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300公里,距溫州70公里。地質公園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包括三個園區。主園區包括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西石樑洞、顯勝門、仙橋—龍湖、羊角洞等景區,東園區包括方山、長嶼硐天,西園區為楠溪江。雁盪山屬大型濱海山嶽風景名勝區,最高海拔1056.6米。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因“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鳥名。雁盪山根植於東海,山水形勝,以峰、瀑、洞、嶂見長,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開山鑿勝,發軔於南北朝,興盛於唐宋,文化底蘊豐厚。
歷史價值
雁盪山形成於1.2億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全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景點550多處,辟有八大景區,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精華薈萃,被稱為“雁盪三絕”。雁盪山有著獨特的品格,“日景耐看、夜景消魂”。“觀山景、嘗海鮮”,“一景多變,移步換形”。這是它區別於中國其他名山大川的三大特色。
雁盪山是大自然解剖的一座白堊紀破火山立體型模型,是流紋質火山岩自然博物館。雁盪山破火山全球性突變事件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獨特性,雁盪山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岩)帶中白堊紀火山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流文質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館。雁盪山一山一石記錄了距今1.28億年-1.08億年間一座復活型破火山演化的歷史。雁盪山地質遺蹟堪稱中生代晚期亞歐大陸邊緣復活型破火山形成與演化模式的典型範例。它記錄了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演化過程,為人類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獻。
地形
雁盪山造型地貌,也對科學家產生了強烈的啟智作用,如北宋科學家沈括游雁盪山後得出了流水對地形侵蝕作用的學說,這比歐洲學術界關於侵蝕學說的提出早600多年。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雁盪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破火山。它的科學價值具有世界突出的普遍的意義。清人施元孚游寢雁盪山十年後提出“游山說”,說的是中國古代遊覽山水活動中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精神往來的精神文化活動的經驗總結,這與清末學者魏源提出的“游山學”是一致的,也是值得總結的山水文化遺產。
景觀特色
雁盪景觀,奇聞天下,但不只是在奇。還有雁湖崗、龍湫背之雄偉;雲洞棧道之險;仙溪、清江山水之秀。初月谷、鳴玉溪、靈岩及諸多洞穴景觀之幽冥。登上百崗尖,俯瞰百座山岡於腳下,領略“山登絕頂我為峰”的高曠,下至海濱、樂清灣,欣賞“海到盡頭天作岸”的平曠景觀,都是美的享受。雁盪山以銳峰、疊嶂、怪洞、石門、飛瀑稱絕,奇特造型,意境深邃,無不令人驚嘆,素有“寰中絕勝”,“天下奇秀”之讚譽。雁盪山不附五嶽、不類他山,而又獨特的品格。古人云:不游雁盪是虛生,今人云:不游夜雁盪是虛生。雁盪山集山水美學、自然科學、歷史文化於一山,屬風景名山、科學名山與文化名山,兼備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文化追蹤、佛教朝覲於一體,為具世界級意義的寶貴遺產。
景區介紹
浙江雁盪山分為南雁盪山、中雁盪山、北雁盪山,其中以北雁盪山最為著名,因“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盪,秋雁宿之”而得名。 雁盪山風景區即為北雁盪,位於溫州市北部樂清境內,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150米,以奇峰、瀑布著稱,主要景點是靈峰、靈岩、大龍湫,又稱“雁盪三絕”。全山分為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八個景區,雁盪山瀕臨東海,日景、夜景都很耐看,有“一景多變,移步換形”之說。
主要景點
靈峰是雁盪山的東大門,有一塊叫做接客僧的巨岩和危樓九疊的觀音洞。
大龍湫位於雁盪山馬鞍嶺西4公里,瀑高190餘米。
靈岩被視為雁盪山的“明庭”,周圍群峰環繞,環境清幽。靈岩寺後有狀如屏風的屏霞嶂。靈岩寺前有高達260米的天柱、展旗兩峰對峙,稱為南天門。靈岩寺左側有天窗洞,往上為蓮花洞。靈岩寺後還有龍鼻洞,小龍湫瀑布。
仙橋景區位於雁盪山的最北端,有橫跨在仙亭山山脊的仙橋,以及北石樑洞。
雁湖又名平湖,位於雁盪山頂。湖中蘆葦叢蔽,秋雁歸時,多棲宿於此。今雁湖已淤積乾涸,僅留一口水塘。在雁湖崗頂眺望東海,水天一色,浩渺無際,是觀賞日出和雲海的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