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雙塔

蘇州雙塔

蘇州雙塔位於蘇州市定慧寺巷內,始建於公元982年,1956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蘇州雙塔1996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古城蘇州城東南重要標誌。

簡介

蘇州雙塔的西塔與東塔比肩而立,塔高七級,通高33.45米,每層設有平座,從副階入塔可登至七層。腰檐斗拱為四鋪作單卷頭,磚疊式挑檐,塔身向上逐層遞減和收分,外觀呈拋物狀,整體比例造型秀美挺拔,是一座典型的磚結構仿木樓閣式塔。據了解,

蘇州雙塔蘇州雙塔
蘇州雙塔不僅在蘇州是惟一的,即便在全國也絕無僅有,而雙塔的塔剎之謎,更讓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雙塔位於定慧寺巷的雙塔院內,二塔“外貌”幾乎完全一樣,分為7層,東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雙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是一對佛塔,兩塔間相距僅20來米。像這樣緊緊靠在一起的雙塔全國是惟一的,因為能在這么近修建兩座塔,對地基的要求相當高。風雨千年,但雙塔依舊挺立,這引起了中外建築學家的高度關注,每年都有很多建築者慕名而來,有的建築學教授甚至將自己的學生帶到這裡,進行實地教學。當然,引起建築學家關注的不僅僅因為這些,塔冠上高達10米的塔剎更是讓他們匪夷所思。據了解,這兩個塔剎都是用生鐵鑄成,每個足有5噸重,當時的人是如何把這巨物“搬”上去的呢?建築學家對此眾說紛紜,有的猜測是先用土將塔圍起,然後沿著土坡將沉重的塔剎“牽”上去,但問題是由於當時般若院已經存在,那么大的土坡又如何堆呢?也有人推測是架起石梯後再登上塔頂的,但這樣的難度同樣也不小。至於雙塔的塔剎是如何被運到20多米的高處裝上的,至今還是一個謎。正是這奇妙的謎,並不大的雙塔院每年都能吸引5萬多遊客前來參觀。

構造渾然一體

蘇州雙塔為九級八面,高40.58米。正面向南,東西南北四面各闢一拱狀門。塔為純磚結構,塔身、心柱、內廊、梯級、腰檐等均為磚砌而成。塔二層以上各層的四面,均隱出直欞窗形。

蘇州雙塔蘇州雙塔
塔的底層是近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均是平座迭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外壁內繞以走廊,中砌八邊形塔心柱,內設磚砌梯級。第一層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東北首。再往上,各級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層無磚柱,無走廊,內部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置八角形藻頂,再上層就是塔剎。在維修過程中,人們發現自第七層至第九層及塔頂塔剎部,穿過一根直徑約40—50厘米的木製剎桿,同時還發現自第二層至第九層在外壁中部、塔門廊下兩至三層磚處,都有平行八角邊的臥木,直徑約為30—40厘米,在門廊處又有一臥木,通向塔心柱與之拉結。臥木就是木筋, 相當於今天的鋼筋,增強了外壁之間及外壁與塔心柱連線,使塔成為一個整體,極大提高了磚塔在平面內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在該塔的復修勘探中,還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砌築工藝:塔的外壁外牆有一層石灰砂漿砌築、糯米汁石灰膠泥勾縫的外殼,與外壁內部磚砌體不相結合,就好像給塔穿了一件外套,這與其它地區磚塔構築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使塔體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緩衝和抵消震力的作用。

千年不倒

蘇州雙塔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歷經地震不倒,蘇州雙塔夠從始建到現在仍然舊貌未改的,存世數量極少,它經受過歷史上大小18次地震的考驗,因而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抗震能力研究名錄。蘇州,是歷史上地震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

據文獻記載,蘇州雙塔前後共經歷過大小地震18次,連同附近地區明顯有感的地震約25次,發生山崩、城圮6次,其中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級大地震波及海州最為強烈。州志有載,大震不僅使海州“城傾十之二三”、“屋宇多圮”,而且使“海退卅里”。從蘇州雙塔始建至1668年郯城大地震,644年間,未見塔倒塌、損毀的記載,以後的歷次大水、地震,它都安然無恙。直至今天,塔體中心仍未發現傾斜、砌磚坍落等現象,塔體完整。蘇州雙塔為什麼歷經千年風雨而能巋然不動?利用現代遙感技術,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了。蘇州雙塔位於雲台山西麓,在兩條小沖河的小分水嶺之上。雖在坡上,但基址平緩。面上覆蓋為第四紀地層,粘土加礫石,土質好,壓縮性較小,下面是堅硬的弱風化花崗片麻岩。這就使塔基下的土層基礎牢固,穩定性強。 其表面土壤利於排除地表與地下水,不受地下水位升降的影響,因此地震時對地基的衝擊力相應減小,破壞性弱化。地基下花崗岩的岩石傾向正好和坡向形成逆向,即使地震發生,此長彼消,也不會發生岩層移位和滑坡現象,保證了塔基的穩定。塔基更是獨具匠心。據探測,塔基深挖約兩米,在片麻岩地基上再平鋪50—60厘米厚的礫石層,並灌有黃泥漿。上鋪五層長方形的整塊大條石,縱橫交錯,層層疊扣,逐漸上收為台階狀。經化驗,是用石灰糯米漿作為灰漿,使塔基形成一個整體。據建築專家介紹,這座階梯式的台基分散了上部九層塔身的附加壓力,從而保證了塔體的剛度,又增加了上部塔體的抗震能力。

發展歷史

蘇州雙塔始建於,後塔毀,現存為金代遺物,距今有千年的歷史。重要特徵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裝飾有各種繁複的花飾,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雙塔形成於宋遼金時期,元朝後幾乎絕跡,

國內現存雙塔總數也不過十幾座,蘇州雙塔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雙塔中造型最奇特、裝飾最華美的一座。1956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古城蘇州城東南重要標誌。雙塔為八角樓閣式花塔,塔身由兩部分組成。主塔為四層,聳立正中,塔高約40.5米,底層四隅各建一六角形亭狀小塔,將主塔一至二層環抱,高低錯落,主次偎依。這個造型又有金剛寶座塔的意味,給人感覺整個塔造型富於變化。主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華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約整體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線刻塑出獅、、佛、菩薩、獸頭、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種刻塑參差錯落、變化有致。雙塔古色古香的歷史文化街區,掩映在參差錯落的民居中,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滄桑之至而又華美至極,宛若一首立體詩歌,詮釋著亘古歲月的從容和精緻,又抒寫著歷史文化街區今世。

旅遊價值

蘇州雙塔作為名勝更為古城增添了奇特的風貌,從而吸引了天南海北前來觀瞻的人,並為之讚嘆不已,留連忘返。蘇州雙塔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出風頭。蘇州雙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蘇州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塔基塔身上所雕鑄的龍、雀等圖案,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為點綴北固山風光名勝的一大奇觀。

相傳,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時,曾在此遊玩,並題有“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枝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的詩句。乾隆皇帝的題詩不但為北固山增添了幾分色彩,同時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北固山的非凡之氣。相傳春秋時吳國的伍子胥一家遭楚王猜忌,全家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他從楚國逃出後,後有追兵,前有長江天塹,使他感到萬分發愁,以致連頭髮也愁白了。所以直今仍留下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少年頭”的歇後語。塔原是佛教建築藝術的一種,但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鎮江塔底蘊豐厚,神韻獨具,種類齊全,異彩紛呈,不但為美麗的古城增添了無限的風采,同時也更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