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貴州織金洞風景區總面積307平方公里,由織金洞中心景區、織金洞古城區、東風湖峽谷景區、碧雲湖休閒度假區組成。織金洞洞內總面積70餘平方米,岩溶堆積物達40多種,囊括了世界溶洞的各種形態類別,被譽為“地下藝術寶庫”、“天下第一洞”等。1998年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選為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1994年加入國際旅遊洞穴協會。2002年,織金洞風景區開始申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1月獲批准。通過兩年的設計、施工,完善了地質公園主碑石系統工程、入園公路主幹線標識、規範中英文說明標牌、充實博物館科普知識內容等硬、軟體設施。去年,織金洞在參加中科院《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組織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獲旅遊溶洞類第一名。
景點介紹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的中心景區—織金洞,原名打雞洞,是一個多格局、多層次、多類型的高位旱洞,洞內岩溶生長獨特,景物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千姿百態,精妙絕倫。全洞初勘長12.1公里,面積達70平方米,兩壁最寬處173米,垂直高度多在50~60米,最高處達150米。洞內空間開闊,地形起伏迭宕,岩溶堆積物達40多種,囊括了世界溶洞所有的形態類別。貴州織金洞以沉積岩為主,地面岩溶較為發育,溶溝、溶槽和石灰岩峰群、溶洞、伏流等以岩溶地貌為主的景物,景觀共200餘處,形成景去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加之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之一的織金古城豐富的人文景觀及縣內獨具特色的苗、布依、彝等少數民族風情,使織金的景區集探險、科研、旅遊、休閒、渡假為一體,成為海內外旅遊並重,風光、風情並舉的新旅遊景點。
洞體構造
織金洞洞體四層構造,錯落別致,已勘察長12.1公里,洞腔最寬跨度175米,相對高差150米,一般高寬均在60至100米之間,總面積70餘萬平方米,劃分為11個大廳47個小廳堂,簇擁著千座“塔”、萬座“佛”,呈現萬千氣象,無限風光:雄偉壯觀的“金塔之城”;傲立挺拔的“雪壓青松”;虛無縹緲的“鐵山雲霧”;神妙莫測的“寂靜群山”;金碧輝煌的“靈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簾”;纖細玲瓏的“捲曲石”;深奧難窮的“廣寒宮”;珠光璣點的“霸王盔”;氣勢恢宏、延綿起伏長兩百餘米的“大壁畫”;舉世無雙、豪壯、秀逸、精巧的“銀雨樹”;栩栩如生的“普賢騎象”、“婆媳情深”、“十二生肖”;亭亭玉立的“姊妹樹”、“螺鏇樹”;波光粼粼的邊石壩;琴弦分明的“琵琶”;群峰巍峨、叢林眾生的“十萬大山”,博大精深、鬼斧神工,一幅幅大畫卷,一處處小情景,令人心魄震撼,嘆為觀止。據專家考證,其規模體量、形態類別、景觀效果都比譽冠全球的法國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為宏大、齊全、美觀。主要景區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按照自然分布自西向東劃分為綺結河景區、織金洞景區和東風湖景區,以織金洞為中心,構成一主兩副格局。織金洞景區
織金洞景區為主景區,以地下溶洞景群為主,是整個地質公園的核心,溶洞景群主要有四個洞廳,洞廳內有石幔、石鐘乳、石柱、石筍等岩溶造型石,景區面積為17.39平方千米。
東風湖景區
東風湖景區以構造和水域景觀為主,主要包括鴨池河和東風湖水庫,面積為119.平方千米。
綺結河景區
綺結河景區以岩溶峽谷、暗河為主,囊括了地上和地下岩溶景觀,景區面積為33.28平方千米。
研究價值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以其豐富的岩溶地質現象記錄了貴州高原200多萬年來的滄桑巨變,是中國西南高原峽谷區岩溶地貌形成及發展演化的典型代表,在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地質、新構造、第四紀地質環境及古氣候變化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榮譽
織金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中國最美的旅遊洞穴”排行榜第一名、“中國十大著名洞穴”、“中國自然生態十大迷宮”榜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際旅遊洞穴協會成員。
1988年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
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選為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
1994年加入國際旅遊洞穴協會。
2004年1月,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成功申報並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2006年1月8日,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正式揭碑開園。
2006年,被批准為中國國家自然遺產。
2008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3年9月,被評為中國最美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評價
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吳邦國、賈慶林、喬石、李嵐清、錢其琛、谷牧等,以及國際洞穴聯合會主席福特和法國喀斯特聯合會主席薩拉蒙和中法、中美、中日、中瑞等國際國內專家曾先後到過織金洞,並給予高度評價:“行星上一大奇觀”、“地下藝術寶庫”、“洞中王”、“天下第一洞”、“岩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