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景文石是產於安徽東南宣城的山谷河灘之中,被當地山民稱為“花石頭”的一種圖案卵石。曾名錦紋石或景紋石。景文石的個體一般長、寬、高在10—30厘米左右,但小的幾厘米的也很常見;大的可達幾米,重量可達幾噸直至十幾噸。目前收藏或交流的以10—30厘米的為主。
和其它觀賞石一樣,景文石是天然的藝術品,它的藝術性是大自然長期鬼斧神工造成的與自然界契合之美。其特徵體現在它具備“陰陽,虛實,有無,多樣統一”的一種其它奇石難以企及的畫面審美藝術特徵。
景文石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宣城一位愛好者發現。1994年5月王朝聞教授在華陽考察後,親自將“錦紋石”定名為“景文石”。自此,宣城景文石在全國賞石界引起關注,並作為宣城產觀賞石的代表石種流傳於世。
1997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亞太地區觀賞石展覽會上,景文石成了全國各大媒體和國外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
形成
景文石為億萬年前志留紀砂岩、粉砂岩被富含鐵質的水溶液沿其層理、解理、孔隙、裂隙浸滲,再經過風化、剝蝕,使其原岩肢解成大小不等的塊體,底色淡黃或微紅或灰白,經流水的沖刷、搬運、磨蝕等作用,受亞鐵(Fe2)和高鐵(Fe3)成色離子及其它的致色元素的影響,形成有單一的紅、棕、黃、赭、紫、黑等色彩的圖紋,或有二色和三色以上的多彩的圖紋;主要以線條和斑塊自然鑲嵌出現,組成了各種各樣的圖案,變化萬千。
發現
“美源於發現”。對於宣州景文石的發現,那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同樣會使你有這樣的感慨。
姚再隱是安徽鳳陽人,上世紀70年代曾是宣城華陽公社的宣傳委員,經常去華陽的四合大隊聯繫工作,路途必經崇山峻岭之間雙河灘。1979年5月的一個清晨,一場暴雨過後,姚再隱老人去華陽五河坑,途經雙河灘時,穿著塑膠涼鞋的腳被石塊絆了一下。他彎腰撿起那塊卵石,見石頭上有一幅美麗的圖案,甚是驚喜。他被那塊面與紋理構成的美所吸引,從此開始尋覓、收藏這種奇特的卵石。他與當時的市委宣傳部幹部林襄華研討,給這種美麗的石頭取名為“錦紋石”,意為花紋似錦的石頭。
1989年6月“錦紋石”在湖南嶽陽旅遊產品交易會上參展時,受到南京雨花台館長馬文斌極高的評價。1990年12月,姚再引的《宣州錦紋石》一文在《安徽日報》發表後,引起省內外藏石愛好者注意,陸續有人前來參觀購買。
藝術特色
景文石上的紋理線條古樸、粗獷,形態逼真、自然、簡潔、凝重,充滿了原始的美感。1994年夏天,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藝術鑑賞家王朝聞先生曾親臨產地考察,他說這石頭有景有文,將其定名為“景文石”,並撰文高度讚譽,稱其“具備陰陽,虛實,有無,多樣統一,有一種別的奇石難以企及的審美特徵,實為稀奇之物”,“正反兩面都是畫,給人以奇妙的想像”,具有人為的繪畫和書法達不到的神奇境界。
景文石單純的顏色與多變的紋理線條,構成了質樸原始的美。人物、動物、草木、自然風光等應有盡有。它們有的像寫意山水,有的似敦煌壁畫,有的如貴州蠟染。景文石的像與不像,形態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全在大自然的巧妙安排,這是任何一個高明的畫家都難以表達的藝術手法,使欣賞者不得不折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創造力。
一是圖紋色彩之廣。圖紋形成主要是含有亞鐵(Fe2)和高鐵(Fe3)成色離子及其它的致色元素。有單一的紅、棕、黃、褚、紫、黑等色彩的圖紋石,也有二色和三色以上的多彩的圖紋石;
二是紋理複雜多變。其飛動的線條存在虛實與有無之間,有時粗獷質樸,有時工整細膩,深入內部,表里如一;
三是圖紋內容豐富,簡潔凝重,讓人一目了然。也有複雜隱約、使入琢磨不定的,從不同側面看,可發現不同的畫面和意境:其內容包羅萬象,人物、動物、草木、山水、自然風光和各類書法字型應有盡有;
四是圖紋藝術奇妙,其圖紋似潑墨,似工筆,似浮雕及各種書法,且全憑大自然創造。
注意事項
由於景文石是志留紀沙岩、粉沙岩,經流水作用而形成,受其獨特的石質限制,所以它不能打油,若打油則圖案出現模糊;也不便於長期用手摩挲,若摩挲久了,沾了油膩,會出現圖案模糊的現象。這種特點類似於欣賞紙畫。
各地奇石種類
奇石,系指形狀不一般的石頭,其材質、造型、色彩及花紋不同尋常,能夠滿足人們的獵奇或審美習性,可供觀賞把玩,或者出於賞玩目的的買賣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