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夏景戲嬰

元人夏景戲嬰

元人夏景戲嬰圖無名款。繪垂楊文石,環以曲檻。一童擎荷蓋,一執榴花,一持五毒宮扇,官服髻發。兩童持幾,幾供鍾馗,旁設瓶花、水果、粽子等物。一兒以繩系蟾蜍,一兒後隨作戲蟾狀。 細審人物之開臉,及庭石之苔點畫法,頗近於明代中期之後的風格。鍾馗的畫像在民間流行,最初是作為年末驅鬼納福的圖符,與鬥神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鍾馗往往是掛在門首。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元人夏景戲嬰圖無名款。繪垂楊文石,環以曲檻。一童擎荷蓋,一執花,一持五毒宮扇,官服髻發。兩童持幾,幾供鍾馗,旁設瓶花、水果、粽子等物。一兒以繩系蟾蜍,一兒後隨作戲蟾狀。 細審人物之開臉,及庭石之苔點畫法,頗近於明代中期之後的風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另有《元人秋景戲嬰》、《元人畫冬景戲嬰圖》二軸,尺寸、畫法與此作相似,或許當初系屬同一組“春夏秋冬“之四季掛屏,惜今《春景戲嬰圖》已佚,故難以復原全豹矣。

作者簡介

鍾馗的畫像在民間流行,最初是作為年末驅鬼納福的圖符,與鬥神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鍾馗往往是掛在門首。自唐以降,每到歲暮年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鬥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聯,祭祀祖宗……以教樂所伶工裝將軍、符使、判官鍾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門戶、神尉等職,自禁中動鼓吹,驅祟出東華門外,轉龍灣池,謂之‘埋祟’而散。“當年玄宗皇帝詔告天下的鐘馗不僅走進千家萬戶,而且在大街小巷川往遊行,在孩子手中嬉戲玩耍,早已成為年末時節去舊迎新的重要內容。

與鍾馗相關的繪畫,有朱筆鍾馗、嬰戲傀儡鍾馗、鍾馗嫁妹、醉鍾馗、五鬼鬧鐘馗之外,尚有以移家出遊為題的《鍾進士移居圖》、《鍾馗出獵圖》,以及與寒林配搭的《寒林鐘馗圖》,與端陽什物組合成的《天中佳景》、《夏景戲嬰》,乃至與蝙蝠、符咒、寶鏡、時卉等一齊出現的各式鍾馗圖。時代的差異,固然為藝術表現締造了迥異的風貌,不過,由歷代畫家均熱衷於描繪傀儡鍾馗看來,鍾馗的信仰,確已在國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並且凝聚成一介隱含喜愛、祛邪與娛樂等多元意義的傳奇角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