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大戰

桔子大戰

義大利伊夫雷亞鎮每年都要舉辦一場“桔子大戰”,用桔子互相投擲,以模仿中世紀義大利仇家之間的角斗。但該節日的具體淵源還不清楚,因為該小鎮所處的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脈並不生長桔子。

基本信息

起源

桔子大戰桔子大戰
伊夫雷亞位於都靈以北,阿爾卑斯山腳下,常住居民2.5萬人。這裡的“橘子大戰”並非人們一時興起的惡搞之舉,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了解“橘子大戰”後,外來人會對這座中世紀城鎮的傳奇故事印象深刻。
“橘子大戰”的起源,至少有這樣兩個版本。第一種相對簡單,說的是中世紀時那裡有一位為富不仁的封建領主,四月齋開始前只給窮人們一罐豆子,人們於是將豆子倒到街上以示藐視,後來用橘子取代了豆子。
第二種則說來話長。還是追溯到中世紀,當時伊夫雷亞的統治者是邪惡殘忍的領主拉涅里·比安德拉特。他下令當地每一位新娘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晚上必須先跟他同房。這種暴政持續了很多年,直到磨房主的女兒維奧萊塔結婚時才終止——聰明的維奧萊塔用事先藏好的斧子在新婚之夜砍死了逼她上床的比安德拉特,在她的鼓舞下,當地居民起義攻占了比安德拉特的城堡,並將它燒毀。
從那以後,伊夫雷亞人就將橘子作為比安德拉特的腦袋擲來擲去,日久天長演變成了“橘子大戰”。所以,《紐約時報》說,“橘子大戰”充滿了象徵主義意味,那些被摔爛的果肉和果汁代表了暴君之血。

規則

“橘子大戰”的參加者分為三組,分別是“戰士”、“敵人”和觀眾。“戰士”們穿著中世紀的平民服飾、“敵人”則戴著頭盔,穿著加厚的中世紀武裝,觀眾一般戴著紅頭

巾,以免遭誤傷。
“戰士”代表反抗暴政平民,共有數千人之多,他們分成9支隊伍,在鎮內5個主要廣場各自認領一塊屬於自己隊伍的地盤,準備好無數橘子等待敵人出現。
“敵人”由志願者扮演,代表“暴君”的衛兵。這可是個苦差事,他們分乘46輛馬拉大車,每車6個人,在城市各處巡遊,每到一地,就會遭到一陣暴風雨般的“橘子炮彈”的襲擊,所以他們必須防護嚴密,大車上也有橘子,供“敵人”還擊之用。照規矩,拉車的馬匹是不能被攻擊的,但往往很難倖免。
為了防止觀眾遭殃,狂歡節期間,街道周圍的店鋪頂都會罩上魚網,以免從天而降的“橘子雨”砸傷觀看者。今年的觀看者開始有數千人,不過隨著“戰鬥”進行,很多人也變成了“戰士”。

宣洩

橘子大戰橘子大戰
不論如何,在冬天裡被硬邦邦的橘子砸中還是挺疼的,不過當地人早已習慣如此並樂在其中,不少兒童和女子都會參加“戰鬥”。
“這的確有點狂暴,”20歲的女孩伊莉莎白·多特里在短暫的“戰鬥”間隙告訴《紐約時報》記者說,不過並不妨礙女孩參與,“我們可以做男孩做的所有事情,男孩子們在攻擊方面比較好,但他們有點笨”。
“如果你生在這裡,這個活動就會在你心中,只要我的身體允許,我就會一直參加下去,”55歲的“戰士”馬里奧·比安基說。他的臉證明了“戰鬥”的殘酷性,前額已經被打破了一道口子,血混合著紅色的橘子汁一起流下來。
比安基說,這不算什麼,3年前,他曾在戰鬥中被橘子直接擊中眼睛,後來不得不去接受手術治療。他說:“這不是暴力,但這是一種宣洩你心中暴力的方式。”
黃昏時分,“橘子大戰”漸漸平息,親歷狂歡的《泰晤士報》記者寫道:“在伊夫雷亞市中心廣場,我腳下到處是爛橘子的果肉和果漿,那裡變成一個紅色的橘泥海洋。我真不知道環衛人員怎樣才能使廣場恢復原樣。”
沃拉則說,對此不必擔心,狂歡結束之後,其他日子裡,小鎮一片寧靜。

世界各地奇特的節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