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河北省趙縣柏林寺塔被國務院、國家文物局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此,趙縣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五處。柏林寺塔,又名從諗禪師舍利塔,塔高三十三米,共七層,是為紀念唐代著名高僧從諗真際禪師於元代天曆三年建造的,距今已有六百七十餘年的歷史。趙州從諗禪師是中國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法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在該寺傳法長達四十年,傳禪中著名的公案「庭前柏樹子」、「吃茶去」、「狗子無佛性」等至今仍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的禪僧中流傳,被世人稱為「趙州門風」或「趙州禪」。設計結構
柏林寺塔建於元代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為磚木結構的密檐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七級。舉高39.5米,坐落在高達2.5米的方形台基上。台基分上下兩層,下層石砌、上層磚砌。塔的下部為磚制須彌座。須彌座上部用磚仿木構,做出斗拱、平座。平座上浮雕圍攔、格子柵欄和花卉等裝飾圖案。以四層仰蓮承托塔身的第一層。
塔身第一層的高度約占全塔總高的三分之一。東西南北四面以磚刻壺門,另外四面以磚刻格子棱窗。正面有石匾,上用楷書陰刻“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十六個大字,左側楷書陰刻“天曆三年孟春上旬吉建”十個小字。塔一層飛檐用木製,二層至第七層改用磚雕。出檐長度逐層收斂,各層檐角均系木製,其脊上立一尊鐵質羅漢像,下吊風鐸。 塔曾毀於上個世紀60年的動亂,之後又遭遇邢台地震造成塔剎震落。1997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資百萬元,將塔修整一新。而今之塔,已然是大修之後的樣貌。只能說,相對其他地方,這塔修得還算成功吧。 柏林寺塔於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升為第六批國保。同樣,其實就塔的建築而言,升至國保有些超標了。但不可不能說真際禪師塔對於佛門的意義,因此,也就不加妄言了。柏林禪寺,很幽靜的去處。大毛說,倘若再有時間,當再去參加禪七,靜靜體會生活禪的意味了。欣然同意。喜歡寺門口淨慧法師所撰寫的對聯:“寺藏真際千秋塔;門對趙州萬里橋。”千年古剎
柏林寺塔所在地柏林禪寺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它最早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這座古剎雖幾經興衰,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據僧傳記載,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金代,這裡一度改為律宗道場,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揚戒律達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詮宗律師。金朝末年,法傳臨濟正宗的歸雲志宣禪師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為禪,宗風大振。歸雲禪師平生主持七所名剎,望重當時,現在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這裡先後有圓明月溪禪師、魯雲行興禪師,都是宗門大德,柏林寺由茲氣象恢宏,成為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明清兩朝,中央朝廷管理趙州地區佛教事務的機構——僧正司設在柏林寺。當時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時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來,柏林禪寺屢遭劫難,殿堂、經像蕩然無存。到1988年這裡重新進駐僧人時,只有趙州禪師舍利塔及二十餘株古柏,很難使人想到這裡曾是一處佛教古剎。保護狀況
柏林寺塔歷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
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塔。柏林寺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趙縣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二、三、四層的護欄為累疊的八角形制,頂部同樣使用了八角攢尖式作為自然採光。佛宮寺釋迦木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柏林寺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景區特點
柏林寺塔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有近千年的歷史,巍然壯觀,國內罕見;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壯麗,水色山光,白雲塔影,使遊人讚嘆不已;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
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柏林寺塔是趙縣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明代顧乾《三十六景圖》中稱之為“古塔穿雲”;清代黃申瑾《二十四景圖》中稱之為“塔影團圓”。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頂,能看到四周群山都變矮了,連山頂的白雲也蕩漾於腳下。再登山一看,寶塔如同一根春筍。這種景象當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壓塔、塔不壓山”。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無愧於“九級雲梯攀到頂,一天星斗喜垂肩,關心海島千山雨,放眼齊州幾點菸”的詩讚。從諗禪師
從諗禪師,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曹州(今山東曹縣)郝鄉人,俗姓郝。幼年因窮苦出家於本州通院,而後,剃度於嵩山會善寺,受法於南泉山普願禪師,他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其八十歲時行腳趙州,被眾僧迎入觀音院(即柏林寺)駐錫,
住持該寺三四十年,開創趙州禪之風,佛教多有公案存世。比如:“庭前柏樹子”、“如何是趙州”、“狗子無佛性”、“麻三斤”、“吃茶去”等。被唐代佛教尊稱為“趙州古佛”。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從諗禪師圓寂,壽高120歲。唐昭宗謚封他為“真際禪師”。元天曆三年(1330年)修建真際禪師塔。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古城,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從諗禪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中國的南北禪林。人們議論當時中國禪林的高僧,每每說“南有雪峰,北有趙州”;又有“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在遙遠的南方,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山門聳立有“趙州關”,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由此可見從諗禪師在禪門中的地位。禪師雖然道譽四布,並有燕趙二王的供養護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後世,歷久彌新。從宋朝開始,中國禪門盛行以“參話頭”為方便的話頭禪,趙州禪師的公案語錄最頻繁地為人們所參究,許多人在趙州語錄的啟發下明心見性。其中“狗子無佛性”更凝練而為“無門關”,成為禪門一大總持,直至今天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從諗禪師住世百二十年,他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石刻頂相。寺內現存的趙州塔建於元天曆三年(1330),全稱“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高33米,七層。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資。相關詞條
中國古塔大全1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