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鎮總面積218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佗城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毗鄰東源縣,距龍川縣城、鐵路編組站(廣梅汕、京九鐵路)僅8.5公里,河梅高速公路龍川西出口距鎮區僅1.5公里,東江、205國道、河梅高速公路在境內經過;鎮內17個行政村村道全部硬底化。佗城還是縣城規劃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鎮。水產、水果、蔬菜為該鎮三大農業支柱產業,特別是鎮內龍眼種植已成規模,面積達8144畝,被稱為“龍眼之鄉”。歷史沿革
佗城鎮既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發跡之地,又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與百越文化交流的結合地,而且也是千百年來東江中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重鎮,同時又是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治所。在當地老百姓的心目中,佗城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文明。民國30年(1941年)為紀念龍川首任縣令趙佗,教育會通過改名為佗城。
主要景點
百歲街
百歲街是古城目前最繁華的街區,又名百歲坊、百姓街,原名儒學前街。這裡有“兩多”:一是百歲老人多,二是姓氏多。在不足500米的街道上有13個姓氏,鼎盛時期集中了10餘間宗教族祠堂。據史籍記載,清末民初,佗城宗祠建築達到頂峰,有歷史記載的宗祠有89間,每間一姓,現存有黃氏大宗祠、劉氏、曾氏、蔡氏、張氏、葉氏、吳氏宗祠等。
司馬第
司馬第位於佗城的厚唐街,是佗城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之一,見證了佗城的輝煌歷史。
正相塔
正相塔亦稱開元塔,始建於唐開元三年(715年),至今有1200多年歷史,是廣東省重點保護單位。宋代名相吳潛曾貶居塔下古寺,百姓為紀念他,而稱為“正相塔”。塔為六角形樓閣式磚塔,塔徑8.2米,每邊長4.5米,塔高32.5米。
西門古碼頭
佗城西門古碼頭始建於宋代,是古代當地最主要的水土交通樞紐。據史載,佗城西門碼頭從宋朝至清朝中葉一直熱鬧繁忙,後因護城河淤塞和陸上交通日漸發達二功能衰退。
駱屋
駱家府第,位於佗城北角,建於明朝初年,磚石結構,造工精緻,規模宏大。”整個府第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屋高9米,九廳十八井,40餘間臥室,左側還有一方2000多平方米的水塘。司馬第東面,仍保留著長約百米的老圍牆,一段為明時所建,一段為清時所建,均是三合土夯成的高牆,至今仍非常結實。北面屋子緊臨水塘,廊檐飛角,老遠望去好不氣派。院門從東入,正門牆皮班駁,多有脫落,石頭門框上有塊石匾,刻“司馬第”三字。右手邊整面牆上畫了一副反蘇修的半身人物畫,看起來表情滑稽。
南越王廟
南越王廟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蓋淼是現存紀念奉祀龍川首任縣令、南越王趙佗的唯一建築,曾作多次修葺,現為四合院式二進院落建築,中間為長方形磚鋪天井,四邊為花崗岩石石井欄。屬清代嶺南建築風格藝術風格,樸實端莊。
天后宮
天后宮是民間供奉天后娘娘(媽祖)的壇廟,佗城天后宮始建於明代,坐北向南,原建築已毀,2005年重建。纖維三進正屋,占地面積465平方米。
龍川商會
商會始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主體為中西合璧的硬山頂三層樓房,該樓系清朝年間當地商人為“聯絡各方信息,共謀求存之道”而建造,是舊時龍川商業聯合成員聚集的場所。
明代城牆
佗城還現存有一段明代的城牆,其遺址位於龍川商會附近。
南山古寺
古語:寒山晨鐘;南山暮鼓。龍川南山古寺與姑蘇寒山古寺兩大奇觀享譽並稱,成為百越大地的兩顆明珠。南山古寺坐落於古循州府(今廣東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乃先秦南越王趙佗勃興之地)。地處東江之畔,南山之麓,依山傍水,山川秀麗,南山主峰如蓮座,四周輔山層疊,猶如蓮瓣,朝笏之勢,可謂形勝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