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簡介
太湖西山俗稱洞庭西山,古稱洞庭山、包山、林屋山,是太湖東南部的一個島嶼,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西南端,距蘇州古城45公里。西山島南北11公里,東西15公里,面積79.82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湖第一大島,由1994年建成的全長4308米的太湖大橋與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相連,現為蘇州市吳中區(蘇州市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西山鎮,轄境包括西山島及周圍20多個太湖小島,鎮域總面積2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為82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積153平方公里。景點的規劃面積總計609.3公頃。西山是洞庭山的簡稱,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79.8平方公里,系太湖第一大島。它是以群島風光、花果叢林、吳越以來的古蹟見長,以瀏覽、度假為主的湖島區。
它擁有湖中群島、湖灣山水、山中塢谷、山頂峰巒四個風景層次。全區規劃建設縹緲雲場、水月問茶、林屋晚煙、消夏漁歌、甪里犁雲、玄陽稻浪、肖山遺蹤、毛公積雪、西湖夕照、石公秋月,風凰煙雨、金鐸松篁、文化巽峰、大沙觀帆、羅漢古剎、雞籠梅雪、明灣古村、甪角風濤、天王魚國、橫山旭日等二十個景點。
主要景點
西山
西山位於姑蘇城西南35公里,總面積82.36平方公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距光福機場19公里,距上海120公里。西山的石公山、林屋洞、包山寺等,自唐代起就是聞名海內的遊覽勝地。1983年西山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起相繼整修開放了石公山、林屋洞、羅漢寺、禹王廟等景點,旅遊事業穩步發展,每年都有三四十萬遊客至西山觀光。
1994年太湖大橋開通後,西山的旅遊事業迅速起飛,又相繼開發了古樟園、包山寺、太湖西山梅園等景點,每年遊客數增至一百多萬人次。明清古建築遺存較集中的有明灣、東村、堂里、灣里、植里、涵村、橫山、甪里、後埠、東河等地。西山已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並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西山有梅林近萬畝,每年2、3月間,梅花開放,西山便成為一個梅花的海洋,自1997年舉辦首屆梅花節以後,西山成為全國最大的賞梅基地。
石公山
石公山(Shigong Hill)位於太湖中的島嶼,屬吳縣市。因山前有巨石,狀若老翁而得名。農曆九月十三傍晚,可觀“日月雙照”奇觀。石公山不高,以石為奇;少土,柏樹居多;三面臨水,山上亭台樓閣,有歸雲洞、浮玉北堂、來鶴亭、斷山亭、一線天、明月坡等景觀。當年海澄法師曾在此住持10年。石公山的西南湖面隱約可見天目山余脈。環太湖
環太湖湖面上,遠近高低、大小不等地排列著幾十座島嶼,構成了一幅湖中島、島中山、山外湖、湖外天的壯麗景象。太湖13個風景名勝區中,本區就有2個:西山風景區和光福風景區。區內山巒起伏,植被覆蓋率高,名木古樹眾多。吳中第一峰穹窿山及著名的縹緲峰、鄧尉山、漁洋山等就在度假區內。蘇州地區唯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也在度假區內。保護區內古樹參天,竹林成片,生長著紫楠、木荷等數百種名貴樹木。區內還盛產白蝦、銀魚、碧螺春、梅花、桂花、太湖石等豐富的特產。
遺址
太湖三山島上出土的舊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早在一萬多年前,吳地先民就在這裡生活繁衍。徜徉在環太湖,隨處可見明、清兩代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古遺址、古寺廟、古橋、古道。西山涵村的古店鋪是一處保存得較為完好的明代店鋪,國內僅發現2處。西山明灣、東村等古村明清建築比比皆是,是環太湖古建築群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村。
吳中區
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中區占3/4,湖中72峰,吳中區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中區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天池山等著名景點。
地質發現
地質公園內主要地質遺蹟有:從志留紀到早三疊世的地層發育齊全。蘇州西山島地區動物資源較豐富,特別是水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魚類有106種、甲殼類11種、軟體動物23種;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馳名海內外。在三山島的東泊小山的溶洞中,發現有大量人類活動遺蹟,已出土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斧等新、舊石器5000餘件。
地貌成因
太湖的成因至今說法不一,主要有“瀉湖說”、“構造下沉說”、“積水成湖說”、“風瀑流侵蝕成湖說”、“隕石衝擊說”,其中,渲泄、不暢、積水成湖的觀點被多數地學工作者普遍接受。據研究,太湖最後形成的時間為距今2000~2500年。蘇州西山地區在大地構造上處於揚子準地台下揚子台褶帶的南東部,地質構造十分發育,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縹紗峰推覆構造。在晚石炭世石灰岩地層出露的地方,以岩溶地貌發育為特徵。
林屋溶洞受北東和北西向兩組斷裂的控制,經地下水長期溶蝕而成。目前仍處在發育之中,是一個十分年輕的溶洞。同時由於地層產狀近於水平,在重力作用下,岩層崩塌形成頂平如屋、或直或曲、或長或短,姿態萬千的石塹等洞內“重力作用遺蹟”奇觀。石面凹凸有致、渦洞相通、潔白圓潤,具有“瘦、漏、透、皺、奇”五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