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業
民和鄉是個典型的農業鄉,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苕、洋芋,經濟作物有烤菸、大豆、茶葉、養殖業主要以豬、牛、羊為主,工業生產以農副產品加工、電力、釀造、糧油加式、林產品加工等行為主。
資源

一、是水資源豐富,車壩河由西向東流經我鄉7個村達27公里,最枯水流量達4個流量。另有桐梓河、苗雲河、明地河三條支匯集於車壩河中,成為沅江的主要支流,水電蘊藏量達304萬千瓦小時。
二、是礦產資源豐富,民和境內的響水洞、斗立山、三對山、耐子坡、毛坪村的鉛鋅礦點,點多面廣。響水洞礦石含鋅7.25%,這些原礦品位都在3%以上,已探明儲量150萬噸,可開發量100萬噸,預測年產值200萬元,都具有開採價值。
三、是豐富的旅遊資源,素有“梵淨山姊妹”之稱的黃牯山、一落水庫,車壩河、魚良溪都是旅遊景點,具有較好的旅遊觀光價值。
基礎設施
近幾年來,民和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迄今為止,全鄉通車裡程達145公里,其中縣級公路約25公里,鄉村公路約120公里,全鄉29個村中,除興陽村公路正在修建未通車外,其餘28個村已全部通車。國家二級光纜橫穿民和全境,安裝程控電話3000多門。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實現了寨通電,並與國家電網聯網。這些我鄉的各項資源開發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土地人口

教育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和省、地工作會議精神,以增加集體收入、減輕農村負擔為目的,從轉變觀念、廣辟財源、完善體制入手,立足本地優勢,結合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培養支柱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加快我鄉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促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未來發展

(二)結合我鄉資源條件、區域特點,初步確定五大特色產業:
一是突出抓好以新田村為主的菸葉產業產業建設,預計菸葉面積發展到400畝,實現收入50萬元。
二是突出抓好以官和村為主的金秋梨、獺兔養殖、大棚西瓜、反季節蔬菜等產業建設,金秋梨面積達到600畝,實現收入300萬元。
三是抓好以泗渡村為主的金秋梨生產基地,金秋梨種植髮展到1500畝,收入達800萬元。
四是抓好江溪屯村為主的畜牧養殖產業,預計全年存欄800頭,出欄2000頭,產值30萬元。
五是積極推廣退耕還林工程。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
一是中學的整體搬遷,對國小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實現中學住宿生集中封閉式管理。
二是對集鎮街道改造,在原有主幹道基礎上,建設居民區水泥路面。
三是建設官和車站,加大對興官路的建設力度。
四是進一步加強完善街道衛生隊,每天按時對主幹道進行清掃環衛。
(四)以扶貧開發重點村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對重點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力度,對全鄉農村產業開發,村容村貌等進行綜合設計,逐村規劃、集中投資,從根本上改變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一是在道路建設上,重點抓好村級道路建設,實現村村通公路的構想。
二是在通電方面,進一步擴大供電能力,提高供電質量。
三是繼續改造農田建設,努力改造中、低產田,穩定解決民眾吃飯問題。
四是結合山川秀美工程建設,把植樹種草同產業開發,生態環境治理結合起來,全鄉實現天變藍、水變清、山變綠、人變富的目標。
(五)加大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計畫生育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產業開發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認真抓好科技培訓,建立集示範、培訓、推廣為一體的科普基地,建立科技示範村、示範戶。建立健全村級醫療衛生點,配備醫療設備,使村民享受初級衛生保健,提高民眾健康水平。
(六)加強組織領導,努力擴大勞務輸出,勞務輸出是貧困民眾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全鄉上下把勞務輸出當作一項產業來抓,加強組織管理,建立勞務輸出網路,收集勞務要求信息,進一步拓寬勞務輸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