音。
歷史上日、韓兩國主要在唐朝時代派了大量的留學生到安學習漢語,而越南也早在漢朝開始就持續受到漢語的影響,邱先生認為既然能證明客語是跟日、韓及越南語音最為相似的漢語,那么客語在唐朝不就是唐朝的官話?除非能找出整體性比客語更為接近日本漢語的具體語言,才能否定這樣的論點,相信在學術界能帶來另一方向的思維。

河源佗城話

生活在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語言,有兩種。一種是與梅州客家話有細微區別的語言,稱之為“水源音”。也是客家先民來到嶺南後逐東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種語言。秦始皇發動五十萬兵馬南征時,趙佗帶領一支人馬在江西南部駐紮,在贛江上游的桃江或貢水濂江、湘水,通過定南水、尋烏水下東江,任為龍川縣令。東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漢以來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時又叫做“蛇話”。趙佗,又稱趙他,無論是“佗”還是“他”,實際上都是指“蛇”。《說文》釋:“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古嶺南為南蠻之地,到處瘴癘,蟲蛇滿地,人們“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漢書·地理志》)1996年在東江邊發現恐龍蛋化石後,1999年又發現恐龍化石,說明遠古的東江流域是恐龍的故鄉。化石歷史科學地說明遠古的東江流域為龍蛇之地並不為過。人們說趙佗時的話語,自然就是說“蛇話”了。另外一種是梅州音。惠州、河源、東莞客家先民南遷路線,一條是從陝西關中地區直接進入,一支從中原再經過韶關而來,一支大致沿淮河、過安徽、抵福建、江西,進入河源。
河源佗城話是一種十分有鐵質的客家話,它與梅州大埔話、惠州話潮州饒平客家話、福建詔安客家話等十分接近,與梅州等地的客家話略有區別。它能讓人感受到古中原金戈鐵馬的聲音,它能讓人感受到漢民族幾千來不屈的靈魂。如果河源佗城話能與梅州話實行整合,將會變成一種更加完美的客家話,在當代社會中,也更容易交流和傳播。

河源與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有世界影響的重要民系之一。目前,世界上有一億兩千萬的客家人,分布在全國18個省區的280多個縣市以及世界上80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惠州、深圳、東莞、河源、韶關、清遠粵東粵西贛州、吉安、撫州、長汀、三明建平、北海、賀州、博白、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惠州(包括深圳、河源、東莞)由於在中國經濟的前沿地帶努力捍衛客家文化,而被稱譽為當代世界新客都,在廣東地區,惠州、深圳、東莞、河源、韶關、清遠、粵東、粵西等廣東地區有客家人3100萬左右。
就廣東地區而言,龍川、河源、惠州的部分地區是廣東客家文化秦漢時期的文化中心。韶關、清遠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唐朝的文化中心。惠州府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惠州、梅州潮州是廣東客家文化的的清時期的文化中心.。到了當代,廣東的客家人,則是深圳(客家人450萬)、惠州(原住和常住客家人500萬)、東莞(原住和常住客家人200萬)、香港(客家人150萬)、河源(客家人380萬)、廣州(客家人100萬,但廣州的客家人沒有地位,廣州白話人極力打壓廣州客家人,在廣州、深圳等珠江三角州地區, 梅州市梅縣區人帶頭被同化,沒有客家意識,已經不算客家人,不具備領導客家文化復興的能力)以及遍布在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區的300多萬客家人一共3100萬客家人在祖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們與廣東其他兩個民系一道,把珠江三角州建設成了世界知名的製造業中心!與此同時,梅州(客家人400萬)和韶關(客家人350萬)、清遠(客家人300萬)以及潮汕、粵西等地(客家人400萬)的客家人,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客家話中有大量古代漢語的遺留,是一種美榮譽度很高的語言。客家人堅持講自己的語言已達數千年,顯示了客家文化的強大,顯示了漢文化的強大。承傳了中華文化的優秀遺產。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當時的人大代表大多數是客家人,因此,在當時的國語選舉中,客家話所得的票數,開始時比國語還多。但由於孫中山做工作,才把國語定為國語。可見客家話的影響力。目前,文化多元已經成為共識。為了加強與台灣的450萬客家人(其中有300多萬為廣東客家後裔)和海外上千萬客家人的聯繫,為了凝聚中華民心,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已經有客籍精英在爭取上級和各界的支持,爭取在香港設立客家衛視總部,但具體運作在深圳。
以下是廣東4000萬客家人(包括原住和長住)對世界客屬僑領的請求。
在南方衛星電視等廣州方言媒體的鋪天蓋地的包圍中,廣東客家話的空間正在不斷被擠壓,廣東客家人的人數正在快速減少。如果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了。因此,捐款建設什麼建築物的意義不大,關鍵是保護客家語言和文化。目前,保護地方方言成為擺在廣東客家人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因此,我們廣東4500萬客家人,盼望田家炳先生等客屬僑領,能夠站在挽救客家話保護客家話承傳幾千年來的客家文化的戰略高度出發,爭取在香港設立客家話衛星電視台。或者是申請爭取深圳衛星電視開闢客語(客家話)頻道,那對於全球的客家人來說,都是功德無量的大事。我們客家子孫世代感謝你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