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拳

東鄉拳有著有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拳流行於原桐城縣東鄉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陳湖區的周潭、青山、吳橋、水圩、施灣5 個鄉。

東鄉拳,因此拳流行於原桐城縣東鄉而得名,它具有濃厚鄉土特色和頑強的生命力。
此拳,熔化“南拳北腿”於一爐,形成既有南拳“拳打臥牛之地”的步伐穩健、剛勁有力的特點,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滾翻、以腿見長的風格。此外,特別注重功法。現有拳械套路:單、雙獅門、五步、小五虎、虎拳、飛虎腿、梅拳、套拳、長拳、洪拳、提拳、腿拳、觀音掌、地八仙、六路、三掌、三踏、三炮、雙蓋、重楊、武松奪嶺、獨立長城、險奔天山、矮子走路、小牛搓癢、走趟對打以及刀、槍、叉、耙、三節棍、霸王棍、齊眉棍、九節鞭、梭標、菱角梭,板凳花、扁擔花、手中花,另有擒拿、分筋、錯骨、點穴等拳術精華。
“東鄉”,原為桐城縣東鄉陳瑤湖一帶,今屬樅陽縣陳湖區境內。陳湖區周潭鄉大山村(原名發洪山)章家代代習武練功,出過不少大小武官。到了明朝,章家與本鄉周譚村的周家結成姻親,因此,章家祖傳的武藝傳授給周家。後來,又傳授到鄧、陸、王、汪、傅、孫、吳、錢家,各家交流技藝,共同提高技能,從而逐步形成人們習稱的“東鄉武術”。
“東鄉武術”在歷史上曾被封建宗族利用,互爭雄長。當時,有“理不勝力,力不勝藝”之說。因此,各宗族不惜錢財,紛紛訪武友,請武師,辦武堂,訓武丁。他們主觀上藉以加強宗族力量,而在客觀上卻促進了東鄉武術的發展。從此,東鄉武術不僅有南拳,而且還有少林拳、武當拳以及北方拳術,內家、外家、南拳北腿,溶於一爐,形成東鄉傳統拳術套路及其風格、特點。
“東鄉拳”主要分布在陳湖區的周潭、青山、吳橋、水圩、施灣5 個鄉,其中周潭鄉是發源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