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06年,是德意志帝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座非歐洲文化博物館。

基本信息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06年,是德意志帝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座非歐洲文化博物館。今年11月8日是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成立100周年,該館將舉行大型慶祝活動。談到館內的中國文物收藏,館長魏志強教授如數家珍,將該館所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徐徐道來。

歷史

1907年東亞藝術博物館成立一年後,第一任館長庫墨爾就啟程前往亞洲,收購東亞各國的文物。當時德國皇帝給駐中國和日本的德國使節發出命令,全力支持庫墨爾的工作。庫墨爾在中國停留了兩年之久,走訪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古董文物市場,搞到了大批中國文物。庫墨爾回到德國不久就向公眾展示了他東亞之行所收集的文物,其中包括唐、、明、各朝代的青銅器,玉器,陶瓷,金銀器,錢幣,雕塑,書畫,漆器等。這次展覽引起極大轟動,同時也喚起了人們對中國文物的興趣。本來德國還打算再次派人到中國收集各種文物,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不得不放棄。1929年東亞藝術博物館在柏林第一次展出了1125件中國文物,從上古的藝術品到18世紀的文物無所不有。這是當時歐洲最大規模有關中國的文物展。1933年柏林還展出了274件中國歷代畫師的作品,在此期間,劉海粟、齊白石、張大千和徐悲鴻等中國繪畫大師均來到德國柏林,有幾位甚至住了半年時間,這些中國繪畫大師給柏林留下不少真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遭到盟軍部隊的轟炸,5%的文物、整個圖書館和照片檔案館均被炸毀。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大部分中國和日本文物轉移到柏林郊區的一個地下防空洞中,這些文物雖然免遭戰火,但被當時占領了柏林的蘇聯紅軍全部運回蘇聯。多年來德國政府和民間機構多次向原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提出償還文物的要求,但均遭到拒絕。現在這批東方文物收藏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博物館。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館長魏志強教授痛心地說,由於聖彼得堡博物館收藏條件較差,文物藏品大都任意擺放,更沒有任何濕度和溫度的調節措施,致使不少文物已經損壞。

建築風格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大門口豎立著一塊匾額,上面是啟功先生的題字“東方藝術博物館”,旁邊是一塊太湖石,高兩米左右,下面配白色大理石須彌座。這是一件中國明末清初的文物,是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花大價錢從英國買到的。館內現藏品主要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總計1萬2千件,其中中國文物有2000多件,基本涵蓋中華文化的各個時期,包括工藝藝術各個門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良渚時期的玉器,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銅鏡,唐代的三彩,明代沈周、唐寅的書畫,清朝的青花瓷器,以及近代名畫家的作品。

著名藏品

館內的幾件鎮館之寶其中最著名的藏品要屬一件商鉞,據精通中國文物的館長介紹,鉞是殷商禮器,這件器物高30.4厘米,刃部寬35厘米。此鉞的獨特之處在於兩面的人面造型生動立體,耳部,嘴部運用鏤空技術,穿孔透雕,做工非常精細。據說目前中國收藏的銅鉞體積都很小,而且大多是虎紋鉞。1965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山東出土了兩件類似商鉞,但工藝遠沒有柏林收藏的這件精美。這件商鉞是德國東亞藝術博物館於1962年從香港著名收藏家陳仁濤處購得。
博物館的另一件寶貝叫巫支祈,是公元12世紀的一個動物石像,高不過半米,頭部似非猴。傳說在上古時代,中國大地經常洪水泛濫,舜帝召見大禹,命其治水救民。在治理淮河時,大禹看到一隻動物,白頭青身,金眼白牙,外貌有些像猴子,十分兇猛。它以身觸岸,堤岸立刻崩潰。原來這就是名為巫支祈的水神。禹王派出天神烏木田、童律與水神巫支祈交戰,但諸神均非其對手,最後禹王又派掌管時間的天神庚辰紫微神出戰,巫支祈不敵,潛水逃跑,但庚辰行走得更快,將巫支祈擒住。禹王下令以鐵鎖鎖住巫支祈,壓在龜山下,從此水患平息。據說後人在淮河一座橋上築了四尊巫支祈石雕,但後來這四尊巫支祈不翼而飛。目前人們只知道,一尊在香港,另一尊便是眼前收藏在東亞藝術博物館的這個,其他兩尊至今下落不明。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在1945年前還曾有過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據說早在1906年,清朝大臣端方隨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歐洲考察時來到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參觀,他在這裡看到了北涼沮渠安周造像佛寺碑。這塊石碑刻於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承平三年(445年),碑文盛讚當時河西地區的世家大族沮渠氏篤信佛教的事跡及建寺功德。這塊石碑19世紀後期在新疆出土,後被文物商運出中國,幾經倒手,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賣給柏林博物館。端方看到這塊石碑時大吃一驚,因為他是個金石學家,了解這塊石碑的珍貴和重要,因而要求拓印。在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方面的配合下,端方拓印了一張拓本帶回中國。但遺憾的是,原碑在1945年盟軍攻克柏林後就不見了,有人猜測是在盟軍轟炸中被毀掉了,也有人認為,被人偷走了。從此在中國收藏的拓本就成了孤品。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還收藏著十幾件中國皇帝“贈送”的文物。1900年6月10日,義和團大規模開進北京,德國公使在北京街頭被義和團殺死。事件發生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決意報復中國,派遣了2萬多人的對華遠征軍,清朝戰敗以後,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清朝政府被迫派人赴德國就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光緒皇帝讓他的弟弟醇親王載灃隨身攜帶大量珍貴文物禮品,準備奉送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因為克林德被殺,德國皇帝無法接受任何禮品,所以這批文物就轉贈給了德國的博物館,文物物件包括明清二代的玉器、陶瓷、書畫、織品等。
在東亞藝術館大樓內還有一座民俗博物館,這裡收藏的很多中國文物是19世紀歐洲列強對中國文化資源掠奪的產物,帶有明顯的殖民主義痕跡。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亞和中國西北地區是各國探險家光顧的熱點,他們打著“文化考察”的旗號成立了各種名目的探險隊,測量隊和考察隊,紛紛來到中國西北地區收集中國文物,非法挖掘古文化遺址,造成了中國文物的大量流失。從190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館派人在中國西北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挖掘。德國考察隊第一次於1902年8月11日離開柏林,11月下旬到達吐魯番正式開始考察,1903年4月結束。考察隊先後在哈拉和卓、高昌古城、勝金口、木頭溝地區進行多次挖掘,對高昌故城進行了重點挖掘。這一次在吐魯番地區不到五個月的挖掘中,德國人就運走了46箱佛教壁畫、文書和雕塑。德國第一次吐魯番考察隊的“豐富收穫”震驚了德國東方學界,業內人士要求,儘快再派新的考察隊前往新疆地區。德國皇帝和軍火大王克虜伯以個人名義提供捐助作為第二次考察的經費。這次德國人在哈拉和卓盜走了從未發現過的摩尼教創始人梅尼茲的肖像壁畫以及許多珍奇的手寫文書、壁畫、紡織品、錢幣等。在柏孜克里克,考察隊隊員竟用狐尾鋸把已存在千年之久的28幅大型壁畫全部鋸下。德國人第三次搞到的文物數量最為驚人,他們把被認為是中亞藝術頂峰的克孜爾壁畫全部切割下來運往柏林,數達128箱。據統計,德國考察隊幾年間在吐魯番、庫車一帶共運走古物400箱。但收藏這些文物的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毀滅性的轟炸,幾百幅壁畫損失了一半以上,柏孜克里克的20餘幅壁畫全部化為灰燼,近300尊塑像毀壞了一半。

相關資料

德國各地的很多皇宮,一些外國漢學家或鍾愛中國文化的人也收藏有大量珍貴的中國文物。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德國人告訴他的中國朋友,他家的地下室里收藏著很多中國文物。當中國朋友來到這位名叫迪亞克家的地窖時,發現整齊擺放的大量藝術品中,不乏來自中國的佛像、器皿和書畫。其中的一個牌位和一幅壽帳格外引人注目,牌位上的滿文意為“高宗純皇帝”,據說高宗純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廟號,皇室牌位只能在四處指定的地點供奉:故宮太廟、熱河、圓明園和盛京(現瀋陽故宮)。專家估計,這個牌位很可能是火燒圓明園時流落出去的。而高6米、寬3米的壽帳屬於京繡,在紅底上繡有百鳥朝鳳、瑞獸、牡丹蓮花、長壽靈芝等圖案,鳳立於奇石之上,一派王者氣派。面積之大、工藝之精,非民間人家能用。經考證,這幅壽帳是清朝初期宮廷的藏品。這位德國人的祖父曾於清朝末年在中國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傳教10多年,其間他四處搜尋中意的“寶物”,另外他還與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人瓦德西是朋友,從瓦德西手中也得到不少贈物。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琉璃廠一帶被德國兵占領,古玩鋪的古玩字畫、金石陶瓷等文物被德國兵搶走,所剩無幾。侵略者還將從宮廷和官宦人家搶劫來的文物拿到社會上出售。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內有幾件文物就是德國士兵當時從中國掠來的,他們的後代在了解到祖輩這段歷史後主動將文物交給東亞藝術博物館收藏。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內的中國展品薈萃了部分中國文物的精華,正如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館長所說,這些文物既像中國的文化使者,也像中國文化嫁出去的女兒,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