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靈山花石是距今3.5億年前中泥盆紀後期,地下岩漿在多次地質變動中上升與破碎溶岩膠結後,經漫長的自然理化作用而形成,主要蘊藏在古稱西靈山(今廣西靈山縣)的六峰山、花石山、石背山、龍武山等山脈中,其中以花石山花石品質最佳(明朝貢品花石皆采自花石山)。
靈山花石是距今3.5億年前中泥盤紀後期,經多次地殼構造運動,地下岩漿上升與破碎熔岩交結後,再經漫長的自然理化作用而形成的罕見奇石,硬度是3.5,其質細膩如玉,色彩斑斕,主要由白、紅、藍、黑及其過度色,組成不規則的條帶層理,呈現出豐富絢麗的鮮明畫面,或氣勢磅礴,或神韻飄逸。據《廉州府志》記載,靈山花石遠在明朝就已經被開發觀賞,並作為朝貢珍品。清朝嘉慶年版《靈山縣誌》稱:“所謂花石蓋石中之美者,細膩如玉,間有山水林樹煙雲禽鳥各狀,神致畢俏而疏密濃淡布置天然,宛如圖畫並有畫手所不能到者,截而為屏亦足供玩……明詔取花石靈山歲貢若干……”。明朝崇禎九年版《靈山縣誌》詩讚:“天工鋤盡六峰雲,塊石分明五色紋,海國地靈人固傑,殷勤抱璞獻明君”。
靈山花石主要蘊藏在現今廣西靈山縣的六峰山、花石山、石背山、龍武山等山脈中。古人開採方法主要是割石打磨而獲取畫面,往往工倍成少。故而,對靈山花石的開採和利用,在明末清初就已經停止。
數百年後的1984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宜堅從縣誌發現有靈山花石的記載,從而萌生了探詢靈山花石的想法。學雕刻,學打石,他還不為艱辛地爬岩越壁,對古人開採的石場遺址,一個一個地進行勘探,將古人開採遺留下來的廢棄塊石進行研究,雕鑿、切割、打磨。未經打磨雕刻的石頭,醜陋不堪,棄之路上,行人亦嫌其礙事。自此,靈山花石重新被挖掘,並為世人所驚羨與珍愛。
陳宜堅對靈山花石的挖掘研究和實踐,不但掌握了靈山花石的性質、色彩和紋理類別,還突破了古人單一製作畫屏的做法,拓寬了花石藝術的創作門類,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經他開發創作的花石作品類別有:插屏、供石、雕刻、器皿等。
中國畫報社出版的1991年第五期《中國》畫報,以漢、朝鮮、俄、英、德、法、日、阿拉伯、瑞典、義大利、泰等十幾種文字刊印發行。陳宜堅的靈山花石作品也曾先後應邀到北京、桂林、柳州、廈門、深圳等城市參加奇石展出,受到國內外賞石家、收藏家的擊節嘆賞。
靈山花石;1995年10月台灣出版的《石之藝術》又推介了靈山花石作品;1997年10月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觀賞石寶典》第一卷,這被譽為我國奇石資源圖譜性質的百科全書,是繼宋代《雲林石譜》刊出八百多年來的一部最新的全國性的石譜大型經典辭書,此典以4個頁碼刊載了靈山花石作品。
由於目前有花石石脈的幾座石山均為縣城景觀區內景點(龍武山除外,不過龍武山花石觀賞性不高),政府嚴禁開採花石,導致花石面市量低,頗為難得,這使得靈山花石具有收藏價值。
相傳
靈山花石有一段淒婉悱惻的傳說:在遠古時,六峰山上有一個白猴仙。一日一位書生到江邊飲水,偶然發現樹上有一隻白猴,十分驚異,便立即追趕。追到六峰山上,遇到一座宮殿,白猴不見了。書生進入宮殿,迎面走來一位窈窕的少女。少女讓書生在宮殿內讀書,兩人日久生情,結為連理。誰知,山神知道了此事,大怒,搶走少女,關上山門。山門夾住少女的裙裾,裙裾頓時化為花石。無奈,書生用雙手挖取一塊花石抱回家,當作心愛的人。以上傳聞由來久遠,已無從考證,然而,靈山花石卻蘊藏在這一帶。
靈山花石主要蘊藏在古稱西靈山的的六峰山、花石山、三海岩、石背山、龍武山等山脈中。
古代採制花石屏的工匠在山上找到石脈後,就在石壁上鑿磨,一直磨到顯現出理想的畫面,例如山水、人物、鳥獸等,再把畫幅的四周鑿陷,讓所需的畫面凸出,然後在上方鑿出鋸槽,安裝滴水罐、放石英河砂,用鋸片從上往下把畫面割取,運回家裡再進行細磨加工,裝上酸枝木雕花插座才算是成品。
由於靈山花石“僅隔一線則花紋頓異”,在細磨加工過程中,畫面往往會發生變化而前功盡棄。
雖然歷採花石形成的石峽隨處可見,已經鑿下的花石也有不少,但是留在世間的花石屏畫卻寥寥無幾。不少人說它漂亮但卻不知道其為何物,更不知道產自什麼地方,因而,靈山花石在明末清初就漸漸消逝在世人的記憶里,留下來的只是一些詩文:明朝崇禎9年版的《靈山縣誌》有詩讚曰“天工鋤盡六峰雲,塊石分明五色紋。海國地靈人固傑,殷勤抱璞獻明君。”
各地奇石種類
奇石,系指形狀不一般的石頭,其材質、造型、色彩及花紋不同尋常,能夠滿足人們的獵奇或審美習性,可供觀賞把玩,或者出於賞玩目的的買賣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