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雲觀

上海白雲觀

上海白雲觀位於上海市大境路259號,人們普遍將它稱之為“海上白雲觀”。經過了歷史的洗禮,如今的白雲觀比起從前已經大不一樣了,但最原始的淳樸還是能依稀看得見。

簡介

上海白雲觀,又叫海上白雲觀,現位於上海黃浦區,屬道教正一派宮觀。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由全真道士徐至成募建,原名雷祖殿。
上海白雲觀
光緒十二年(1886)和十九年(1893)兩次擴建,先後建成斗姆殿、齋堂、客堂和三清殿、呂祖殿、邱祖殿等,占地14畝,成了上海具有一定規模的全真道觀。光緒十四年(1888),徐至成在北京請得明版《正統道藏》八千餘卷,於藏經閣供奉,故改雷祖殿為“海上白雲觀”,即北京白雲觀的下院。是上海道教全真派的主要道觀。

歷史

上海白雲觀的歷史可以追述到清朝光緒年間,清光緒八年(1887),全真道士徐至成在仁濟善堂紳的資助下,在上海老城區老西門創建雷祖殿,光緒十二年(1886)擴建了斗姆殿、客堂及齋堂等建築,光緒十九年(1893)在上海商會會長陳潤夫等人的資助下,再次擴建了三清殿、呂祖殿、丘祖殿,時占地面積達十四餘畝,使其逐漸成為一座規模較大的全真道觀;光緒十四年(1888)住持徐至成進京,在北京白雲觀方丈高仁峒與清庭官員的協助下,改其廟為“海上白雲觀”,並請得明版《正統道藏》八千餘卷,供於廟內藏經閣上,以“留鎮山門”,同時採用了較為建全的北京白雲觀規戒,確立了海上白雲觀的全真十方叢林地位,後經徐至成十餘年的苦心修行與慘澹經營,遂成為上海頗具威望的全真道觀。

建築特點

上海白雲觀建築分前後兩部分,前殿中為雷祖殿、藏經閣,東殿為客堂、丘祖殿,西殿分齋堂、斗姆殿等;後殿為三進,中為三清大殿,南為甲子殿、北為四御殿,東為救苦殿、西為呂祖殿、玉皇閣及鐘鼓樓等建築。三清殿內所供奉之張天師、許天師及五尊天將神鑄,均為銅鑄,高達177厘米,儀態端莊,面容慈祥,鑄工精良,堪為上品,為清代所鑄造,屬道教文物。經過歷史的洗滌後白雲觀一直保留至今,並成為文革後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道教宮觀。
上海白雲觀

觀內銅像

上海白雲觀供奉最有價值的是九尊明代鑄造的鎦金銅像,現在完好的供奉在白雲觀二樓的各個殿堂裡面。
銅像
光緒二十年(1894),上海海關查獲並沒收了行將盜賣出國的七尊明代鑄造的鎦金銅像。經當時上海商會會長、白雲觀護法陳潤夫提議,以既系道教神像當由道觀保管為由,即無條件移於白雲觀三清殿供奉。其中五尊為天將站像,高1.77米,雲帶飄逸,法相威嚴。另二尊為張道陵天師、許遜天師立像,高1.75米,儀態端莊,面目慈祥,鑄工精細,堪為上品。在“文革”初期,白雲觀受到衝擊。在銅像被車運工廠熔化之際,被文物管理部門搶救脫險,得以保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上海博物館無償將七尊銅像歸還白雲觀,並將另兩座長期保存的道教銅鑄神像歸還道教界。一是真武大帝坐像,背側有明萬曆末年鑄造的銘文。另一是玉皇大帝坐像,高1.8米,重約3噸。
上海白雲觀玉皇大帝坐像
九尊銅像的鑄技均極高超,是江南地區明代銅像的精品。

管理

上海白雲觀規模雖不大,但管理上卻嚴格按照管理制度,引進現代管理的理念,追求“管理求實效”的方針。現包括教職人員和聘用職工兩部分,分工明晰,有條不紊。在聘用職工方面,宮觀負責人優先考慮退休職工或協保,使一些困難的家庭實現再就業的機會。而教職人員必須是上海道教學院畢業的,並有國家承認和頒發的道士資格證。目前白雲觀的收入主要包括四部分:香花券、香金、樂助以及法務費,其中以法務費為主。由於白雲觀的法務活動在上海是保存和繼承的比較完好的,所以來白雲觀做法會的信眾比較多,這幾年每年的法會活動都在不斷增多。白雲觀雖然地處鬧市中心,但香花券比別的道觀寺廟都要便宜,對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均發有進香卡,僅20元就可以使用一年無需再買票。這也符合與道教立觀度人,服務社會的宗旨。為更好的了解時事服務信眾,廟管委會經常開展宗教政策和時事政治學習,增強道士們的愛國愛教意識,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更好的為弘道打下基礎。

其他

白雲觀主要宗教節日有:玉皇聖誕(農曆正月初九),老君誕(農曆二月十五),雷祖誕(農曆六月二十四),其他如每月朔望日(初一、十五),清明節(農曆三月初),冬至(農曆十一月中旬)等。

盤點上海周邊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