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的前身是柏林皇家博物館,屬於當時的東普魯士王國博物院。1918年,改成國立博物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該館通過各種渠道使館藏得到了極大豐富,現在是德國17個國立博物館之一,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聲望。資料

中文名稱:柏林博物館
英文名稱:Museumsinsel (Museum Island), Berlin
國家:德國
所屬洲:歐洲
批准時間:1999
批准標準:199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柏德博物館位於博物館島(Museuminsel)「蒙必友橋」(Monbijoubrücke)上以埃及古物和早期基督教-拜占庭藝術收藏世界聞名。其他值得看的還有中世紀至19世紀歐洲的雕像、中世紀至18世紀歐洲的油畫以及古錢幣。Bodemusenm同時位於佩爾加蒙博物館的旁邊,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建築十分惹眼。內部陳列有雕刻、繪畫作品、埃及美術、安期基督教美術等等。特別是一樓的古埃及展室,其中收藏著3萬件古埃及的紙莎草紙珍品,不可不看。
柏林皇家博物館與中國

清朝大臣端方(1861~1911年,曾任湖北巡撫、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等職)1906年隨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歐洲考察時特意來柏林博物館參觀,並在這裡偶然發現了北涼沮渠安周造像佛寺碑。這塊石碑刻於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承平三年(445年),碑文盛讚當時河西地區的世家大族沮渠氏篤信佛教的事跡及建寺功德。19世紀後期在新疆出土,後被文物商運出中國,幾經倒手,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賣給柏林博物館。端方看到這個石碑時大吃一驚,他是個金石學家,了解這塊石碑的珍貴和重要,因而要求拓印。在博物館方面的配合下,端方拓印了一張另四分之一張拓本帶回國。沒有想到,現在該拓本已成孤品,因為原碑在1945年後就不見了,有猜測其已在盟軍對柏林的轟炸中毀掉了。魏志強館長說這塊石碑當初也許是在柏林皇家博物館裡保存的,也許是在德國民族博物館裡保存的。柏林皇家博物館當時的檔案沒有完整保留下來,所以他不知道這個情況。對於因時間倉促而未完拓的第二張拓本,他表示惋惜,說如果當時多拓一張,現在就可以借去展覽了。
柏林博物館島

歷史

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建築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1999年,這組博物館群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博物館島集中了德國博物館的精華,其中包括匯集了世界美術大師作品的國家繪畫陳列館、德國歷史博物館等。博物館島位於前東柏林地段,當時由於經濟困難,島上各大博物館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德國歷史博物館在歷史上曾是一個兵器庫。169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為兵器庫奠基,1730年才全部完工。從1731年到1876年它一直是普魯士王國的軍械庫。博物館群體建築在二次大戰中70%以上被毀,二次大戰之後,東西柏林分裂,博物館中的藏品也分散在東西柏林多處。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島上的所有建築進行了維修。
結構

博物館島有五個博物館,島的最南端,緊鄰宮殿大橋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館(AltesMuseum),在它前面伸展著盧斯特花園。最北端是新博物館(NeuesMuseum)和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Nationalgalerie)。面向西側的是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最外側的是博德博物館(BodeMuseum)。
老博物館建於1830年,由申克爾(Schinkel)設計。它是普魯士第一座公眾博物館。博物館周圍聳立著古老教堂建築。踏入館內,各種古羅馬立像裝飾圓形殿堂,顯得莊嚴肅穆。數十尊運自青州博物館的佛教造像,被布置在黃色牆壁烘托出的佛教氛圍之中,煥發出令人驚奇的光芒。
新博物館建於1843年至1859年,由施丟勒(F.A.Stueler)設計。新博物館是為分擔老博物館的藏品太多的壓力而建,整個建築依展覽內容,同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相呼應。二次大戰中的轟炸使新博物館成為一片廢墟,新館建築由建築家大衛•切波菲爾德(DavidChipperfield)設計,預計到2007年完成。
國家藝術畫廊,現稱老國家藝術畫廊,建於1867年至1876年,同樣由施丟勒設計。最初意在建造一個“科學家的殿堂”,建成之後卻成為德國十九世紀繪畫的收藏館。建築外層帶有高大、寬闊的階梯,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騎馬銅像。整個建築於五十年代被重新修建。自1997年起再次得到重修。
建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博德博物館是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建築強悍的圓頂和宏偉的入口大廳宛如橫跨在施普雷河上的一條大船。當時的博物館大臣威廉•馮•博德將內部的展廳按照各各時代的風格逐一進行設計。該館的修復工程於2005年已全部完成。
佩加蒙博物館是島上最年青的建築,建於1930年。它共分為三個主題館:一是古典希臘羅馬時期收藏館、另一是近東古文物以及伊斯蘭藝術館。
其他介紹

包浩斯檔案、設計博物館(Bauhaus-Archiv,MuseumfuerGestaltung)是一處有關包浩斯學派檔案展覽及研究包浩斯學校的設計、建築及藝術的博物館。包浩斯(建築)學派是建築設計的派別之一,一九一九年瓦爾特.格魯皮阿斯創立於魏瑪,它綜合了功能建築、抽象藝術、革新使用建築材料;在設計上不用實用裝飾並以綜合套用技術、工藝和設計美學,以不區分純美術和實用美術為其綱領。此博物館於1964年由沃爾特.克羅皮尤斯設計,並於1979年開放。檔案室、圖書館、演講室及行政辦工室位於大樓北面,而南面則有四個展覽廳。
布羅汗博物館是一處集青春藝術風格、裝飾派藝術及功能主義於一身的州立博物館,專門收集和研究新藝術、裝飾派藝術及功能主義的歷史資料。裝飾藝術和繪畫是兩個主要涉及的對象。通過精心挑選的玻璃物品、陶瓷、銀及金屬作品、家具、地毯、燈飾等,博物館引進新藝術及功能主義建築。
手工藝博物館(Kunstgewerbemuseum)是德國同類型博物館中歷史最悠久的。二次大戰中雖然遭到嚴重破壞,但還擁有一些全世界最重要的歐洲手工藝品。博物館位於屈爾特爾弗朗及正在修建中的科派尼克城堡。手工藝博物館收藏藝術歷史裡古典時期後的物品,包括絲綢和服飾、鑲板及家具、玻璃、象牙及瓷製器皿等。在屈爾特爾弗朗的博物館大樓約有7000平方米、介紹由中世紀至新藝術年代手工藝的發展及差異。在地庫的新收藏系列展出了二十世紀的手工藝品及一些工業產品,後者比一些個別的手工藝品更能反映現今的生活方式。
工業設計收藏系列博物館本是柏林工業設計學院(“InstitutsfuerindustrielleGestaltung”)的一個參考系列。二十世紀日常文化博物館(WerkbundarchivE.V.-MuseumderAlltagskulturdes20.Jahrhunderts)由1973年成立的德國手工藝聯會的資料記錄活動發展而成。最初博物館的目的為記錄德國手工藝聯會的歷史,博物館的另一目標為研究大量生產的物品的歷史及其美的一面,還有二十世紀的日常文化發展。博物館於1986年搬進了位於柏林的馬丁-克羅皮斯博現址,此後它便成為了手工藝聯會檔案、二十世紀日常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視自己為一間文化歷史博物館,它包含設計史、科技史、思想系統史、社會史、藝術史及感知史。此外,柏林博物館還包括兩處目錄博物館:比勒費爾德和達姆施塔德博物館。
世界遺產報告中指出柏林博物館是推進現代博物館建築設計最好的說明,是啟蒙時代的一種社會現象,並影響了法國革命。這個博物館是城市的象徵,也是想像變成實體的最好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