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史》

《中國武術史》

《中國武術史》由周偉良著,內容為: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精深,呈現出濃艷的傳統文化特色。從發展的歷程看,它肇始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和搏擊。進入階級社會,主要體現為武技的搏殺技能,因此在古代稱之為“武藝”。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國武術史》《中國武術史》

中文名:《中國武術史》
作者:周偉良

圖書分類:歷史
版本:文字版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書號:7040122073

發行時間:2005年01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中國武術史》內容為: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精深,呈現出濃艷的傳統文化特色。從發展的歷程看,它肇始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和搏擊。進入階級社會,主要體現為武技的搏殺技能,因此在古代稱之為“武藝”。從史料上看,“武術”這一辭彙可能出現較晚。大體上,中國武術萌生於先秦,越漢、唐至宋元,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到明清匯成高潮。
中國武術在它的歷史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多種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在其文化的“類”上,無疑應歸屬於體育。既然是體育的一個內容,那么就應與“軍事武藝”有所區別(儘管兩者有著密切的交融互攝)。就價值特徵而言,軍事武藝相對單一。而武術則體現為多功能性,如健身養生、休閒娛樂和藝術表演等。當然。技擊是武術的內在價值規定。

相關評論

最近發行的《中國武術史》(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纂,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是一部很有權威的武術史之巨著,它由二十餘位知名專家集體編著而成,對國內外的武術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該書對先秦時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的武術活動,都作了系統的論述,是武術界一部重要歷史文獻。
筆者從事太極拳源流研究已有七年,對書中有關該拳的論述也很關心。這是一個爭議已久的歷史問題,在這本嚴肅的武術史專著中,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結論,但讀後覺得不盡如意。該書第八章第三節《哲理化拳派的出現》所介紹的太極拳史,基本上是傳述唐豪的一些錯誤的源流觀。近十幾年來發表於《武當》《武林》 、《武魂》、《中國太極拳》、 《太極》 (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主辦)等刊物的批評性文章,已經充分證明了唐豪對太極源流的觀點是錯誤的。《中國武術史》應該全面地分析爭論中所發掘的史料肯定並吸收,已經證明了的新觀點。
為了對歷史負責,不得不對該書所宣傳的唐豪歪曲太極拳源流的主要論點明確指出,以正國人之視聽。先把該書的有關論述原文抄引如下:
“清代武術門派林立,名目繁雜,出現了以傳統哲學名詞命名並以哲理闡發拳理的拳術和拳派。清晚期,以太極學說立論的太極拳,……轟動武壇”
“據唐豪、顧留馨考證,陳氏拳械創自明末清初陳家溝九世陳王廷。陳氏拳械,歷代傳承,不乏名手。但陳氏後裔從何時起採用‘太極拳’名稱尚待考。鹹豐二年(1852年),曾從楊露禪和陳青萍學得陳氏拳械的儒塾師武禹襄(1812――1850),自言得閱一篇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這篇論文開章明義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顯然是來源於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隨後,甥禹襄李亦手抄禹襄作品益以己作,輯為一冊,冊中首錄王宗岳《太極拳論》。此冊依太極之理論總結陳氏拳械,輾轉傳抄,宣示了太極拳的哲理。此後,陳家溝十六世陳鑫(1849――1929)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明言太極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他在書中進一步揭示了太極拳的哲理性。”(引自該書第296頁)
“關於太極拳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據武術史家唐豪等考證,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族人傳習的拳法。陳氏拳技始自陳王廷,陳王廷所編拳套七路,另有專門練習周身皮膚觸覺的肉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方法。這些拳械在陳家溝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時,始傳外姓楊露禪,此後,太極拳從一地一族的小範圍傳向全國,並逐步衍生出了趙堡架、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多種太極拳支派。趙堡太極拳早期傳人陳氏十五世拳師陳青萍(1798――1868),師承於其族叔有本,有本所傳陳氏太極新架,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動作。青萍得後,創編了一套巧小緊湊動作緩慢的套路,傳於陳家溝鄰鎮趙堡,後人稱之趙堡架或趙堡太極拳”(引自該書318――319頁)
以上所述源流,經筆者查核可靠史料,認為有以下幾點失實之處:
一、唐豪所說各派太極拳均出於陳家溝陳王廷所傳,這是缺乏依據的。
筆者認為,明初之張三豐創“十三勢”,經數傳至明朝嘉靖年間,授王宗岳以真傳,王注釋其拳經,成為後人奉為經典的拳論。王宗岳著有多篇精湛的拳論,是各派太極拳均尊的太極拳宗師、理論家。陳王廷是明末清初人,約為(1600――1680)王宗岳出生年約於明嘉靖之初期,(約1530年前後)活動年代從嘉靖至明萬曆年間,於1596年左右,收蔣發為徒,其拳技及拳譜均靠蔣發傳之於後人。蔣發於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5年)收趙堡邢喜懷為徒,其後七傳而至陳清平(或“青萍”),中間的幾代傳人是張楚臣、陳敬伯、張宗禹、張彥、再傳陳清平,從而形成趙堡太極拳派。從蔣發傳邢喜懷算起趙堡派的創建就比唐、顧所說陳王廷於清初創拳早六十餘年。王宗岳作為太極拳理論的奠基人,也比陳王廷創拳早百年左右,怎能說陳王廷是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呢?唐豪的考證,把明初之張三豐創“十三勢”說是楊門弟子的“附會”,把清乾隆年間的《陰符槍》作者王學定冒充明朝之王宗岳,把王宗岳的光輝著作說是闡發陳王廷所創的拳理;而顧留馨所宣揚的陳王廷《拳經總歌》,經於志均先生考證,是抄襲戚繼光《紀效新書·拳徑捷要歌》之作,其拳理屬少林拳系,非太極拳理。【見《武當》1995年第4期<評陳家溝三個時期的三種拳譜>(1)】蔣發向王宗岳學太極拳於公元1596年――1603年,也比陳王廷的太極拳資格老得多,只因明亡前參加登封縣以李際遇為首的農民起義,李際遇兵敗被戳,蔣發隱入陳溝,投靠陳王廷匿名為仆。蔣在陳溝也指導過陳王廷以家傳之炮捶頭套改造為陳氏太極拳一路。故三百年後,陳溝之村人多說蔣發為陳王廷之師,陳氏之(太極拳)源於蔣氏(參閱唐、顧合著《太極拳研究》第148頁)。陳鑫為了給陳氏祖宗爭光,1928於陳氏的《文修堂抄本》中插入短句告誡村人,不要再說蔣為陳師之事,藉口說蔣發乾隆人,陳王廷明王朝人,人不同時焉能為師。但陳鑫去世後,1931年初唐豪赴陳溝調查拳史,村人仍實事求是直言蔣發是陳王廷之師。
二、所敘趙堡拳派源流是錯誤的。
《中國武術史》中所述的趙堡拳史,完全是引用顧留馨《太極拳術》的說法。顧氏之論發表後,引起趙堡傳人紛紛的反駁,也有楊氏傳人說些公道話。近幾年,《武當》、《武魂》等武術刊物發表了許多批駁文章。針對拳史觀點,筆者卻有以下看法:
《陳氏家譜》沒有陳清平之名,說明陳清平不是陳家溝的十五世孫,他世居王圪當村,後遷趙堡經商,從趙堡拳師張彥學藝,張彥是其獲得真傳之業師故稱趙堡派之第七代掌門人。陳清平也曾向陳有本學過陳氏新架,據陳鑫的《陳氏家乘》中陳有本的論述云:“有本門入陳清平、陳有綸、陳奉章、陳三德、陳廷棟均得所得。”這裡表明,陳清平的身份只是“門人”,不是“入室弟子”、“傳人”,所得甚微,僅“有所得”而不是“盡得其真傳”。這一“有所得”的水平,也如其餘幾個陳姓之同學一樣,沒有什麼名望與特長。而陳清平確實又從張彥學拳、陳鑫的弟子陳子明在其著作《陳氏世傳太極拳術》(1932)中的《太極拳家列傳》有曰: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得太極拳理,趙堡鎮一系皆,所傳廣平武禹襄……往趙堡請益於清平,其名之盛如是,弟子中以李景顏之最”。從陳子明所述,陳清平能勝任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之師、和式太極創始人和兆元之師、忽雷架創始人李景顏之師,其水平造詣之高,是從陳有本所學的“有所得”達不到的,名師才能出高徒,其太極拳理之真傳是張彥所傳,其在趙堡所傳的拳架,也非陳有本之拳架。顧氏也承認陳清平所傳為另一種緊湊、緩慢之新架,其實就是趙堡派傳統的拳架。趙堡的拳架,有代理架、鄰落架、騰挪架等傳統套路,陳清平因材施教,對和兆元授以代理架,張應昌以領落架擅長,李景顏以騰挪架為冠。在趙堡太極拳中沒有傳授陳有本之拳架。把陳清平作為陳氏太極拳的十五代孫而傳拳於趙堡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陳清平以前,趙堡拳派有無六代傳人的拳史呢?據考證,陳家溝對趙堡是很了解的,對趙堡歷代的傳人,至今已經承認有蔣發、陳敬伯(柏)、張彥三人的存在及其作用。張彥為陳清平之師,陳子明已經承認,並寫在其書中。蔣發其人,陳家溝對他後期歷史有記述,前期的活動,如師承王宗岳、創建趙堡派則沒有敘述,但有跡可尋。趙堡拳譜中也有事跡記載,與此符合。在《武林》1986年第2期黎錦忠之《太極拳起源探討》一文記有:其師宦大海家中存有趙堡歷代傳人宗譜資料,其中記有:“蔣發,祖居溫縣東鄉劉村,後遷水運村,曾至山西王宗岳處學藝十餘年。後際遇事敗,隱入陳溝,匿名為仆,傳弟子陳王廷、邢喜懷。”(本文註:經考證,蔣發陳仆,雖有授技之事,未有正式師徒之名份,故不屬弟子之列)這一史料與《陳氏家乘》中“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即當日所追者”相符。又據徐震著《太極拳考信錄》中卷《蔣發蔣仆考》所引用1934年夏《北平實報》發表之《王矯宇訪問記》,王矯宇為楊班候之生,當年已八十餘歲,自述其曾親聆楊露禪講述王宗岳收蔣發為徒的故事。王矯宇之說,證明了楊露禪確實講過王宗岳之徒,又與趙堡之記載相符。這一切說明了蔣發是趙堡太極拳這一流派存在的悠久歷史。
第四代掌門陳敬伯(柏)也是趙堡和陳溝公認的太極拳師。陳家溝方面在《陳氏家乘》有記載:陳敬柏字長青,乾隆時人,精太極拳;趙堡方面,據陳敬柏家譜所記的《敬伯公傳》:“陳王甚,,又名敬伯,字長青,生於康熙丁亥年(1707年),卒於乾隆辛亥年(1791年)理精太極已達妙手神化境也。”證明敬柏、敬柏為一人。在趙堡方面記述,其祖父陳文舉已遷人趙堡,陳敬柏在趙堡師承張楚臣,傳人為張宗禹(張彥之祖輩)。武術的授受關係清楚。陳家溝方面,不提出其師承何人,顧氏只能以其祖父、父親的血統關係代替武術的傳人關係,這就是說明陳敬伯不是陳氏拳的傳人。陳敬伯是陳家溝的十二世孫,在他廣收門徒八百餘人之時,也傳拳給陳家溝的陳秉旺、陳公兆。這是張傑先生到趙堡調查拳史,從趙堡某傳人處看到陳鑫之《太極拳圖畫講義》手稿中有其後人在註明的。(見《精武》1997年第8期)筆者也函詢過張傑先生之細節。為什麼陳敬伯傳陳秉旺、陳公兆二人,在《陳氏家乘》中不明確寫出呢?本文認為,一是陳敬伯為趙堡派掌門,趙堡之歷代先師立下村規,拳藝不出村,如明確寫出,即對陳敬伯違反村規之事而不利;二則如明確寫出,日後陳敬伯的趙堡掌門身份必為人知,將來會讓人說陳家溝太極拳源於趙堡,對爭取首創太極拳的桂冠不利。這些現象都足以證明,陳敬伯是趙堡派第四代掌門而不是陳家溝十二代傳人。《陳氏家乘》寫其事跡不過是借其血統關係以示陳氏族人之武功而已。
綜上所述,陳清平以前的六代趙堡傳人,已有三人(蔣發、陳敬伯、張彥)為陳家溝所確認。張宗禹又是張彥的祖輩,也有家譜可查,確有其人其事。《武魂》1994年11期張滿宏的《也談陳清平與趙堡太極拳》一文,述及其親訪張宗禹的第八代嫡孫張全德(仍居趙堡鎮),得其告知,張家於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武陵白水村,後又遷趙堡。張宗禹是從山西遷至河南的第十三代,張宗禹的太極拳傳人有其孫張寒、侄孫張彥及鄰村之原法孔,以張彥藝最精。原法孔也有後裔原寶山(趙堡派十一代傳人,現居西安)均有家譜可查。這些證實趙堡派之前六代傳人,均是確鑿無疑的史實。顧氏沒有否定這六代傳人的歷史,自編新說,以陳清平為陳氏第十五代傳人,這種“不破而立”是“立”不起來的。
三、陳王廷創雙人推手是荒謬的。
《中國武術史》還引用顧氏之說,把雙人推手歸於陳王廷所創。有關推手的經典理論,早在明朝王宗岳所傳的《打手歌》及《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均有精湛的論述。陳王廷時代在陳溝所傳的四句《打手歌》是“擠、棚、濾、捺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拔千斤。”(引自唐、顧合著《太極拳研究》第136頁),其來源應是王宗岳之弟子蔣發到陳家溝後口授而得,只記得前四句漏了後兩句,“棚、捋、擠、按”四字也有諧音之別字王宗岳所傳之六句《打手歌》,據作者考證原位張三豐之作,王宗岳傳播。原文是“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拔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文宇之相似何其乃爾,是清初陳王廷所創,還是明朝中葉之王宗岳所傳?唐豪以偽證把王宗岳後延為乾隆人,說是王宗岳把陳王廷的四句《打手歌》修訂為六句《打手歌》,真是混淆是非,倒置本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