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東鄉武術

樅陽東鄉武術

自古以來,“東鄉”尚武,其中周潭鎮就是東鄉武術的發祥地和傳播中心。 此後,章氏人丁興旺,習武之風不斷,代有武術高手。 自清初到鹹豐的200年之間,是“東鄉武術”的興盛時期。

東鄉武術

樅陽縣域,在解放前屬桐城縣的東鄉和南鄉。舊時,桐城有句口號:“文不過南鄉,武不過東鄉”。“東鄉”包括今我縣的周潭、項鋪、湯溝、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陳瑤湖等鄉鎮。
自古以來,“東鄉”尚武,其中周潭鎮就是東鄉武術的發祥地和傳播中心。早在元代,這裡就居住著兩大家族:鷂石周氏與大山章氏。據《章氏族譜》記載,大山章氏,祖居福建蒲城,其祖章仔鈞系唐朝武將。唐末章仔鈞後代有一支人遷居安徽的涇縣馬原,於宋朝亦出了大大小小的武官。元代,有天武、天祿兄弟二人由馬原遷周潭的發洪山(今名大山)定居,並帶來了福建的南少林武功。此後,章氏人丁興旺,習武之風不斷,代有武術高手。明初,大山章姓的一位姑娘嫁給鷂石周氏的三世祖,後又世代聯姻,因而章家的武功傳到了周家,於是周家的習武之風亦大興起來。到了清初,以周潭為中心,周圍50里的居民都爭相習武,習武之風遍及整個“東鄉”,形成了“東鄉武術”。為維護各自宗族利益,各族族長不惜錢財請武師、辦武堂,培養武功人才,從而推動東鄉武術的發展。

武術特點

東鄉武術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拳術套路,一是械術套路。拳術姿式有高盤的少林式——飛腳能跳牆,有低盤的武當式——縮身掃地樁。械術姿式,五花八門,靈活多變,如“大刀斬四門”、“長棍探龍潭”等等。風格現以中、低盤架勢為主,走趟以“田”、“一”字形為多。步型中馬步、弓步和震腳為多,轉輾幅度小,真所謂拳打臥牛之地。肢體動作以拳、掌、肘、上肢動作為主。勁力以剛勁為主,行拳迅速,靈活多變,勇猛兇悍。其優點:注重手、眼、身、法、步,善於破解對方陣式的路數,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講究技術實用。所有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譜訣。

武術傳承

東鄉武術代有名師。以清朝為例,武舉就有多名。其中今屬白梅鄉孫畈村束家大院的束永言,力大無窮,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皇封武林郎。今屬周潭鎮大山村的章慕斌,武功高強,榮獲武舉第二名。
民國以前,東鄉人在農閒之際,特別是春節期間,多以自然村莊為單位組成習武小組,俗名叫“場子”。習武的青年人在20歲以上,先學徒手,後學武器(刀、棍、鐵尺、鞭、耙等)。學員可相互比武,切磋技藝,最後同師傅對打,俗稱“破拳”。教“場子”的稱為拳師,教學有成績、有影響的稱為“老拳師”。舊時,拳師在授徒時往往留一手,即“看家的本領”不教,以免在“破拳”時被徒弟所傷,鬧出笑話。周家潭地區,章姓家族與周姓家族因在同“太平軍”的戰鬥中結了仇,故兩姓家族長規定:武術“傳媳不傳姑”,這是因為姑娘出嫁便是人家的人,兩姓之間若發生武鬥,怕她們幫婆家來打架。這些陳規陋習有一定程度上影響武術的傳播和發展,以至一些高超的武藝失傳。
改革開放後,東鄉武術之花再度盛開,授徒習武之風又起,樅陽大地武館林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樅陽長江武館和後方桃滿武校。(疏獲)
樅陽“東鄉武術”的神功奇技作者:吳昭謙
在祖國雄居世界武術首列的諸多武林派別中,有一支土色土香,獨具魅力的地方拳、農家拳,那便是樅陽縣“東鄉武術”。這裡的“東鄉”原指桐城縣往昔桉縣域東、南、西、北的劃分的一種泛稱。並非行政區劃。
“東鄉武術”主要分布在今樅陽縣陳湖區的周潭、青山、吳橋、水圩、施灣五個鄉,其中周潭鄉是發源地。
在新編的《安徽省體育志》的傳統武術中,它排名第二,僅次於“九華山拳”,但它實際的名聲與武藝水平,當列皖省榜首。
三十六教頭九華山大戰“花和尚”
自清初到鹹豐的200年之間,是“東鄉武術”的興盛時期。其間英才輩出,民間流傳的三十六教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大戰“花和尚”,揚威長江中下流的事跡頗富傳奇色彩。 傳說清道光、鹹豐年間,皇宮內有一位賈姓侍衛官,精通武藝,酷好女色,因與宮女有染,犯了“天條”,遂出家避難。他落腳九華山,收了幾個徒弟教練武術。九華山名聞天下,眾多上山進香者中不乏青年美女,賈和尚本性難移,建下暗室,誘騙朝山進香婦女苟合(解放前廬江冶父山寺廟和尚也曾用此法誘姦進香婦女),進而侵犯鄰村婦女,人民深受其苦。 山下有一黃姓長者久謀除此花僧。聽說東鄉有武林高手,好打不平,便派人求助。三十六教頭聞聽姦情齊聲吼,個個摩拳擦掌,又挑選了青壯年百餘人,喬裝香客,暗藏武器,直奔九華山而去。 到了廟前,眾教頭即發出挑戰。只見綽號“孫鐵頭”的教頭,兩手卸下重達100多斤的大鐵門扔到山下。寺中和尚見來者不善,急將二道門千斤閘放下,又被力大無比的鄧教頭用肩扛住。只聽一聲吶喊,眾教頭率眾一齊擁入廟內,那“花和尚”急忙拿起大刀,同幾個和尚合力抵禦,沒有幾個回合,見勢不妙,縱身一躍上了屋。豈料屋頂上早有埋伏,為首教頭章冠鏊一棍就挑飛了賈和尚手中的刀。技不如人,賈和尚只得俯首跪地求饒。接著眾人將淫僧押送縣衙懲辦,從暗室中放出受害婦女。從此三十六教頭除暴安良的聲名遠播,直至清末民初時,仍有老藝人將三十六教頭的俠義行為編成長段唱詞讚頌。
吳汝綸筆下的首席教頭章冠鏊
章冠鏊者,桐之東鄉人也。其先世世習農務。冠鏊為人驍勇有氣力,然亦業農,為人傭,嘗任並日之功,人爭致之。東鄉俗尚意氣,其民好鬥敢死。冠鏊居東鄉,鄉之力士皆出其下,子弟攻武藝者多從冠鏊游。鹹豐癸丑,粵賊陷吾桐,桐民俱受賊害。東鄉負其意氣,賊至,輒群斃之,匿不以聞。久之,賊微覺,相戒勿過東鄉境,迂道行。以故五六年獨不被賊,賊亦以是怨東鄉未發。章氏於東鄉為巨族,多豪健精悍之士,他族皆不之及。冠鏊尤以驍勇冠其族人。賊怨東鄉久,又所誅求輒不報,己未秋,擁眾大掠東鄉,鄉人聚族居者姓,率其族御之。冠鏊之族數千人為前隊,與賊遇,賊眾且十倍章氏,他族見賊眾甚,皆望風而靡,莫敢援章氏者。賊圍章氏數重,章氏大困。頃之,一人帶劍持矛,奮臂大呼,率眾突圍而出,出頃之復入,如是者三,格殺賊不可勝計,矢石火炮如雨注,不能中,出入重圍中如無人,賊眾辟易,不敢仰視。詢之,乃冠鏊也。圍竟解,章氏數千人得無恙。賊以冠鏊故,不敢留東鄉,稍稍自引去。後賊中每相與語及冠鏊,輒驚愕相顧曰:“吾有是人,天下不足爭也。”冠鏊既解章氏之圍,行里許,就地坐,嘆曰:“吾氣盡力竭,不能行,且死矣!”族人舁以行,複數十步,歐血而卒,時年已六十餘矣。既卒之二年,余避亂至東鄉,鄉人每津津談冠鏊事,有泣者,過前年與賊戰處,輒相指示為美談,曰:“猶記章冠鏊殺賊突圍時也。”
三十六名教的姓名他們是:章觀螯、周年信、鄧賢美、章文甫、吳懷川、王小雀子、謝依俊、陸蛤蟆、孫鐵頭、沈可田、黃小姑(章素芸)、蔣連生鄧奎榜、鄧觀凡、周年芳、王德輝、周炳坤、丁飛習、王再翁、章南友、謝濟美、周愛西、周小牯牛、朱正大、施江燕、吳忠珠、王調署、王耀典、章小虎、宋魅久、吳名川、錢西飛、陶小挺、章八尺、何不沾、剛燕子。
黃小姑兩下蘇州報父仇
在三十六名教頭中,還有一位巾幗英俠,人稱黃小姑。她原來姓章,名素芸。為報父仇,她歷經艱險,兩下蘇州,除掉了仇人。
章素芸之父章啟勛,原系樅陽周家潭大洪山武師。在鎮壓太平軍時被編入淮軍,初任小頭目,因他精通拳劍,後任軍中教練。同鄉許三、魏達,也編入淮軍悍將程學啟部,但他倆遊手好閒,其中的許三綽號三腳貓,尤為無賴。他為了巴結討好程學啟,想將章素芸介紹給程作“壓寨夫人”。章父不允,許三便設計挑撥離間說章啟勛辱罵程,程哪能容得。於是二人合計將章啟勛誘騙至兵營中,誣他投敵。結果章啟勛與另外的太平軍8個降王一起被殺掉。事後,許三封鎖真相,寫信給章素芸,說其父被英國軍隊殺害,邀她去蘇州,商辦後事。章素芸懷著悲傷疑慮的心情,女扮男裝來到蘇州,暗中查訪,得知父亡真相。色迷心竅的許三知素芸來蘇州,就約她會面。會面後,許三先是“貓哭老鼠——假慈悲”地安慰素芸幾句,緊接著置酒款待,託詞調戲,想達到以桃代李之計。酒過幾杯後,素芸猛地從小腿綁帶中抽出匕首,對許三直刺。那許三也是兩手準備,心存戒備,在右頰被劃破後,迅即往桌下一縮。素芸掀翻桌子,二人隨即交手打鬥。許三哪裡是素芸對手,見打她不過,虛晃一拳,便溜之乎也
仇人未殺死,素芸悵然而歸,歸途中經滁州螂訝山,遇到一位老尼,竟是武林高手。於是拜師學藝,苦練劍術,並向她訴說自己冤仇未報之苦。老尼念其孝心可嘉,表示願助一臂之力。 這年春末,程學啟駐軍營房外來了一老一少兩位村婦,正是素芸與老尼。程學啟聽說桐城章小姐來了,喜笑顏開。見面一看,章小姐美色果然名不虛傳,急忙設酒款待,並重提成婚之議。素芸假裝答允,並設計誑許三回來對質。當素芸得知許三回來查明住處後,在夜晚二更時,來到許三處將他生擒,橫駕於馬上,直帶到父親的墳上,先審問了一番。此時許三如實招供了他如何勾結英軍戈登謀殺8個降王的同時,對章父下了毒手。待三腳貓招供後,章素芸砍下許頭放在父親墳上祭奠。隨後,素芸尋小路直奔崑山,把仇人走狗魏達也送上西天。 素芸報了父仇,復回家鄉,終身未嫁。後在桐城、無為交界處結廬居住,自稱黃小姑,潛心習武、練功,過著清靜平淡的生活。
“周鐵彈”飛彈打臬台
話說清康熙年間,有一位叫朱作鼎的綠林好漢,他不但武藝高強,且又擅用輕身功,能飛檐走壁,翻牆越室作案,常是獨腳大盜,夜間打劫。後來他聚斂了不少錢財,便用錢權交易買到一個官職,居然做到了安徽的臬台,即按擦使,專責管理公檢法的省級官吏,不料此人地位雖改,本性難易,他賊性成癮,若不盜竊總是手痒痒的。於是他白天裝模作樣的升堂審案,夜晚又化裝作案,很像電影《燕子李三》那樣的飛賊,常到富室盜竊。 其時安徽省會在安慶,安慶府內有一位姓周的班頭捕快,也即相當今日的刑警大隊長。他因練就一手百發百中的飛彈打人絕技,人稱“周鐵彈”。他在以官作假面具的真盜朱作鼎的手下任職。常因破不了朱做的“無頭案”而挨打,心中甚是不服。當這些案件迭起,他又耳聞頂頭上司的出身時,頓生懷疑,便大膽的假設起這位臬台大人了。於是每到夜晚,便守候在臬台府衙庭院的角落裡。一個夜晚三更時分,果然窺見一個黑影從府內後院飛起,過了一會這個黑影又從外面飛回來,手中隱約夾著一個包裹。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周鐵彈”飛手一個鐵彈打出,只見啊了一聲,此人跌落。到黎明時分,“周鐵彈”擂鼓報案。此時朱臬台頭纏白布出庭,忙問何事。周捕頭忙說:盜竊案已破!朱問:案犯在哪?周答:“遠在天邊”……雖然“近在眼前”的潛台詞尚未說出,朱臬台已心照不宣,馬上宣告退堂。
朱作鼎見自己真相已露,次日便丟下官印潛逃,還作詩一首。後即出家為僧,那時代出家便一了百了,也不吃官司了。他後來又雲遊至樅陽縣浮山。這裡風景幽勝,他遍歷36岩72洞,行至金谷岩滴水洞,見兩崖陡峻,中僅一隙可見青天,便縱身一躍,以“鐵壁掛畫”的懸空定式出寫了“一線天”三個大字,至今仍存留在滴水洞的崖壁上。
這個神秘色彩濃郁的民間傳說故事,是我父親在我年幼時向我津津樂道的,不料它竟被原原本本地收錄在新編的《浮山志》中,而志書里所說的“周鐵彈”還明言他就是“東鄉拳”的名教頭之一哩。

東鄉武術特點

“東鄉武術”雖然在全國武林中沒有另立門戶,確也曾響噹噹的威震八皖。它的源流何在,有什麼地方特色,何以能自成一家具有神威的魅力?
從樅陽周家潭章、周大姓的家譜中,才可以找到這個武術系統的蛛絲馬跡。據章氏族譜所載,章姓始祖可追溯到秦朝大將章邯。唐朝的先祖為仔鈞公,系名將,有15個兒子,他的後代有一支遷至安徽涇縣,宋時也出過一些武官,元朝時涇縣章家天武、天祿兄弟遷來周潭鄉大山(原名發洪山)定居。在大山繁衍的後代有武藝高手,如章慕斌,就是清嘉慶甲子科第二名武舉人。章氏祖傳的武藝,原屬福建少林門派。(因先祖也曾在福建蒲城住過)
約在明朝前期,周氏第三世祖與章家聯姻,周姓武術又摻入河南少林、湖北武當的套路,所以在明末時萌芽的“東鄉武術”,已是南拳北腿的混合流派。它既有南拳“拳打臥牛之地”的步伐穩健、剛勁有力的特點,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滾翻,以腿功見長的風格。它以中低架勢為主,低盤為多。步型以馬弓步和震腳為多。它以剛勁為主,出手快捷、靈活多變,勇猛兇悍為特色。
“東鄉武術”形成後主要用於防衛守土,注重實用,不搞花架子。因為習武者都是農家子弟,除了上百種的拳路套數,十八般武器外,他們還結合農家生產工具,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使之由非武器而化為武藝。我讀國中時,有一些東鄉同學,幾乎都在原籍學過武術,其中有一種叫“板凳花”的套路,真是聞所未聞。它教你坐在長條木板凳時,遇到戰鬥需要時,立記得轉身用兩手緊握板凳腿,舉起一條板凳便成了武器,只見上下翻騰,左右抵擋,就變出不少攻防的架式來。這便是板凳花。
乾農活用的釘耙、扁擔、叉子,都被精通武術者設計了武藝動作,成為套路。也是幼小時,還聽說一位農家拳的高手發明了用半個釘耙戰鬥的狠招,他名字即稱某半耙。武俠影視中乾隆爺以紙扇做武器,出神入鬼,東鄉的神手們以幹活擦汗的大毛巾也能甩出攻防的招數,可惜金庸之輩還是沒有看過或聽說我們東鄉拳的活學活用還有那么多他們想像不到的神奇。
“東鄉武術”還有不少神奇、神秘的“功”法,如輕功,“貼壁掛畫”即是其中的一種。另有“二龍戲珠”、點穴法、鐵砂掌、硬功等都是最難學的。在三十六教頭中,都或多或少各有所長地掌握了不同的奇功絕技,可惜這些“功”都無文字傳承下來,加上過去我國古代習武練功歷來有“家傳不外傳”、“傳媳不傳姑”的規矩,所以它們幾乎全都失傳了。
今天,我們重溫祖國武化遺產,主要為了自衛、健身,也可對現代反恐擒拿,武裝偵察的技藝中注入古典武藝精華的有益元素,使其重放光芒。這也是一種實用的“古為今用”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