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菊花石
產於廣東省廣州花都區花山鎮花城村菊花山東側山坡表層地面。該石由石英結晶體團簇而成,不甚堅固,而硬度較高,形態萬千。其晶粒呈倒錐長條棱狀,頂面常為多面體之結晶,多呈銀白或米黃色,佳者光彩亮麗。石上有黃心白瓣的清晰花朵,立體突起的白色條狀花瓣,碎粒狀的黃色花心,極象菊花;菊花圖紋大如手掌、小如指甲,花朵形態完整,以乳白色為主,少數褐紅色;花姿各異,有的相簇而成,有的大而獨立。塊體有大有小,可置於庭園或廳堂、案幾觀賞。花都菊花石為石英的放射狀集合體,石中花蕊由破碎的花崗岩角礫構成,花瓣為半透明石英(水晶)呈放射狀晶簇環繞花崗岩角礫而生,具典型的晶洞構造。無論從何方向將石劈開,均可現出花瓣晶瑩剔透的逼真花朵。其矽質基底與石中花狀紋理融為一體,對比度略顯不足,但獨特的立體黃白色菊花圖紋較顯珍貴,頗具觀賞價值。
花都菊花石是在特殊地質條件
花崗岩在成岩過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矽溶液順著岩石的張性裂隙侵入地表,形成矽破碎帶。破碎的花崗岩角礫成為二氧化矽溶夜結晶中心構成菊花花蕊;許多乳白色石英呈放射狀晶簇環繞著花崗岩角礫而生,構成菊花花瓣。由於角礫的原始形狀,形成的花蕊有為方形,有的為三角形;由於成岩過程中地殼運動相對穩定,溫度散失慢,故花朵較為完整。花都菊花石發現於清代以前,蘊藏量極少,2001年當地政府已封山禁采。
花都《花縣誌》載:
花山鎮兩龍東北8.5公里處,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擊破的斷面呈立體菊花狀,稱菊花石,山因而得名廣
州花都菊花石發現在清代以前
具體時間,尚不可考。此石產於花都區花山鎮菊花山東側山坡表層地面。花都的地方志《花縣誌》有這樣的記載:“花山鎮兩龍東北8.5公里處,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擊破的斷面呈立體菊花狀,稱菊花石,山因而得名。”曾有文字資料記述:花山鎮、花縣的命名與菊花山菊花石有密切關係,但亦有人因立縣文獻找不到依據而否定。眾說紛紜,難以考證。菊花石為石英的放射狀集合體
石中之菊花,天然形成,大如手掌,小如指甲,排列有序,花具有花蕊及花瓣。花朵形態完整,以乳白色為主,少數鐵染褐紅色,極少褐紅色。此地菊花石不同於我國中南地區所產石灰質菊花石,它是矽質的,其硬度、抗風化程度,高於其它菊花石。該菊花石花蕊是由破碎的花崗岩角礫構成,而花瓣為乳白色、半自形、半透明水晶(石英),水晶呈放射狀晶簇環繞著花崗岩角礫而生,具典型的晶洞構造。正因為如此,無論從何方向將石劈開,均可現出逼真的花朵來。因花瓣為乳白色半透明水晶之故,陽光下反光強烈;柔光下顯得晶瑩剔透、光彩奪目。該石可視塊度大小,作庭園石、廳堂石、案幾石、櫥架石收藏,可以說是永遠盛開、千古不敗之石花。石頭中為什麼會長出菊花?花山鎮花城圩—帶流傳著一個菊花石的傳說:菊花仙女下凡,留戀人間春色,愛上人間小伙子洪福,結為夫妻,男耕女織,恩愛有加。洪福開墾荒山,種上菊花,花開似錦。一日,仙女正在採摘菊花,忽然,天兵駕雲而至,要將違規下凡私婚的仙女押回天庭懲辦。仙女悲而灑淚,淚水染濕滿筐菊花,花筐被天兵踢翻,菊花撒落山坡。洪福見妻子被人擄去,悲痛欲絕,欲拾起散落的菊花,卻發現菊花和妻子的眼淚已變成菊花狀石頭。當然,這是神話故事。現代科學解釋:在距今1.5億年,即晚侏羅——早白堊紀,我國華南大地有一次大規模岩漿侵入,形成燕山三期黑雲母花崗岩。這些花崗岩在成岩過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矽溶液,順著岩石冷卻收縮產生的張性裂隙,再次侵入地表,形成矽化破碎帶。破碎的花崗岩成為角礫,成為二氧化矽溶液結晶中心(構成菊花花蕊),許多乳白色水晶(石英)呈放射狀晶簇,環繞著花崗岩角礫而生(構成菊花花瓣)。因為角礫很多,形成的結晶中心也就很多,這就形成無數大大小小內部呈放射狀的球體,每一個球體破開後即構成一朵菊花。內部結構呈放射狀的球體一個接一個,破開後的花朵就一朵接一朵,排列有序,密密麻麻;但花朵從不交叉,故石上不會發現交叉產出的花朵。為何花有大有小?那是在一定體積中,結晶中心多時,彼此空間小,花朵則小,反之則大。為何花朵這么完整,不見殘缺花朵?這反映成岩過程中,地殼運動相對較穩定,環境封閉,溫度慢慢散失。這樣為晶洞中水晶(石英)晶出,提供了一個穩定環境,故菊花朵朵完整。為何有的花瓣為方形,有的為三角形呢?這是由矽化破碎帶形成時角礫的原始形成決定的。正因此,地質學家推測斷定,破碎帶是地殼運動張力引起的。花都菊花石正是在這種特殊地質條件下形成的,極為罕見。據調查分析,花都菊花石與國內外其它地方所產的10餘種菊花石有著明顯的區別。花都菊花石的石基(底質)與石花(面質)融為一體。儘管存在著石花與石基對比度不足的缺陷,但其逼真的立體黃白色菊花圖紋,是目前其它地方所產的菊花石所沒有的。故花都菊花石十分珍貴,在奇石界具頗高的觀賞、收藏價值。
自被發現以來,花都菊花石以其天生麗質吸引了四方的文人墨客和眾多的觀賞石收藏家。花都以花山菊花石聞名海外。據記載,鹹豐八年(1858年)清朝欽差蘇廷魁來花縣(今花都區)公幹,曾專門派人上山採挖菊花石帶回京城。1931年(陳濟棠治粵時)曾於廣州市中央公園(今人民公園)舉辦花縣菊花石展覽會。1980年,花山區(花山鎮)曾專門挖取數塊菊花石上品運送北京市某單位收藏。1993年,花縣撤縣建市,市人大將菊花評定為花都市市花,並將桔黃色的菊花作為市徽主體外形,將菊花石譽為“花都之寶”。對一些貴賓稀客,花都人偶有以菊花石贈之,視菊花石為“珍寶”。
近幾年,花都菊花石更是名聲走俏,不少海內外知名人士及奇石愛好者慕名查找。遺憾的是,其蘊藏量極少,1930年、1975年、1980年、1997年期間,花都菊花石先後慘遭厄運,被當地村民大規模濫采亂挖,直至2001年當地政府封山禁採為止。歲月無聲,往事滄桑,無序的掠奪性採挖令花都菊花石資源逐漸枯竭,現在菊花山已難尋菊花石蹤影了。在廣州市一些石友家居擺放的花都菊花石中,偶爾也會發現數塊精品,這些尚存於故鄉的菊花石,正默默地展示著大自然賦予給他們不朽的奇異和美麗。
各地奇石種類
奇石,系指形狀不一般的石頭,其材質、造型、色彩及花紋不同尋常,能夠滿足人們的獵奇或審美習性,可供觀賞把玩,或者出於賞玩目的的買賣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