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賀蘭石,又稱吉祥石、碧紫石,為寧夏五寶之首。賀蘭石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濟。色澤清雅瑩潤,紫中嵌綠,綠中附紫,紫綠兩色天然交錯,有玉帶、雲紋、眉子、石眼等形狀,美妙多姿,是一種難得的雕刻石料。用它雕刻的賀蘭硯圖案千姿百態,作為工藝品,深得海內外的喜愛。似雲、似月、似水、似山的圖案,雅趣天成,經能工巧匠精心雕飾,因而每款飾品色樣世上獨一無二。賀蘭石產於寧夏賀蘭山滾鐘口(在銀川市西北35公里處,其開採歷史已200多年。清末已流傳“一端二歙三賀蘭”的說法,說明賀蘭石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工藝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賀蘭石天然形成深紫綠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綠彩,形態繁多奇妙,好像平柔紫絨上鑲嵌著各式各樣的翡翠。除兩彩、三彩、多彩外,還有"石眼"、"玉帶"、"銀線"、"雲紋"等特殊結構,妙不可言。
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歷史上賀蘭硯曾與端硯、歙硯齊名,素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說。它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深受歷代書法家喜愛,公認為硯中佳品。除刻制硯台外,賀蘭石還被用來刻製成印章、鎮紙、筆架等,都是雅致的文房珍品。
賀蘭石除用來雕琢成硯台,還可用來刻制印章、鎮紙、筆架等文房珍品,被譽為寧夏五寶之一,遠銷國內外,是個人收藏、饋贈友人的藝術佳品。
歷史記載
賀蘭石究竟何時登上石刻舞台的,眾說不一。最早的一種傳說跟“蒙恬制筆”聯繫上了。蒙恬是秦始皇的一員戰將,曾率兵十萬屯懇於寧夏等地的黃河兩岸。蒙恬“以柘木為管,鹿皮為柱,羊皮為被”,製造了被後人稱謂的“秦筆”、“蒼毫”。既然蒙恬所處的時代有了筆,與其配套的硯似乎也應當出現,因此便聯繫上了賀蘭石,但這一傳說並無史料記載。
最早見有賀蘭石及其刻硯記載的,可能要推《寧夏府志》了。在其“地理山川”一節里有這樣的描敘:“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
清朝光緒年間寧夏知府趙惟熙《研山齋》詩道:“賀蘭富研材,堆砌成小山。夙有臨池興,薄書儻余間。”
1963年12月,董必武視察寧夏時,也曾為賀蘭石硯提詩:“色為端石微紫深,紋似金星細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寶,磨而不磷性相宜。”
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品,就是用賀蘭石製作的石硯“牧歸”。
傳說故事
傳說古賀蘭國有位公主叫坦依·賀蘭,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坦依·賀蘭不顧王室反對,與身份卑微的武士阿拿結結為夫妻。她還鼓勵部族的青年男女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後來阿拿在抵禦外族的侵略中戰死沙場。坦依·賀蘭守護在愛人的身邊,日夜祈禱,流下的眼淚化作清秀瑩潤的彩色石頭——賀蘭石。在愛的感招下啊拿終於起死回生,從此倆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為紀念公主和阿拿的愛情,人們將賀蘭石稱愛情石和吉祥石,並把它當做愛情的信物和幸運的象徵。人們相信賀蘭石是種極有靈性的石頭,相信賀蘭石不但能達成自己的願望,促進戀人們心靈共鳴,而且能夠改善人的運程。
傳說如果有人能將七塊賀蘭石疊起,就會遇到自己命中注定的緣份。
形成
賀蘭石產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賀蘭山懸崖上,形成於13億年前震旦紀中前期,是地層中染色沙質極岩在自然應力作用下形成的塊狀岩體,構成賀蘭石的礦物非常微細,只有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而相互聚結又特別緊密。就在這般細膩基底上,均勻散布著許多比較堅硬的石英粉和鐵礦物微粒,它們恰似在賀蘭石中嵌入了“硬質合金”,剛柔相宜,是一種十分難得的石料。它質地細密、古雅瑩潤、紫綠相間、交錯輝映、剛柔相宜、叩之有聲,石料結構均勻、呈天然深紫和豆綠兩色,經能工巧匠雕刻製成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護毫、耐用的特點,加蓋後硯內餘墨數日不乾不臭,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硯,歷史上賀蘭硯曾與端硯、歙硯齊名,素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說,賀蘭硯發墨迅速,不鬱結,又耐用,帶蓋的賀蘭硯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過三天”之譽,它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深受歷代書法家、畫家的喜愛。
產地
筆架山是賀蘭山前的一個險峰,距銀川市三十公里。由突兀陡峭的筆架山出發,沿著崎嶇的山路向西攀登,穿過濃密叢林,翻過層巒疊嶂,經過三四個小時的艱苦跋涉,即可到達海拔二千六百餘米的小口子溝溝源,從這兒舉目西望,可見一條岩層,宛如紫色的彩雲。這就是現今賀蘭石的故鄉。如果正值採石季節,還可以看到那隱現於雲霧山中、險崖之上勇敢頑強的採石工人。唐朝詩人李賀所描繪的“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的動人畫面,仿佛重現眼前。
據考證,賀蘭石已三易采地。清乾隆年間在筆架山前溝開採;清末在後溝找到了優異石層,今天還可以在這裡見到舊時採石硐的遺蹟;現今則移到賀蘭山山脊處的小口子溝溝源,這裡石質更優,蘊量豐富。
套用
寧夏特產藍寶——賀蘭硯
賀蘭石究竟何時登上石刻舞台的,眾說不一。最早的一種傳說跟“蒙恬制筆”聯繫上了。蒙恬是秦始皇的一員戰將,曾率兵十萬屯懇於寧夏等地的黃河兩岸。蒙恬“以柘木為管,鹿皮為柱,羊皮為被”,製造了被後人稱謂的“秦筆”、“蒼毫”。既然蒙恬所處的時代有了筆,與其配套的硯似乎也應當出現,因此便聯繫上了賀蘭石,但是,這一傳說,並無史料記載。
最早見有賀蘭石及其刻硯記載的,可能要推《寧夏府志》了。在其“地理山川”一節里有這樣的描敘:“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
賀蘭石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宜,是一種十分難得的石料。用其刻制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護毫、耐用的優點。構成賀蘭石的礦物非常微細,只有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而相互聚結又特別緊密。就在這般細膩基底上,均勻散布著許多比較堅硬的石英粉和鐵礦物微粒,它們恰似在賀蘭石中嵌入了“硬質合金”。賀蘭硯發墨迅速,不鬱結,又耐用,帶蓋的賀蘭硯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過三天”之譽。這一優點深受書法家、畫家的喜愛。
清末,流傳著“一端二歙三賀蘭”的說法。說明賀蘭硯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制硯工藝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它已與天下第一的端石齊名了。
雕刻
從賀蘭石雕刻成賀蘭硯,要經過八道工序。藝人們面對一塊賀蘭石石料,觀其質,量其彩,反覆構思推敲,方才下刀。先順理走刀,粗鑿重刻,根據所繪紋樣或浮或鏤,俏出輪廓層理,然後再精雕細琢,揮藝傳神,刀畢功就,硯成方休。一方佳硯,藝人們往往要嘔心瀝血數月、以至年余。
解放前,已經奄奄一息的賀蘭石刻,隨著銀川古城的解放,重見光明。經過推陳出新,不僅雕刻內容和形式有了新的飛躍,而且技藝也日益純熟,顯示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近年來,賀蘭石推陳出新,雕刻內容和形式有了新的飛躍,無論是“太白醉酒”、“赤壁懷古”、“松鶴延年”,還是“北斗七星”、“飛天樂伎”、“丹鳳朝陽”……都栩栩如生,巧奪天工,顯示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以賀蘭石雕制的大幅豎屏,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中,成為賀蘭石雕藝術的很大榮譽。
賀蘭石工藝製品,作為中國人民的友誼使者,博得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歡迎。
飾品
樂山者仁,樂水者智,樂石者壽,石是最古老的物質形態,最早的考古佐證,大地之基礎,地球之骨架,而其中鬼斧神工的觀賞石乃大自然的傑作與恩賜,遠山近水皆覓其蹤.賀蘭石,又名吉祥石,在大自然觀賞石中有吉祥如意的寓意,為收藏和佩帶的首選.
賀蘭石飾品精選純天然石料,採用手工雕刻而成,因而每款飾品色樣世上獨一無二。現如今,佩戴賀蘭石飾品能夠實現人們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願望,更重要的是這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流行和時尚。
賀蘭石產於海拔2600米左右的賀蘭山懸崖上,形成於13億年前震旦紀中前期,是地層中染色沙質極岩在自然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塊狀岩體。它質地細膩、古雅瑩潤、紫綠相間,有的還巧夾著玉帶.雲紋.銀線.石眼等結構,質地均勻瑩潤,細微緊密,滑膩如肌韌性尤佳,是一種難得的石料。在寧夏,賀蘭石被譽“藍寶”,又名吉祥石,是寧夏五寶之首,其似雲,似月.似水.似山的圖案,雅趣天然的精心雕飾,不僅可成為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個人收藏、饋贈友人的藝術佳品。
今賀蘭石飾品已成功進入國際市場,遠銷歐美,和東南亞各國。西夏古韻也已遍步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
賀蘭石自古被譽為吉祥,避邪之物,權利和財富的象徵;高尚純潔,典雅華貴,安樂幸福.此款賀蘭石掛件造型造型別致,佩戴個性十足。
保護開發
【賀蘭石開採:每年限采20噸】
架山是賀蘭山前的一個險峰,距銀川市三十公里。由突兀陡峭的筆架山出發,沿著崎嶇的山路向西攀登,穿過濃密叢林,翻過層巒疊嶂,經過三四個小時的艱苦跋涉,即可到達海拔二千六百餘米的小口子溝溝源,從這兒舉目西望,可見一條岩層,宛如紫色的彩雲。這就是現今賀蘭石的故鄉。每年的5月到10月為採礦時間,如果正值採石季節,還可以看到那隱現於雲霧山中、險崖之上勇敢頑強的採石工人。為了保證賀蘭石的完整性,如今他們依然採用露天的手工採掘方法科學開採賀蘭石,每天要背負20多公斤的賀蘭石來回步行7個小時的山路,並且,由於嚴格遵守賀蘭山自然保護區防火規定,採石工人們不在山上生火做飯,也不住在山上。唐朝詩人李賀所描繪的“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的動人畫面,仿佛重現眼前。
據考證,賀蘭石已三易采地。清乾隆年間在筆架山前溝開採;清末在後溝找到了優異石層,今天我們還可以在這裡見到舊時採石硐的遺蹟;現今則移到賀蘭山山脊處的小口子溝溝源,這裡石質更優。
伴隨著網路信息的快速傳播和現代物流的高度發達,更多的人喜愛上了賀蘭硯、賀蘭石鎮紙、賀蘭石屏風、賀蘭石印章等賀蘭石製品,人們對賀蘭石的需求在不斷增加。但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賀蘭石並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據有關部門勘測,賀蘭石僅分布於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口子、小口子到拜寺口地區,初步求得的總儲量為35.23萬立方米,而可供開採的中心區儲量僅有5.93萬立方米。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為了更好的保護和科學開發賀蘭石資源,每年限量開採賀蘭原石不超過20噸,使得賀蘭石製品更顯珍貴。
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石開採保護辦法
(1991年9月20日寧政發〔1991〕95號) 第一條 為保護和合理開發賀蘭石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寧夏回族自治區礦產資源管理條例》和有關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賀蘭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賀蘭石屬於國家寶貴的礦產資源。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或破壞。
第三條 賀蘭石資源實行保護性開採。任何單位不得無證開採和亂挖濫采。 嚴禁個人開採賀蘭石資源。
第四條 自治區地質礦產局是賀蘭石資源的主管部門,對賀蘭石資源的勘查、開採實行監督管理。
自治區林業廳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加強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管理。
第五條 申請開採賀蘭石的單位,應當辦理以下審批手續:
(一)向自治區林業廳提出進山申請,並經其批准;
(二)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第十八條的規定,向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報送有關檔案、資料,經其對開採範圍、資源保護等情況進行覆核,頒發《採礦許可證》;
(三)持《採礦許可證》到自治區林業廳領取賀蘭山自然保護區《進山證》;
(四)持《採礦許可證》和《進山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
具備《採礦許可證》、《進山證》和《營業執照》的單位,方可開採賀蘭石。
第六條 開採賀蘭石的單位必須按照規劃定點開採。 嚴禁轉包他人開採賀蘭石,或買賣、出租、轉讓和抵押採礦權。 嚴禁倒賣賀蘭石原料。
第七條 開採賀蘭石必須遵守國家和自治區有關勞動安全、森林保護的規定,確保全全生產和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安全。開採賀蘭石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按期繳納稅費。
第八條 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的,由有關部門依法處罰。
第九條 阻礙監督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擾亂工作秩序者,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條 本辦法由自治區地質礦產局負責解釋。
第十一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質量標準
寧夏硯用賀蘭石礦產資源產於賀蘭山地區青白口系黃旗口組變質岩系中,岩性為粉砂質板岩,顏色以土色為主,嵌以不規則的灰綠色條帶、斑塊,偶見褐紅色翠綠色斑塊。經綜合考慮賀蘭石礦產資源目前的經千價值,結合寧夏原產地礦層及其頂底板條件、蓋層特徵、制硯和加工其他較大型的藝術作品的要求,寧夏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2008年確定並套用了如下硯用賀蘭石勘查工業指標,作為估算寧夏賀蘭石礦產資產儲量的標準:
1.質量指標
(l)粘土質礦物≥80%,
粉砂質(粒徑0.004一0.063毫米)礦物含量≤8%
砂質(粒徑>0.063毫米)礦物含量<0.5%;
(2)吸水率≤1%;
(3)摩氏硬度≥3,≤4。
2.開採技術條件
(l)最低可采厚度:2米;
(2)夾石剔除厚度:2米;
(3)露天開採邊坡角:≤65°。
各地奇石種類
奇石,系指形狀不一般的石頭,其材質、造型、色彩及花紋不同尋常,能夠滿足人們的獵奇或審美習性,可供觀賞把玩,或者出於賞玩目的的買賣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