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著名語言學家、北大教授岑麒祥在《中國語文》1953年第4期《從廣東方言中體察語言的交流和發展》的論文中,把惠州(即現在的惠城區)與嘉應州並列為客家音系的代表點。著名方言學家、北大教授袁家驊主編的《漢語方言概要》也把惠州在內的東江地帶排除在粵方言分布之外。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廣東中部龍川、河源、連平、和平、博羅五縣劃歸客方言的粵中片,把與惠州地緣相近的博羅羅陽、福田及連平隆街等,獨立劃為“惠州片”。但有學者持不同意見。1987年12月,南開大學中文系劉叔新教授在提交給中國語言學會第四屆年會的論文《惠州話系屬考》中,認為惠州話應屬粵方言中的東江系。華南師大周日健教授在1990年12月出版的《新豐方言志》中論證了水源話是“客家話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同時指出,“就現代音韻系統來說,惠州話跟水源話一樣,應歸屬於客家話。”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詹伯慧教授在《新豐方言志·序》中贊同周教授的論述,並指出:“關於惠州話(市內)的歸屬,語言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根據惠州話中存在某些近似粵語的因素而把它看作是粵方言的一種地方話;我和我們《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編寫組的同志們,根據我們的實地調查的記錄,始終認為惠州話(市內)宜看作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客家話,從總體特徵看,屬於客家方言,但是某些語音現象有跟粵語相同之處(如有撮口韻y,y-等),這不妨看作是受粵語影響的結果。”惠州話越靠近操惠州客家話(惠陽話)的鎮或與之混居的鎮,其口音就越多客家話的特點,而惠陽話也較梅縣話要更多的白話辭彙,一般相處過一段時間的情況下,惠州話跟客家話可以完成基本交流。
形成
據《惠州府·郡事記》記載,明萬曆二十年以前,惠州一帶居民很少,後從興寧、五華、安遠、武平陸續遷來許多居民。⑶這是因為,明末清初以後,以梅州為中心的客方言區人口激增,又受到清初遷海政策的影響,客家大本營的居民便逐漸向外遷移,進入了客家民系的播遷期。粵東客家人的播遷,其中一支先進入龍川、河源一帶,經由東江遷移至珠三角丘陵地區,由此延伸了長達數百公里的客家居民區,即惠河片客方言區,並形成了龍川、河源以至惠州、博羅一帶的客家話水源音。
從地緣學的角度來看,贛南經尋鄔、安遠二水可直通東江。得舟楫交通之便,在明朝初年,東江上游確有一些客家人是從贛南遷來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又有不少人回遷的。據統計,明中葉以後經龍川回遷到贛南的縣就有贛縣、安遠、信豐、定南、全南、南康、上猶、大余、崇義、尋鄔、萬安、遂川、井岡山等共21個,其中以原籍興寧的最多。⑷這樣一來,龍川、河源一帶的居民就大多來自梅州或由福建經梅州遷來,而贛南遷來的只占少數。可以認為,在龍川、河源的東江一帶,來自梅州和贛南兩地的客家移民和原住民長期雜居在一起,他們所說的客家話,理應經過一個混化的過程,才產生了既區別於梅州話又區別於贛南話的客家話,即惠河一帶的客家話水源音。因惠河一帶的客家話具有許多相同的特點,可以擴而大之,把惠河片凡具有這些相同特點的客家話都稱為水源話。新豐方言分客家話和水源話,其水源話分布於鄰近河源市的豐城、馬頭、石角、大席、梅坑五個鄉鎮,⑸理應併入惠河方言片的水源話之中。
惠州話保留了客家話的基本特徵。如古濁塞音和濁塞擦音,不論是平聲還是仄聲,一律讀送氣聲母,像“白”、“暴”、“步”、“部”、“哺”、“病”;“大”、“達”、“敵”、“代”、“盜”、“電”、“讀”、“毒”、“獨”、“度”;“共”、“舊”、“件”、“近”、“跪”;“在”、“自”、“座”、“坐”、“住”、“雜”、“罪”、“造”等字音是。再如古無輕唇音(即唇齒音),只有重唇音(即雙唇音),在水源話話里也還留下一些痕跡。像“糞”、“痱”、“斧”、“腹”,“甫”、“輔”、“肥”、“吠”、“縫”等字,惠河話仍讀雙唇音。古無舌上音,惠河話里也可以看到一點痕跡。如口語單說“知”或問人“知么(知道嗎)”,“知唔知(知道不知道)”,“知”的聲母仍讀[t],成為客家話的特徵之一。又如古“曉”“匣”聲母的合口字,即韻頭是u的字,其聲母在客家話大多讀[f],惠河話中“灰”、“火”、“化”、“花”、“歡”、“貨”,“會”、“回”、“畫”這些字的聲母也讀[f]。此外,惠河話中,還可以看到保留下來許多客家話特有的詞語以及指人賓語可在指物賓語後一類客語句法特點等。⑹因此,水源話應屬於客方言的一個分支,而不應看作區別於客方言和粵方言的另一種獨立的方言。這一看法,已經得到了大多數研究客方言學者的認同。
既然贛南為惠河一帶的東江之源,而且歷史上有過贛南南遷和回遷贛南的多次客家移民潮,惠河方言就不免打上贛南客方言的某些印記。最明顯的是惠河方言去聲分為陰陽,有7個聲調,比梅縣話多了一個,與贛南的瑞金話完全一致。惠州話陽去的調值為31,也與瑞金話的一個樣。⑺龍川話“客家”的“客”讀[k‘ak],與贛縣、寧都、三都、瑞金和石城話的讀音亦大致相同。⑻河源話、惠州話把“正在吃飯”說成“食緊飯”,贛南的於都、瑞金、龍南、大余等地也都這么說。⑼有人認為“緊”的說法是受了粵方言的影響。其實惠河話並沒有取粵語“緊”[kn]的讀音,而是取客家話“緊”[kin]的讀音,把它看成來自贛南的客方言應更為確切。惠河方言把“一個”說成“一介”[kai],贛南客語也都是這么說的。⑽“舅”、“坐”、“柱”、“癢”這幾個字許多地區的客家話讀陰平調,但河源、惠州市區讀陰去調,與贛南西部的客家話相同。⑾
東江是廣東珠江的三大水系之一,其下游是客方言區和粵方言區交匯之處。客家人和廣府人得東江航運之便,歷史上常有來往。清朝末年,四邑就有一批廣府人來到惠州經商。⑿抗戰爆發後,日軍於1938年侵占了珠江三角洲,大批操粵方言的難民逃難到河源、龍川一帶,以至一些市鎮廣州話曾流行一時。廣州市歷來是廣東的省會,惠河一帶的客家人到省會經商、求學、應考等,接觸粵方言的機會就更多了。這樣,粵、客兩種方言之間,在語音和語彙方面彼此都會發生影響。因為珠三角是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粵語處於強勢,粵方言對客家話的影響就必然會更多一些,惠河片客家話的水源音也就不免滲入一些粵語的字音和辭彙。在語音方面,水源話有撮口呼,如河源話和惠州話,朱、珠、豬、住、主等字讀[tsy],專、磚、川、穿、宣、喧等字的韻母讀[yn],⒀這是其他地區客方言沒有的,明顯是受了粵方言的影響。中古微母字在梅州片客家話聲母念v的字,如無、武、舞、霧、侮、文、問、聞、萬、物、望等,在惠河話讀m,⒁與廣州話相同,也是受了粵語的影響。河源話和惠州話的陰入和陽入,其調值與其他地方的客家話不同。客家話普遍的情況是陰入低,陽入高,而河源話、惠州話是陰入高,陽入低,⒂與粵方言的一個樣,也是受了粵方言的影響。客家話有些聲母為k‘的字音,水源話讀f,如“科”、“寬”、“快”、“闊”等,還有“雁”讀[ngan],“蜘蛛”說成[k‘alau],⒃這也是粵方言的讀音。水源話有不少詞語更是直接從粵方言吸收過來的。如“看”叫“睇”,“給”叫“畀”,“罵”叫“鬧”,“睡”叫“瞓”,“鳥”叫“雀”,“明年”叫“出年”,“中午”叫“晏晝”,“清早”叫“朝早”,“倒閉”叫“執笠”,“鞭炮”叫“炮仗”,“上學”叫“返學”,“祖母”叫“阿嫲”,還有“男雙胞胎”叫“孖仔”,雌性動物叫“~毑”,名詞詞尾“~子”不叫“~欸”,叫“~仔”等。⒄
綜上所述,惠河片客家話的水源音,既保留了贛南客家話的某些痕跡,又接受了粵方言的不少影響,形成了既不同於梅州地區客家話,又不同於贛南地區客家話的特點。而惠河片客方言水源音所具有的這些特點,又正好反映出粵東客家人沿東江向西播遷,與粵方言區民眾廣為接觸和相互交流,而受強勢粵方言的影響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分布
惠州話是指惠州舊城裡(包括原惠州府城橋西街道辦事處和原惠陽縣城縣城橋東街道辦事處)的老居民使用的方言。舊城以外的惠陽、惠東等地主要說惠陽話。境內通行的漢語方言主要有客家話、福佬話(閩語)和白話(粵語)。各方言的分布大致與周邊的方言環境相一致。客家話(惠陽話)是惠州市第一大漢語方言,這與市境固有的人文歷史背景和長期與其北邊的客家地區梅州、韶關、河源等地密切往來有關。東邊的汕尾市主要講閩語,故市境的東部地區有講閩語的。西邊的廣州市、東莞市主要講粵語,故西部地區有講粵語的。另外,博羅、龍門還有一部分人講“本地話”。隨著社會的前進和新事物的不斷湧現,惠州市境內的漢語方言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新詞的引進和一些舊詞的退出。同時,客家話、福佬話和白話詞語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納套用。這樣就使得幾個方言的一般辭彙都有一定的變動。
由於國語的推廣和較多外來人(特別是外省人)的進入,惠州市境內使用漢語方言和國語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惠城區內,變化相當大,在公共場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於國語的使用率。各縣城內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趨勢。
代表音
惠州話沒有標準音之說,一般以府城橋西和舊歸善縣城橋東老居民的發音作為參考,即以府城話來作為代表。
音韻
聲調
一般聲調惠州話共分7個聲調,擁有音節622個以上。陰平,調值33陽平,調值11上聲,調值35陰去,調值213陽去,調值31陰入,調值45陽入,調值21惠州話的基本辭彙中並無55調,但總是在助詞和連續變調中出現,通常在聲調排列時,55調排在33調前連續變調1上聲(35)字充當上字,後面不論接哪一調類的字,由上聲字充當的上字調值都由高升35變為高平552陰去(213)字充當上字,後面不論接哪一調類的字,由陰去字充當的上字調值都由低降升213變為中平333陰入(45)字充當上字,後面不論接哪一調類的字,由陰入字充當的上字調值都由高升45變成短促的高平5
聲母
惠州話聲母共22個p p' m m f vt t' n lk k' ŋ hts ts' stɕ tɕ' [ny] ɕ ʑø
韻母
惠州話韻母共53個a ai au am an aŋ ap at akɛ ɛi ɛn ɛt ə ən əŋ ət əki iu im in ip itia iau iam iaŋ iap iakiɛ iɛu iɛm iɛn iɛp iɛtiɔ iɔŋ iɔku ui un uty yɛ yɛn yɛtŋ(單獨成韻)另:ia iau iam iaŋ iap iak i iu im in it u ui un ut y單獨成韻時有輕微鼻化,鼻化程度不重。聲母方面,惠州話把中古微母字無、武、舞、侮、文、聞等字念為﹝m﹞,這與廣州話相同,而與梅州市的念為v(梅州市有少數的字念為m)不同。中古的輕唇音字,在梅州話中,有一些念為p組,保存古無輕唇音“的殘跡,如肥、輔、釜、 符、縫等字有許多客家方言點為重唇音,惠州話念為f,與廣州話相同。惠州話不存在梅州話k組聲母,在齊呼韻母之前讀為e)(舌面中音)的現象,劉叔新認為這是它與廣州話相近,與客家話不同的一種表現。中古的溪母字客家話念為k´,基本上不念為f,惠州話把課、科、苦、褲、快、塊、奎、寬、款等念為f,近於廣州話。中古的全濁音聲母字,惠州話全讀為送氣清音,這與客家話相同。在韻母方面,一些主元音為i的韻母,在廣州話讀為﹝aa﹞,如巾、人、金、心、急、筆等,但惠州話讀為i-,與客家話相同,而不同於廣州話。一些以﹝a﹞或﹝e﹞為主元音的字,在廣州話讀為﹝i-﹞如篇、建、劍、廉、業、甜、店、顯、跌、列、揭、蓋等惠州話念為﹝a﹞(或e),不與廣州話一樣念為﹝i-﹞。中古梗字的文讀音,惠州話念為﹝n-﹞尾,如“成、姓”等字,這與廣州話不同,梅州話將這些字也都念為-n。曾字冰、兵、蒸及其相應的入聲韻字色、力、績等也都念為﹝-n﹞、﹝-t﹞韻,這一點客家話相同。止撮的三等韻支、之、脂、微等韻字,廣州話讀為﹝e﹞,惠州話則讀為﹝i﹞,這也與客家話相同。不過,粵語區也有許多方言(如中山)也是這樣的。應該指出,粵方言的﹝i﹞韻字之所以念為﹝e﹞,是在較為晚近的時期由i變來的,這,我們稱之為韻尾的“繁衍化”,即:i>ei惠州話中,同樣沒有y>θy的變化。惠州有y韻母,大部分客家話沒有(大埔、陸河及詔安等地客家話有)。y可以用為介音,有yen、yet(古代的仙、先、元及相對的入聲韻念此音),也有yőŋ、yők韻母(古陽韻和江韻的莊組字及其相對的入聲韻字念為此音)。惠州話中,沒有像梅州話那樣的﹝ii;﹞韻母。這些韻字念入﹝i﹞,這一點,與廣州話相同。中古的哈、泰韻字(除戴、態、乃、猜、孩等字外)台、才、在、彩、耐、再、奈、蔡等念為﹝oi﹞,這一點,惠州話也與廣州話相同。客家話這兩韻念﹝oi﹞的字較少。
特色辭彙
白公,阿白,意思分別為(外)曾祖父、(外)曾祖母。
阿公(阿爺),阿婆(阿嫲),意思分別為爺爺、奶奶。
姐公,姐婆,意思分別為外公、外婆。
老竇(爸爸),老奶(媽媽),意思分別為爸爸、媽媽。
阿哥,老弟,阿姊,老妹,意思分別為兄弟姐妹。
阿伯,阿娘,意思分別為大伯、伯娘。
阿舅,阿妗,意思分別為舅舅、舅媽。
心布,女世,意思分別為兒媳婦、女婿。
丈公(稱人佬),丈人婆(稱人婆),意思分別為丈人、丈母娘。
叔伯阿哥(老弟、阿姊、老妹)意思分別為堂兄(弟姐妹)。
姑爹、姨爹,意思分別為姑父、姨父。
托領,意思帶些許髒話,表感嘆。
膊頭,意思為肩膀。
啞仔,意思為嬰兒(不是啞巴)。
痴線,意思為神經病。
細佬哥,意思為小孩子。
阿興仔,意思為逗13(作貶義用)。
衰家寶,意思為沒長進的人。
介佬,囊佬,意思同為說潮汕話的人(佬,是一個中性詞)。
疍家仔,意思為水上人家。
掌牛,意思為看牛,放牛。
烏嘴狗,意同烏鴉嘴。
雞婆,意思為八卦多事或失/足/婦/女。
韶仔,酸果仔,大領憨,意思同為傻子。
生冷硬,意思為固執的傻子。
爛領下,死仔包,打靶婆,死冚席,叼惹奶級別,叼那星,冚家鏟,天收你,冇陰公,鬼打你,冇領用,衰格,爛別別,意思同為罵人的話語。
半生死,字面意思。
頭拿,頭拿殼,意思同為頭。
鼻公,意思為鼻子。
手指公,手指仔,意思分別為大拇指、小拇指。
大髀,腳跟,腳腩肚,肚拔,肚腩,屎臀,仰頭,逆門頭,意思分別為大腿、腳後跟、小腿肚、肚子、肚腩、屁股、抬頭、額頭。
阿嬤叫,意思為用裝在鐵勺子的麵糊裹著白蘿蔔、豬肉等餡料,油炸而成的小吃,加或不加蒜頭醋都別有一番滋味。
蘿蔔槓,意思為用鹽醃製過的的白蘿蔔。
醃鹹酸,意思為用糖鹽醃過(大概是幾個小時,與蘿蔔槓醃製的方法、時長不一樣)的蘿蔔、水果或其他瓜類。
地豆,意思為花生。
逆糍,意思為一種糯米糍,是用炒熟的糯米粉加開水揉成麵團後,包上炒黑芝麻(碾碎)、炒花生米(去紅衣+碾碎)以及白砂糖,香甜綿糯。
雞芹,意思為雞腎,"芹"可以同用於"鴨芹"(鴨腎)。
雪條,意思為冰棍。
昂菜,意思為通心菜。
負仔,意思為芋頭。
番薯,意思為地瓜。
馬仔,意思為沙琪瑪。
飯辣,意思為鍋巴。
大龍粄,意思為黃糖年糕。
馬慈,意思為馬蹄(蔬果類,而不是動物)
包粟,意思為玉米。
矮瓜,意思為茄子。
廳下,灶頭,狗竇,拖箱,鑊頭,牙擦,擔竿,瓷鋼,壁縮,其嚓,烏蠅,蜞蝻,雞乸,哪兒,樣邊,煮野,頭先,今下,帶頭,瞓覺,行街,返學,洗身,擺酒,斟茶,執笠,睇病,屙屎,屙尿,摒屎,撲街,吵交,打交,走佬,傾計,汁嘴,燒炮仗,起屋,潑扇,擔遮,倒啦沙,發爛渣,瘦莽莽,喔活,烏哩墨黑,麻領煩,得把死嘴,嘴結結,車大炮等等。
風俗諺語
本文按由惠城區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惠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林慧文撰寫的惠州地情研究專著《惠州方言俗語評析》一書,是在編纂原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惠州市資料本的基礎上,再經過多年、多渠道的蒐集整理和研究,薈集惠州方言俗語、包括惠州話諺語、歇後語、熟語、疊詞語等一千多條目,並作相應的評析,系統地剖析和展現了惠州方言中民俗語言的普遍現象和特徵,通俗易懂,可讀性強,是一本比較完整的惠州地方方言俗語專集和比較有價值的地方文化資料。
事理
1、早出日頭唔系天,後生髮財唔系錢2、 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3、 近江唔好枉洗水,近山唔好枉燒柴4、 禾黃雞厭谷5、 花開花敗年年在,青春一去卻難回6、 人老冇藥醫7、 隔離阿婆飯較香8、 三歲孩子定八十9、 多梳多唔靚,多打多唔聽10、千年魚春,百年草米11、有咁久風流就有咁久節墮12、急水流砂粗在後,大風吹谷胖在先13、有守賊日,唔守賊時14、偷吃不瞞牙齒,好反不瞞鄰里15、咀吵得人惱,力濺得人切16、人愛長情,事愛短結17、精仔怕爛仔,爛仔怕死仔18、心正唔怕行夜路19、有咁大隻頭淨戴咁大頂帽(沒公大隻頭就無好戴公大頂帽)20、一種米食出百種人21、寧可睇人食肉都無好睇人劈木22、一眼(根)針沒兩頭尖23、做人愛直,寫戲愛曲24、雞春公密都孵得出仔25、久記不如淡墨26、豬乸過得關,豬仔打橫行27、男人好食上人當,女人好食上人床28、人不受氣,肉不受刺29、天熱流猴多,天冷伙頭多30、黃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殘31、南蛇過棘籬,唔死去層皮32、常來日久人生厭,烏蠅日久撩拋飯33、船過曾知好水路,事久曾知測人心34、人心難測水難量35、山高皇帝遠36、好天撿掂落水柴37、儉食時時有,儉著(穿)時時新38、屋檐水,點點落地沒差移39、早起三朝當日工40、勤者得食,懶者受餓41、學懶三日,學勤三年42、越有越早起,越窮越懶屍43、一人合一人,谷種合年辰44、在屋靠父母,出門靠朋友45、多隻朋友多條路46、貪其一斗米,失卻半年糧47、三年禾串,一朝賴粉仔48、唔怕師父骨,最怕一鍋出49、唔怕白須公,最怕老來窮50、只好打落白須公,唔好打落鼻涕蟲51、水唔緊,魚唔跳。
修養
1、 樹頭生得穩,唔怕樹尾搖2、 人窮志不短3、 唔怕做唔成,就怕心不誠4、 寧交人情,莫交錢情5、 君子坦蕩蕩,有話當面講6、 好仔唔耕爺田地,好女唔著嫁時衣7、 窮人莫斷豬,富人莫斷書8、 人唔怕人打落,火唔怕人燒著9、 六十六,學不足10、阿子唔讀書,無當養只豬11、食得系福、著(穿的意思)得系祿,瞓得系生肉12、男人有錢曉變壞,女人學壞會錢13、大人不計小人過14、好男不與女斗15、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家庭生活
1、 後生快樂唔覺老,人老淒涼曾知難 2、 唔怕老來瘦,最怕老來窮 3、 唔當家唔知柴米貴 4、 牛耕田,馬食谷,阿爸賺錢阿仔享福 5、 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 6、 床頭打拋床尾和,單單激死(氣死)丈人婆 7、 懵懂爺娘嘆子女,浪蕩老公嘆老婆 8、 兄弟唔和硬過鐵,夫妻唔和軟過棉 9、 好命嫁郎置千間,命醜爛“賊”都唔眠 10、多仔多女多冤牽,少仔少女成神仙 11、冇姑娘唔成家,冇油麻唔成茶 12、生仔不知娘辛苦,生女淨知謝姐恩 13、天上雷公,地下舅公 14、大屋人家養老女,我姐貧窮養細豬 15、有仔窮唔久,冇仔久久窮 16、有仔唔愁冇心布,有女唔愁冇丈夫 17、一代好心布,代代好兒孫;一代醜心布,醜到外甥孫18、好種唔傳,醜種唔脫19、親打親無痛,親鬧親無仇20、清官難審家庭事21、生仔打爺爺歡喜22、阿爸養仔仔養仔23、寧嫁花家仔,勿嫁蠢笨郎24、寧嫁敗家仔,勿嫁蠢笨兒25、豆埃祿祿,炒歸鍋篤26、咁好月光唔當日,咁好家娘唔當愛27、寧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28、養子過學堂,養女過家娘29、男人心多理唔成家,女人心多織唔成麻(麻布)30、好仔兩頭遮31、男人最怕入錯行,女人最怕嫁錯郎32、好仔唔離祖宗姓,好女唔離祖宗聲33、帶仔姑娘腥搭臭34、年怕中秋月怕半35、年到節到,心肝暴燥36、有人筲箕盛冷飯,有人肚餓上眠床37、仔大分家,樹大分丫38、中年喪妻,苦過爛泥39、食唔窮,著唔窮,唔曉打算(不會打算)一世窮40、男人望投圩,女人望做月41、好仔唔使多言語,神靈唔使亂燒香42、仔多餓死爺。
風俗
1、 男做齊,女做一2、 男怕前,女怕後3、 男加三,女加四4、 瞓就唔好起,起就唔好止5、 七十不留餐,六十不留宿6、 腳踏凹欄隨窩轉7、 新墳唔過社8、 三塊精(瘦)、兩塊肥,食人雞酒唔便宜9、 月里怕穢10、三朝七日怕鎖11、狗怕夏至,禾怕七月十四,雞怕年卅(年三十)同年初二12、一斗米棕,有食又有送;一斗米糍,無夠分隔離13、正月半,擺山燈14、正月二十補天穿15、六月六,曬衣服16、七月十四盂蘭樵17、十月朝,糍堆碌碌燒18、過冬食粉裹19、一日節,三日歇20、打瀉茶21、朝八晚四晏晝十二22、葬得中,代代拿朝柬;葬無中,代代揸搖板23、夏至狗,冬至走。
現狀
惠州話作為惠州的一門本地方言,具有歷史方面的研究價值,是追溯一座城市發展歷程的重要證據。隨著時代變遷、老一代的惠州人離世、惠州行政區域的調整、移民增加、以及相關部門和年輕一代的不重視等因素,惠州話的通行範圍已經不如從前,今市中心主流說國語,而惠州話只通行於外來人口比較少的地方(例如水口、橫瀝,馬安,汝湖,羅陽,龍溪,潼湖,等),這種現象可以在外地人口比較多的廣州天河,深圳龍崗等地很常見,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類文明最初的記憶,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語言的變化,往往是一個地域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素質發生變化的重要指標。一個地方的語言既是某一地域特定文化信息的載體,是特定歷史過程移民、習俗、宗教及文化風貌的縮影,也是一張無形的保護網。尤其是作為移民,為了生存,為了增強內聚力,儘可能聚族而居,使用同一語言。惠州話蘊含著惠州歷史的民俗、宗教、藝術等文化個性與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移民的增加、區劃的調整,惠州話使用的範圍越來越窄。建國初期,大批南下幹部,以及駐惠部隊,對惠州推廣普及國語功不可沒。如果當地人再不加以重視,在廣播、電視、報紙、文藝節目等幾乎絕跡,因此惠州話再過幾十年後很可能會慢慢消失,這決非危言聳聽。惠州話急需挖掘、復興和傳承,提高惠州地域文化,彰顯惠州城市地方特色,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整理、研究和保存。就此,東江傳媒網推出了《惠州話廚房》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