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雁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東段南側的薦福寺內,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與大雁塔東南、西北相望,因規模小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之一,“雁塔晨鐘”也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裡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薦福寺
薦福寺創建於唐代,初名獻福寺,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為其父高宗死後獻福而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為薦福寺,寺內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畫。寺內還保存一口重達一萬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鑄的巨大鐵鐘,每天早晨寺內會定時敲鐘,鐘聲清亮,數十里內都可聽到。
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高僧義淨從長安出發經廣州取海路到印度歷時25年遊歷30餘國,帶回佛經400餘部,於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陽,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入薦福寺譯經。唐中宗復位的景龍年間(公元707~709年)於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造了15層的佛塔,即為小雁塔。小雁塔全稱薦福寺小雁塔,其高43.3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稱此雁塔為小雁塔。
特點
小雁塔的特點是塔形玲瓏秀麗,屬於密檐式磚結構建築,塔壁不設柱額,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愈上愈促,全部輪廓呈現出嬌媚舒暢的錐形形狀,造型優美,比例均勻。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約43.3米高。該塔塔平面為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圓形拱門,塔內設有木梯,遊人由此登上塔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內風光。
“神合”
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公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小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一段奇事後,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建國後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歷經70餘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這不能不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現在,小雁塔及所在的薦福寺連同周圍的博物館、山水園林一起被闢為西安博物院。
雁塔晨鐘
遊人在薦福寺內可以見到一口逾萬斤的大鐵鐘。這口鐵鐘是金代明昌三年 (1192年)鑄造的。以往薦福寺的僧人每天清晨都要去撞鐘,清脆悠揚的鐘聲響徹長安上空,5000米之外都聽得清清楚楚,人稱“神鍾”。此鍾高4.5米,口沿周長7.4米,重10噸。上面刻有“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16字吉祥語。據說,如果有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把親人的名字和所在地寫在一張黃箋上,鐘聲就會把思念之情傳到千里之外的親人耳中。“噌吰cheng hong,形容鐘鼓之聲)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就是對關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