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東鄉

武東鄉

武東鄉位於福建省武平縣東部,縣境天馬山東麓,東經116°15′,北緯25°0′,東與上杭縣寨背交界,南與十方鎮高梧村相接,西與城廂鄉相鄰,北與中堡鎮接壤。距縣城30公里,距國道205線6公里。是原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家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的家鄉。該鄉總面積136.82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4.2萬畝,耕地面積24880畝,山林面積14.57萬畝。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武東鄉認真組織實施“烤菸興鄉、蔬果富鄉、三產活鄉、依法治鄉”的發展戰略,以結構調整、體制創新、開拓市場為重點,推動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瘦肉型豬產業、烤菸生產規模逐年擴大,已成為鄉村財政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項目,名優特蔬菜、水果產業已成為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特別是煙後作苦瓜、茄子等品種的規模和效益顯現;2005年,武東鄉建立了六甲山莊1000畝特殊性早溫蜜基地,張畲千畝紅柿基地和三峙芙蓉李基地,年產水果3000噸以上。

行政區劃

武東鄉轄區代碼350824207,下轄20個行政村,201個村民小組:
所轄行政村轄區代碼所轄行政村轄區代碼所轄行政村轄區代碼 所轄行政村轄區代碼
陳埔村~201安豐村~202豐田村~203五坊村~204
川坊村~205三峙村~206爐坑村~207袁田村~208
上畲村~209遠明村~210四維村~211黃埔村~212
東興村~213張畲村~214美和村~215六甲村~216
新東村~217教文村~218袁上~219袁下村~220

歷史沿革

武東,宋代屬順義里,明時屬高泰里。民國初分設六甲區、中正區,民國24年(1935年)並為第七區,民國29年分設六甲鄉、中正鄉。蘇維埃時期屬武東區,有16個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縣蘇維埃政府曾一度遷入境內陳坑村辦公。建國後先後劃為第八區、武東區。1955年11月,六甲片併入十方區,豐田片併入中堡區,1958年4月撤區分設六甲鄉、豐田鄉,11月成立和平公社(六甲)、東風公社(豐田)。1960年5月豐田併入中堡公社、六甲併入十方公社,1965年六甲、豐田合併為武東公社。1984年10月撤銷武東公社,設立武東鄉。鄉政府駐陳浦,是龍巖市計生委的幫扶掛鈎村,截止2009年10月,該村總人口3068人,756戶,10個村民小組,是武東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4662
12196
12466
家庭戶戶數6672
家庭戶總人口(總)24205
家庭戶男11809
家庭戶女12396
0-14歲(總)6628
0-14歲男3549
0-14歲女3079
15-64歲(總)15622
15-64歲男7731
15-64歲女7891
65歲及以上(總)2412
65歲及以上男916
65歲及以上女149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4200

氣候環境

境內為丘陵地帶,峰巒綿亘,丘陵面積5608公頃,占鄉總面積的37.1%。天馬寨頂主峰海拔1110.4米,為境內最高山峰。主要溪河有陳埔溪、山峙溪和豐田河。該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鄉所在地年均氣溫18.5℃,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無霜期300天。

自然資源

鄉內自然資源比較貧乏,地少人多。該鄉有耕地1971.27公頃,其中水田1730.06公頃,林業用地10060.2公頃,其中有林地9493.53公頃;森林覆蓋率70%,木材蓄積量71.2萬立方米,立竹量169.5萬根。

經濟發展

1988年,鄉財政預算內收入37.15萬元,預算外收入6.81萬元。2000年,鄉財政預算內收入116.79萬元,預算外收入94.33萬元,分別比1988年增2.14倍和13.9倍。20個行政村財政總收入31萬元。比1988年減少11%。1988年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農副產品逐年增加。2000年,該鄉工農業生產總產值1182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8812萬元,工業總產值3016萬元,與1988年相比,分別增長5.08倍和2.09倍。
以栽種雙季稻為主,少數山村栽種中稻,水稻年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糧食作物的80%以上,其他糧食作物有甘薯玉米馬鈴薯等作為鄉內雜糧,年播種面積一般在1060公頃以上,產量一般在2000噸。1990年開始,引進良種,推廣栽培新技術,糧食產量穩步上升。2000年,稻穀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79.1%,產量占87.97%,雜糧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18.9%,產量僅占12.03%。該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986.67公頃,其中水稻播種面積3153.33公頃,糧食總產18061噸,平均每公頃產量4530公斤,總產比上年減少1282噸,但比1988年,分別增長43.14%和19.36%。
鄉內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茶葉油菜甘蔗烤菸蔬菜蕉芋等作物和柑橘枇杷、李、桃、梨等果樹。1988年,菸葉生產由小規模種植髮展為成片種植,該鄉種植85.6公頃,產量116噸,每公頃產量1350公斤。1991年鄉成立山地綜合開發辦,制訂山地綜合發展規劃,把發展茶果列為重要項目,組織村民開山種果,把陳埔、袁田、四維、安豐、川坊、山峙、黃埔等村劃為鄉連片開發雜果生產基地,引種芙蓉李、油柰等新品種。1993年,建立烤菸生產基地,該鄉種植烤菸341.67公頃,產量487噸、每公頃產4215公斤。1998年,調整種植結構,教文村劃定2公頃耕地,作為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農村出現種菜專業戶。2000年,發展商品蔬菜,派出一批農民到山東壽光學習,引種夏陽白菜、玉豆、早秋甘藍等品種,在各村試種,建立反季節蔬菜基地15個、304公頃。該鄉果園總面積465.13公頃,果品產量2927噸,山峙、爐坑、豐田、五坊、袁田、黃埔等行政村果園面積均在33.33公頃以上。茶園119.07公頃,產量37噸,梁峰茶、陳埔茶在當地享有盛名烤菸種植面積200公頃,產量270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72公頃,產量388噸;甘蔗種植面積10公頃,產量225噸;蔬菜種植面積780公頃,產量16650噸;果用瓜種植面積10公頃,產量120噸。
1988年,完善多種形式的林業生產責任制,重點抓好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撫育,創辦一批股份制林場。1989年,開始實施省政府部署的“三五七”造林綠化工程,至1991年,該鄉造林更新面積373.33公頃,人工造林合格率100%,基本消滅宜林荒山。1994年,從廣東英德引進優良菜竹—大頭典竹在山峙試種,翌年在全鄉逐步推廣、建立5個6.67公頃以上大頭典竹基地,後因大頭典竹抗寒力差而逐漸萎縮。把產竹多的六甲、美和、東興、張畲、新東、袁上、袁下7個行政村,劃為鄉毛竹生產基地,播種毛竹實生苗0.27公頃。1996年,武東鄉林業站被福建省林業廳授予1995年度林業工作先進單位1997年開始,林業重點從以造林為主轉到以森林管護為主,實行以鄉(鎮)為區域單位的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至1999年,該鄉12年累計造林更新面積648公頃,生產木材1.5萬立方米毛竹20萬根。2000年,造林更新面積87.2公頃,採伐木材1037立方米,毛竹1萬根,產油桐籽45噸,茶油籽4噸,棕片4噸,松脂199噸,竹筍乾3噸,香菇37噸,黑木耳6噸。
鄉內農戶普遍飼養等家禽家畜,只有少數農戶養,規模小、飼養方法落後。水產除河魚外,只有池塘放養家魚。1988年,該鄉水產品產量僅31.7噸,漁業產值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27%。此後,引進優良品種,推廣科學飼養技術,同時在六甲水庫開展化肥養魚試點,畜牧水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出現養殖業專業戶。1995年,村民林生雄、王明漢,創辦生豬養殖場。2000年,林生雄引進杜絡克、長白、大約克等種公豬3頭,母豬18頭。瘦肉型豬飼養在全鄉推廣試養。該鄉存欄生豬2.4萬頭、牛5600頭、羊200頭、禽11萬羽、兔9萬隻。畜牧業專業戶12戶,其中養豬專業戶8戶,養禽專業戶4戶。全年,肉類產量2737噸,禽蛋產量500噸。淡水養殖面積144.6公頃,水產品產量224噸。畜牧業產值2485萬元,漁業產值217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8.20%和2.46%
1988年,武東工業矽廠建成投產,年生產結晶矽500噸。該鄉共有各類企業206家從業人員495人。1990年,國家實行巨觀調控,壓縮基建規模,調整產業結構結晶矽產品出口受阻,價格由7000元/噸下降為3000元/噸—4000元/噸,從出口創匯盈利企業變成停產半停產的虧損企業。1992年以後,鄉村企業進行租賃、招標、拍賣等改革,陳埔—上杭湖洋寨背公路修通後,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得到較快發展,沿線相繼辦起竹製品加工廠、鑄鋼廠等20多家企業,生產能力迅速擴大。鄉辦武東工業矽廠轉產鐵合金,隨之更名為武東鐵合金廠,建成年產錳鐵1500噸的生產線。原工業矽廠從1988~1995年共生產結晶矽1200噸,實現工業產值734.5萬元,出口創匯684萬元。1996年以後,又先後建辦機磚廠、煤球廠、小水電等企業。2000年,該鄉有各類企業713家,從業人員1438人。企業總產值8175萬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690家,創產值5345萬元,占全鄉企業總產值的65.38%,農村工業總產值3016萬元,比1988年增長23倍。

基礎設施

1988年開始,對原有水利設施進行幾經整修,相繼修建六甲水庫灌區十方乾渠混凝土防滲渠道標準化,六甲水庫、豐嶺附壩聚氯乙稀土工膜防滲加固等水利工程。同時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2000年,該鄉共有各類水利工程123處,有效灌溉面積1384.13公頃,占耕地面積的70.22%,其中機灌面積11.67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107.07公頃,分別占耕地面積的0.59%和56.16%。
1988年,鄉有小電站4座,裝機625千瓦。1992年,對大坑尾電站進行技改,技改後裝機容量235千瓦,比技改前增加160千瓦。1993年,黃埔、貢里、袁下等水電站相繼建成。1999年,併入縣電網,電網同價工作在部分村開始實施。2000年,全鄉有小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2300千瓦,100%自然村用上電,電網改造村數達15個。
鄉政府距國道205線高梧段6公里,縣道高林公路穿境而過。1988年以後,大力發展鄉村公路,林業公路,先後修建陳埔—川坊、陳埔—上杭湖洋寨背界、中間堂—安豐、陳埔—爐坑、四維—遠明、六甲—新東、安豐—貢里、東興—上禾坪、爐坑—四維、袁田—太平山等9條村級公路。1999年,該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同時不斷改善路況,提高質量等級,鋪設黑色路面。2000年,鄉內有縣級過境公路1條,境內長約10公里;鄉村與林區公路15條,總長90公里;拖拉機路20條,全長40公里。該鄉有貨運汽車8輛小型拖拉機42輛。
1988年,鄉內通信設備比較落後,電話採用自動共電式人工交換機,電話接續全靠人工操作。腳踏車步班郵路3條94.5公里。1995年,架設十方至武東光纖電話線路,採用F—150程控設備,開通500門程控電話。電話進入交換自動化、傳輸數位化、告別人工接轉電話,磁石電話退出歷史市場。20個行政村有10個行政村通電話,1998年6月,武東行動電話基站建成,實現村村通電話。2000年,全鄉有模擬基站1個,直放點1個,交換機總容量6000門。電話裝機1950部。辦理訂閱報刊、郵件投遞和電報、電話業務,有職工3人。電話普及率由1990年的0.01部/百人發展到6.4部/百人。

鄉村建設

1988年,村莊道路多為土路,民宅多為二層土木結構瓦房。1990年,少數農戶新建磚混鋼筋混凝土住房。1994年,對陳埔集鎮進行重新勘察、規劃,分期開發調整確定豐田、三峙、六甲等中心村新村規劃建設總體方案。對鄉政府辦公樓、郵電所、信用社、商業樓房、學區辦公樓、中學教學樓等公共建築進行改建。2000年,鄉政府所在地建成區面積20公頃,公共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住宅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拓寬街道2條,鋪設混凝土路面2800平方米。鋪設排水管道2100米,安裝路燈12盞,有商業樓30幢、商店45家,學校、醫院、文娛場所以及公共設施等基本配套齊全。25%行政村主幹道已鋪設混凝土路面。截止2008年10月該鄉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通村公路硬化62.5公里,在全縣率先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目標;投資480萬元對集鎮進行改造。2009年,武東鄉動工擴建制約六甲片6個村經濟發展的陳埔至六甲公路項目,完成2009-2020年集鎮發展總體規劃編制設計,策劃生成2009-2011年小城鎮建設項目13個。
陳埔逢農曆每月二、七為墟期,六甲逢農曆每月三、八為墟期,中間堂逢農曆每月五、十為墟期。1989年,擴建陳埔農貿市場1座,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57平方米,設固定攤位50個。陳埔—上杭湖洋寨背界公路修通後,個體商販增多,集市貿易額從2萬元猛增到10萬餘元。2000年,該鄉有鄉級集貿市場1個,村級集貿市場2個。墟場上市的農副土特產品主要有糧食、香菇、土紙、筍乾、茶葉、菸絲、蔬菜、仔豬、肉禽蛋、淡水魚,竹木農具、耕牛等。集貿市場年成交額125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鄉內原中國小校舍多為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瓦屋面建築。1990年開始,全鄉掀起集資辦學高潮,逐步改善辦學條件,新建校舍逐年增多。3年間,全鄉多渠道集資312.5萬元,新建校舍1.35萬平方米,維修校舍2890平方米,“六項督導”以全優的成績經省、市教育主管部門驗收。1994年以後,香港同胞沈炳麟先生和團省委、福建省煉油化工廠有限公司等單位分別捐款12.4萬元、20萬元、70餘萬元。建辦爐坑國小思美樓、安豐國小、五坊國小希望工程,新建校舍面積9800平方米。此後,各中國小集中財力物力添置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學器材,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2000年,該鄉有初級中學3所,班級41個,在校學生2002人;完小14所,初小6所,班級135個,在校學生3252人;幼稚園18所。幼兒班24個,在園幼兒597人。教職員工367人。其中國小教職工188人,幼兒教師(含民辦)27人。中國小學校占地面積10.5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4.02萬平方米,其中國小學校占地面積6.0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61萬平方米。學校購置教學設備費用總計27萬元,其中購置電腦102台,彩色電視機14台,投影儀33台,學校圖書藏書6.5萬冊。

科技普及

1990年,鄉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工作重點是抓套用技術培訓與推廣。先後引進和推廣泰國香絲、技優香、技優63、鬱金香米、佳禾6號等水稻新品種,比常規品種每公頃增1800公斤—2250公斤左右。至1994年,該鄉基本實現優質稻種植。1995年,引進烤菸岩煙97,在陳埔村蓮塘逕自然村進行包衣種籽營養袋育苗及連片種植8.15公頃,平均每公頃增583.5公斤。1996年,濕潤育秧改為旱育秧。推廣面積逐年擴大。是年,武東鄉農技站和武東鄉政府先後獲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閩西山區水稻高產綜合技術開發二等獎;省人事廳、省科委、省農業廳引進國外智力成果—水稻旱育秧稀植栽培推廣科技三等獎。1998年,水稻手工插秧改為水稻拋秧。2000年,拋秧面積擴大到1333.33公頃,占水稻總面積84%;80%以上青年農民掌握1門—2門實用技術。全鄉擁有農、工、醫科技人員205人。其中有技術職稱人員170人,占科技人員總數83%,具有相當於工程師級科技人員1人,其中農藝師1人,主治醫師2人;相當於助理工程師級科技人員67人,其中助理農藝師27人,助理工程師40人,醫師(護師)11人;相當於技術員級科技人員30人,其中農技員20人,技術員10人;醫(護)士72人。

文化體育

1988年,鄉內民間娛樂有山歌、船燈、舞龍、每逢春節或重大節日上演。1990年,組建業餘文藝宣傳隊。1992年,該鄉第一座衛星地面電視收轉站在陳埔建成,收看中央一、二套節目。1993年,裝調頻廣播2000餘只,廣播通村率達80%。1995年,鄉有線電視開播,鄉直單位和鄉所在地農戶開通閉路電視。次年,陳埔、四維、五坊、川坊、爐坑、美和、袁上7個行政村相繼安裝有線電視差轉機,同年鄉黨委、政府為了使民眾看好戲,在市場上用屠宰板拼合起來作舞台供劇團演出,從而出現“屠桌板上搭舞台”的動人景象。2000年,鄉宣傳文化中心改建,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平方米,比原來擴大50平方米。至年底,全鄉電視衛星地面收轉站(台)1座,電視差轉機(台)18座。電視覆蓋率為100%。各中學均有籃球場,排球場;各國小有籃球場,跳遠、爬竿、跳繩等簡易體育設施。

衛生

1988年,鄉有衛生院,各行政村有衛生所。1996年該鄉各村施行合醫合藥型,保大保小型農村合作醫療保健制度。武東衛生院被省衛生廳確認一級乙等醫院標準。省初級衛生保健達標質控會議在武東召開。1997年,該鄉20個行政村,27690人參加合作醫療,籌資30.1萬元,有1676人獲得補償,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1998年,武東衛生院被省衛生廳授予“愛嬰醫院”。1999年,武東鄉被定為中國與英國婦幼合作項目試點鄉。至2000年的13年間,相繼購置200MAX機,B超,心電圖、尿+項分析儀等先進醫療設備,醫用器械設備總值25萬元。2000年,衛生院設門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中醫、口腔、急診、B超、X光,化驗、預防保健、護理等室和藥房、病房,有病床15張院房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村衛生所有36個。鄉衛生院有職工24人鄉村醫生46人,衛生員6人,保健員20人。平均千人口擁有衛生人員3.2人。全鄉90%人口飲用安全衛生水,其中31%人口飲用自來水。

計畫生育

1988年,該鄉人口自然增長率15.36‰,出生率21.33‰,計生率69.1%。1991年,鄉計生協會成立,建立計生中心戶。2000年,該鄉計生率97.1%,人口自然增長率5.37‰,比1988年下降9.99個千分點。鄉計生辦行政編制3人,服務所事業編制8人,村級計生管理員20人,中心戶(組)長200人。

生活水平

198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6元。1990年以後,隨著市場進一步放開,商品經濟日趨活躍,打破單一種植糧食的格局,向林、牧、漁、加工業、運輸、服務業多種經營方向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增長,2000年達2373元。
農村剩餘勞動力、紛紛外出到經濟較發達地區務工,收入也逐年增多。2000年,該鄉5500餘人在外地務工,年匯回資金達1000多萬元,僅此收入一項即占農民收入的50%。鄉內480多名個體和私營商販業主中有80%是經勞務輸出後返鄉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人文歷史

武東人文歷史悠久。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舉人林寶樹所著《一年使用雜字文》被周邊省、縣廣為傳誦。是原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書記林默涵,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的廖步雲林偉的家鄉。

旅遊資源

景點有太平山媽祖廟,太平山被武杭及周邊地區的民眾稱為宗教聖地,遊人香客絡繹不絕。六甲水庫山清水秀風景宜人。2009年,以仙岩茶園為依託,加快建設仙岩茶山觀光休閒區、牛子岌尋古探幽區、吉鑒亭森林度假區、東留坑客家民俗體驗區等四大片區為主,規劃面積近9.12平方公里的仙岩茶鄉觀光生態旅遊區。

特色物品

烤菸瘦肉型豬蔬菜水果苦瓜茄子芙蓉李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