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廣西省的古代稱謂]

粵西[廣西省的古代稱謂]
粵西[廣西省的古代稱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粵西,是廣西省古代的稱謂(別稱),明代徐霞客著有《粵西遊日記》記錄其在廣西遊歷的情況;清代汪森,撰錄廣西的事、詩、文而寫成《粵西叢載》、《粵西詩載》、《粵西文載》三部巨著。

基本信息

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在先秦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民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的,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範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  

廣東廣西古為百粵之地,故合稱兩粵。清 葉廷琯 《吹網錄·劫灰錄補註跋並撰人辨》:“ 崑山 李香引 文學 蓀 以所輯《劫灰録補註》示我。是録載殘 明 桂 藩在 兩粵 、 黔 、 滇 諸事。”   康有為《上粵督李鴻章書》之二:“而兩粵富腴之地,繁殖之民,卒械既多,海陸並達。”

粵東,是廣東省古代的稱謂(別稱),林則徐《嚴辦續獲煙犯以杜外人窺伺折》:“伏查粵東地處海濱,番舶絡繹。”

粵西,是廣西省古代的稱謂(別稱),明代徐霞客著有《粵西遊日記》記錄其在廣西遊歷的情況;清代汪森,撰錄廣西的事、詩、文而寫成《粵西叢載》、《粵西詩載》、《粵西文載》三部巨著。

自唐設嶺南東道、嶺南西道,宋設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後,百粵(嶺南)地分為東西兩部漸成為定製,粵地西部的廣西才因此別稱“粵西”、“西粵”。此別稱得到正史認可。如《明史·后妃——孝穆紀太后傳》記:“弘治三年,禮部尚書耿裕奏曰:‘粵西當大征之後,……昔孝慈高皇后與高皇帝同起艱難,化家為國,……今紀太后幼離西粵,入侍先帝……’”(《明史》卷113,3523頁)禮部尚書耿裕的奏書中使用廣西別稱“粵西”、“西粵”,並記入史書,奠定了此別稱的權威性。用“粵西”別稱還見於《明史》的“張鶴鳴傳”、“文苑孫艹賁傳附李德傳”中。志書也不例外,明蘇氵睿《廣西田糧賦役志》開篇就用廣西別稱:“粵西自元以來,田額無征。”

同時,在明清古籍中,廣西別稱“粵”、“粵西”、“西粵”、“粵右”等屢見不鮮,明嘉靖間任廣西右參政的陳暹詩《粵西松樹》,還有明代錢希言詩《送向郡博移官粵西》、葉向高詩《送薜履章赴粵西藩幕》、吳道南詩《王將軍出鎮粵西歌》、董傳策詩《粵西山水歌》、顧王?詩《粵西曲》等,詩題中的“粵西”都指廣西。明代地理學家、旅遊家徐宏祖著《徐霞客遊記》,其中的“粵西遊日記”專記遊歷廣西之事。清代,先後任桂林、太平(府治今廣西崇左縣)兩府通判的汪森,他的三部巨著《粵西詩載》(輯錄漢至明代有關廣西的詩詞)、《粵西文載》(匯集秦漢至明代有關廣西的文章)、《粵西叢載》(輯錄廣西的文物、天象氣候、物產資源、逸聞雜事、風土民俗等資料),書名均冠以“粵西”。張祥河的《粵西筆述》、陸祚著的《粵西偶記》等,均以“粵西”代稱廣西。

“粵西”也寫作“越西”,如明代區大相詩《送譚司理之越西》、《送梁同年赴越西幕》,“越西”即“粵西”,指廣西。“粵西”或作“西粵”。如明代,區大相為萬曆間廣西府江兵備副使莊得全而作詩《贈莊得全太史使西粵》,朱謀晉詩《送僧游紫蓋後入西粵》,侯一元詩《次音員留別西粵諸公》,汪道昆詩《胡金峰巡察西粵詩以贈之》,沈明臣詩《送朱參將先赴西粵》,湯顯祖詩《送岳石樑之任西粵》,潘益之詩《送李比部叔良奉使西粵》,蔡汝楠詩《粵中歌送沈山禺谷還西粵幕府》等,又如董傳策詩云:“崑崙山高控西粵,飛蟠千丈何奇絕。”(《崑崙歌》)汪必東詩云:“西粵得平南,觀風足美談。”(《過平南》),“西粵觀諸郡,南寧亦首風。”(《駐南寧》),盛於斯詩云:“三載留西粵,孤身歷百蠻。”(《女夫董文若從粵西龍州再過休庵》)詩中的“西粵”均指廣西。

“粵西”的同義語為“粵右”,這與稱“廣西”為“廣右”及“嶺右”與“嶺西”混稱是同出一轍的。因為我國歷代王宮殿宇多坐北向南,民間亦有“左東右西”之說,故“粵右”即“粵西”,也是廣西別稱。如明代廣西提學僉事魏浚著《嶺南瑣記》,書中云:“粵右狼兵,鷙悍天下稱最。”“粵右狼兵”指的是廣西土官統領的兵。明嘉靖間任廣西左參議的汪必東有《粵右督餉言懷》詩,詩題中的“粵右”即指廣西。以“粵右”代稱“廣西”也是人所共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