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恩堂

沐恩堂

沐恩堂原名慕爾堂,又名“慕樂堂”,位於西藏中路九江路口,面對人民廣場,屬基督教美國衛理斯教派,又名“慕樂堂”。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地址: 上海市黃浦區西藏中路316 號

沐恩堂沐恩堂

電話: 021-63225069 63224069
類別: 旅遊景點, 教堂
交通:捷運1,2,8號線人民廣場站、公交18、20、37、49、108、930、980路
開放時間:周日7:00-20:00

簡介

沐恩堂原名慕爾堂,又名“慕樂堂”,位於西藏中路九江路口,面對人民廣場,屬基督教美國衛理斯教派,該建築外觀是美國學院復興哥德式。教堂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為134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138平方米,磚木結構。鄔將建築平面和造型設計得自由組合,外牆以凹凸紅磚相拼,體現了他設計的特性。建築群正中為大堂,三跨空間,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圍有挑台,共設1000個座位。西南角有塔樓一座,毗鄰有4層附屋和附屬學校。外立面為深褐色面磚,牆角和窗框鑲嵌隅石,顯得古樸和神秘。大堂西南角有塔樓地座。塔樓頂部安裝著五米高的霓虹燈十字架。夜光下分外奪目,成為人民廣場的一大景觀。

歷史

“沐恩堂”,意為沐浴於主恩之中。沐恩堂,原名“慕爾堂”,前身之一為“三一堂”,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藍柏在法租界鄭家木橋(今福建中路延安東路附近)建造。光緒十三年(1887年),傳教士李德另在今雲南中路漢口路建造“監理會堂”。光緒十六年(1890年),改名“慕爾堂”,以紀念美國堪薩斯州捐款人慕爾去世的女兒。後三一堂併入慕爾堂。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因堂址不敷使用,乃籌款重建新堂,並請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1930年建成紅磚結構的哥德式教堂,內有可容 1000餘人的禮堂及音樂室等。曾舉辦夜校及補習學校等社會文化事業。現教堂宗教活動正常,每逢復活節、聖誕節都舉行宗教儀式。華東神學院設在堂內。

沐恩堂沐恩堂

1931年,慕爾堂新堂在今西藏中路漢口路落成。新堂包括大堂及鐘樓、四層樓附屋等。中部為大禮堂,可容上千人。大堂的圓形柱子和樓座的欄桿都用鏨假石飾面,堂頂為水泥尖拱頂,玻璃窗以黃色為主。1936年,鐘樓頂上豎起了一座5米高的鏇轉霓虹燈十字架。該堂早期主任牧師大多是美國人。
1936年有位美國教徒捐款,在塔樓頂部安裝5米高的霓虹燈十字架,底座裝了馬達,可使閃亮的十字架四面轉動,使教堂名氣更大。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慕爾堂被日軍占領,作養馬場之用,到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回,座椅大多被破壞。1958年,慕爾堂成為黃浦區聯合禮拜場所,改名“沐恩堂”,意為“沐浴於主恩之中”。
“文革”中,該堂被迫關閉,宗教活動停止。1979年9月2日,沐恩堂恢復禮拜,是上海恢復宗教活動最早的基督教堂。
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上海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會址都設在沐恩堂內。全國或上海基督教界重大會議和典禮,如1988年祝聖沈以藩孫彥理兩位為上海主教,1994年世界和平公禱日,歷年世界婦女公禱日崇拜,歷屆華東神學院學生畢業典禮等,都曾在該堂舉行。肯亞總統莫伊曾參觀沐恩堂,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羅伯特•倫西曾參加在沐恩堂舉行的感恩禮拜,美國著名布道家葛培理也曾應邀在該堂講道。1993年7月,沐恩堂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修復

2010年3月初,上海基督教沐恩堂計畫啟動修復工程,該工程計畫於今年9月2日沐恩堂復堂30周年之際完成並對外開放。

沐恩堂沐恩堂

修繕完畢的上海沐恩堂首次配置現代化消防裝備和安全監控設施,在牧師講道的聖台安裝多媒體系統,並在建築上安裝照明泛光設施。鐘樓頂部霓虹燈十字架也將按舊貌復原,並恢復鏇轉。
多年來上海沐恩堂的外面和內部設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據悉,這次修繕將對外牆紅磚進行徹底檢查、整修,對損壞嚴重的磚塊進行更換。供牧師講道、唱詩班獻唱的聖台將進行擴展,並安裝多媒體和同聲翻譯系統,以滿足國內外信徒的需求。由英國人生產的消防裝備已經使用多年,功能早就退化,修復後將首次全部更換成現代化的消防裝備。即將安裝的安全監控設施將確保沐恩堂的安全。考慮到人民廣場的整體風格和世博會的需要,沐恩堂還將首次安裝照明泛光設施,為人民廣場增加一座“亮堂”建築。

盤點上海周邊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