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需食材
淨瘦肉三兩、榨菜二兩五錢、醬油四錢、混合油一兩、蔥白一兩、水豆粉一兩、鮮湯一兩五錢。
製作方法
1、將榨菜用刀去筋皮,切成絲,將豬肉洗淨切成二粗絲,蔥白切成 細絲。
2、炒鍋置旺火上,放入混合油燒至五成熟,將肉絲用醬油、水豆粉攔勻下鍋,炒至肉散至發白。即下榨菜絲、蔥絲一起炒勻,放入少許湯炒轉起鍋即成。
食用須知
1、榨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等,它有“天
然味素”之稱,富含產生鮮味的化學成分,經醃製發酵後,其味更濃;
2、現代營養學認為,榨菜能健脾開胃、補氣添精、增食助神;
3、低鹽保健型榨菜還能起到保肝減肥的作用;
4、飲酒不適或過量時,吃一點榨菜可以緩解酒醉造成的頭昏、胸悶和煩躁感。
歷史文化
四川榨菜,產地頗多。但是,在歷次評比中,以涪陵珍溪菜廠生產的榨菜,質量最佳。涪陵是榨菜的發源地,據記載:在十八世紀初,涪陵所產“青菜頭”肉白而厚,質地脆嫩,煮炒均可。但當時僅用於鮮食或作泡菜之用,是當地人民冬季的大宗蔬菜品種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涪陵城西洗墨溪有一個叫邱壽安的人,以農為業,因當年風調雨順,青菜頭豐收,家裡僱請的長工鄧炳成、羅興發,見青菜頭吃不完,又賣不掉,就將剩下的部分,用加工大頭菜的方法,以一種簡單的木製工具,把菜頭中的水分榨出一部分,經過胳制,裝了兩壇。因為在製作中經過木榨,故取名榨菜,作家庭常年食用。後來邱壽安將其中的一壇,送給在湖北宜昌所設“榮生昌醬源”的弟弟邱漢章。漢章在一次請訂貨客方吃飯的席桌上,把哥哥送給他的榨菜開壇作隨席上桌。不料客商一嘗覺得鮮香脆嫩,十分可口,確為其它醃菜所不及,便間其詳,邱稱為老家特產,後客戶爭相訂購。邱漢章將此訊息轉告了在涪陵的哥哥邱壽安,第二年邱壽安便將所有佃戶的佃租,改收青菜頭,並且在市場掛牌收購,請鄧、羅兩人為技師,生產了八十壇榨菜,仍運往宜昌銷售,被客戶一搶而光,獲利頗厚。從此,他順勢在涪陵開設了榨菜加工作坊,生產榨菜。產量逐年擴大,名聲不腔而走。1912年運往上海試銷,廣受歡迎,促使他在涪陵正式創辦“道生恆菜莊”,專門生產榨菜。這是四川榨菜史上的第一家作坊。自此以後,人們見此有利可圖,爭相打聽其加工方法,相繼辦起廠來。1920年,歐兼勝、駱培之又以此為業。1915年江北縣的洛漬,1928年巴縣,1931年長壽縣,直到 1935年,榨菜生產已遍及四川東南部的 11個市縣、38個鄉、鎮,作坊竟達八百餘家,年產量達 30萬擔,且遠銷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由於榨菜有乾濕合度,鹹淡適口,鮮香脆嫩,葷素均宜,食用極便的特點。故享譽極高,與歐洲的酸黃瓜,西德的甜酸甘蘭並稱為世界三大鹹菜。如今,榨菜已作為專用名詞,載入詞書,可見其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