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寺

普陀寺

普陀寺在廈門島南部五老峰下。始建於唐代,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建築精美,雄偉宏麗,各殿供奉彌勒、三世尊佛、千手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妙相莊嚴,海內外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鼎盛。千手觀音工藝精絕,千手千眼,金光閃耀。藏經閣珍藏佛教文物豐富多彩,有經典、佛像、宋代銅鐘、古書等,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花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寺宇周圍保留眾多題刻,著名的有明萬曆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和清乾隆御製碑。寺後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寬一丈。寺後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號“五老凌霄”,是廈門大八景之一。登臨遠眺,山風海濤,盡收眼底。

基本信息

簡介

南普陀寺是千年古剎、閩南著名的佛教勝地,位於福建省廈門市萬石山南、五老峰下,與廈門大學相鄰。普陀寺始建於唐代,依山建寺,占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宏偉壯觀,香火鼎盛。因寺以奉祀觀音為主,又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名。每年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的觀音誕,寺內均舉行盛大活動。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鐘鼓樓等。

天王殿里袒胸鼓腹、笑容可掬的彌勒佛正中盤坐,他的身後是護法韋馱,兩側是四大金剛。四大金剛手持法器不同,各有含義:劍,諧喻“風”;琵琶,暗指“調”;傘,陷喻“雨”;龍,暗指“順”。“風調雨順”乃萬事如意,國泰民安!

放生池在天王殿前,專門為施主放生所設。放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風俗習慣,後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衍變成一種佛事活動。提倡放生,反對殺生,示意整個世界應為一個沒有戰爭,沒有苦難的和平樂園。

傳說

普陀寺普陀寺
普陀寺——是最大的寺院。建築風格頗有皇家的氣派,大殿金碧輝煌。大門有八扇,高大氣派,但大門緊閉,遊人只能從側門出入,據說大門讓乾隆皇帝給封了。當年乾隆微服私訪,來到普濟寺,天色已晚,寺內大門已關,乾隆叫門借宿,小和尚出來開了側門,叫他從側門進入。乾隆的皇帝脾氣上來了,我堂堂的皇帝竟讓我從側門進,豈有此理?於是告訴小和尚說自己是在京城做大官老爺,小和尚去報告住持,住持說:什麼京城的大官,就是天王老子也不開。乾隆十分生氣,又因為是微服私訪,不好暴露身份,只好從側門進入。乾隆回京後,想想這件事就生氣,於是下一道聖旨,普濟寺的大門永不許開。當然現在大門有時還是開的。例如,國家政要來了,新任主持就任,重大的佛事活動時可打開。

建築結構

普陀寺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五老峰下,建於唐,有“千年古剎”之稱。據考證,普陀剛建之時,門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景色十分優美。現存的放生池,仍低於地面較深,可見其悠遠的歷史存在。普陀寺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兩側山門建築,大理石刻“鷺島名山”,“廣廈島連蒼海闊,大心量比五峰高。”將寺定位得相當之高。

整個寺中建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依山造勢,層層托高,兩廂鐘鼓樓、左側新建的慈善樓與右側普照樓,左右對應,雄偉壯觀。以佛教寺院的特色組成的建築群,兼有“佛法無邊”之威嚴。寺院香火旺盛,進香者與遊人絡繹不絕,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為觀音誕生日。

景點集萃

普陀寺位於市區五老峰下,面對龍海市南太武山,南面是廈門大學。普陀寺是廈門著名古剎。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末(1628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將軍重建,因寺院是奉觀音菩薩為主,又位在中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稱普陀寺。

普院寺規模宏大,總占地25.8公傾,建築面積21270平方米。從南到北主軸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四座,加上左右廡廊,鐘樓鼓樓、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室、養正院等。所有這些建築依傍山勢,層層托高,莊嚴肅穆。近些年來,在天王殿南面有放生池、兩座新建的萬壽塔和兩個涼亭以及荷花池等,在兩池之間有七座由釋迦牟尼佛、迦葉佛等七尊佛像組成的七佛塔,萬壽塔高11層,富有南亞佛教建築的風格,使普陀寺風景更加美麗。

天王殿也稱彌勒殿,彌勒佛慈眉笑眼,耳垂雙肩,袒胸露臍,笑容可掬,似乎對每一位遊客都表示恭候光臨。彌勒佛在印度是一尊頭戴王冠、身體不胖的坐像,而在中國則成了手拿布袋體貌肥壯的光頭和尚。據說他雲遊各地,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人們怎么逗他,他總是眉開眼笑、和善待人。後來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

天王殿兩側是魁梧高大、英俊威武的四大天王。全身顯得金碧輝煌。屋頂的剪瓷藝術,耐人欣賞。大雄寶殿是轉逢和尚於1932年重建的,一座重檐歇山頂建築,琉璃石柱,雕樑畫棟,莊嚴肅穆。主要供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尊佛”,中間是釋迦牟尼,東邊是藥師佛,西邊是阿彌陀佛。釋迦佛兩旁,還有兩位尊者,東邊是大弟子迦葉尊者,西邊是堂弟阿難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觀音。

普陀寺普陀寺
民間傳說:古時有個老人,養了三個女兒,一天老人病了,需要人眼做藥引子。大女和二女都不管,而小女自願獻出自己的眼睛,治好老人的病。此事感動了釋迦牟尼,便創造了一個千手千眼觀音來紀念她,並站在自己的面前。大雄寶殿建築,體現了“閩南佛殿”四大特點:一、牆上有“清影搖風”、“楚江秋吟”等山水花鳥畫,和“神河沐浴”、“六年苦行”等釋迦牟尼誕生故事的連環畫。二、屋脊是彎月起翹、紫燕凌空,顯得輕巧靈動。三、構造精巧,技藝講究,屋脊嵌有“九鯉化龍”、“麒麟奔走”、“鳳凰展翅”等圖案,都是剪瓷鑲嵌而成。四、建築材料取材本地花崗岩、青斗石,所有梁、柱、礎、斗拱、欄乾都獨具特色。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三世尊佛”,中為釋迦牟尼。

左右為藥師佛、阿彌陀佛,每尊高丈余,金身輝煌。寶殿牆上有釋迦牟尼誕生故事等壁畫。殿閣綠石柱、雕樑畫棟,極富閩南地方特色。藏經閣為兩層。上層為玉佛寶殿,藏有《磧砂藏經》 《明大藏經》 、 《日本大藏經》 、明代血書《妙法蓮花真經》等;以及唐銅寶像、宋代銅鐘、宋七寶銅塔、明七寶銅觀音、緬甸玉佛等珍品。大悲殿建於清初,被火焚燒。1930年太虛和尚重建,1962年重修。大悲殿內奉祀觀音,其餘三面為48臂觀音,掌中各雕一隻手眼。手上持多種法器,姿態不一,各臻其妙。大悲殿建於清初,原稱大悲閣。殿內奉祀著姿態各異的四尊觀音菩薩,慈容莊嚴,栩栩如生。正面為雙手觀音,其餘三面為48臂觀音。各臂各有執物,執物各不相同,表現觀音有不同的渡眾悲願大悲殿為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仰視藻井,別致美麗。藏經閣為兩層文物樓。建於1936年。樓下是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藏經閣後有摩崖石刻多處,其中高4米多、寬3米多的大“佛”字,是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振慧所書,行筆圓潤,粗獷豪放,剛勁有力,為中國所罕見。

二樓是玉佛寶殿,有緬甸玉佛28尊,並珍藏中外佛典經書數萬卷。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宋代《磧砂藏經》,明代《大藏經》 《佛說阿彌陀經》 、血書《妙法蓮花經》、《日本大藏經》等,還有唐代銅佛、宋代銅塔、明代觀音菩薩施甘露像,以及高僧大德的墨寶。普陀寺內及後山五老峰前,留有歷代許多摩崖石刻,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琅將軍的“為善最樂”,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美國艦隊訪問廈門的刻石,以及普陀寺史刻石和憨山大師的警世歌等。

1924年,普陀寺由臨濟宗轉逢和尚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會泉法師任第一任方丈。寺內有1925年創辦的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學府--閩南佛學院。1934年,弘一法師又增辦佛教養正院,迎來了南普陀寺建寺以來前所未有的興旺時期。1937年,佛學院因抗戰而停辦。十幾年間佛學院共培養學生200餘人,不少人為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佛教事業做出巨大貢獻。1985年,佛學院重新辦學,現設養正院、預科班、正科班,各為兩年制,1992年起又增設二年研究班,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普陀寺與廈門大學僅一牆之隔,卻兩種意境;“古樸與摩登並存,小和尚和大學生為鄰。”

普陀寺 玉佛寶殿
普陀寺 藏經閣

文化

普陀寺普陀寺
普陀著名的廈門名勝古蹟。建於唐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五代時,普陀寺稱為泗洲寺,宋朝治平年間改名普照寺,明末毀於兵火。清朝康熙年間,靖海將軍施琅重建,因寺以奉祀觀音為主,又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稱普陀寺。景區位於廈門老城區的東面。從思明南路到胡里山海濱,沿途有鴻山公園、華僑博物館、南普陀寺、胡里山炮台等遊覽點,連同廈門大學的魯迅紀念館、人類博物館和陳嘉庚先生紀念堂,組成了普陀遊覽區。這裡山海映趣,一派南園風光。該景區風景嫵媚動人,反映宗教文化、閩台文化、僑鄉文化和近代史的人文景觀非常豐富。

普陀寺始建於唐末五代,初稱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稱無盡岩。明初更名普照寺。施琅收復台灣後駐鎮廈門,更名為普陀寺。民國時候改成十方叢林(佛陀時代的比丘除了三衣缽具之外不許有別的財產。因此,伽藍是從任何地方來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場所,所以稱為十方僧物,這樣的寺廟叫十方叢林)。目前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學府,又不少碩士博士大和尚大尼姑。十方叢林,一般有比較完備的組織和齊全的執事。近現代的叢林,基本設定五個部分,即禪堂、客堂、庫房、大寮、衣缽寮,合稱為“五大堂口”;其中後四者又稱為“四堂口”。重要寺務由住持會同首座等班首與四堂口主事共議決定。方叢林的規模較大,財產為僧團公有。僧人們不準招收弟子,故其住僧來自四面八方合住一起。十方叢林具有開堂傳戒的資格,一般都定期傳戒.十方叢林可以接待各地雲遊參學的僧人,叫作“掛單”或“掛褡”。著名的李叔同就在這裡掛單過。

氣候

閩南一年四季都適合旅行.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每年的9月8日是國家貿洽談會的日子,廈門市住宿爆滿,交通堵塞,因此想到廈門旅行的遊客建議迴避此時。氣候每年農曆的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觀音誕的時候,寺內均會舉行盛大活動,眾多善男信女手持燃香叩頭跪拜,祈求健康和財富,遊客有機會品嘗著名的普陀素菜.

住宿

廈門大學招待所:環境清幽,交通方便,出門就是大型公共汽車終點站路,21路、18路等汽車幾乎可至廈門市內各處單人間:110元/間0592--2185226廈門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雙人間和單人間均是238元/間南方飯店:0592---5054360120元/間。

美食

普陀素菜:普陀素菜,堪稱一絕,以遵循佛教飲食傳統為宗旨,堅持素菜素料、素菜素做、素菜素名。菜餚質地純美、色、香、味、形俱佳,取名優雅別致。同時,學習、借鑑外地素菜用料和烹飪的經驗,取其精華,溶入自己獨特的調味方法,在保留原有“半月沉江”、“南海金蓮”、“香泥藏珍”、“普陀冬粉”等名菜的基礎上,又發展了“古越蓴菜”、“竹蓀如意”、“蓮中聖果”、“南海珍珠”等數十種新菜餚,目前,普陀素菜已擁有高、中、低檔菜近百種。普陀素菜實在是中國素菜中的“瑰寶”。喜愛素食、齋飯的賓客到此都要品嘗一頓素齋。普陀寺的素菜不因襲舊制,模仿葷腥食物命名,保持不動葷腥的戒律,如辦素菜時先上桌佐酒的冷拼盤,具有紅、黃、綠、白等顏色,組成五彩繽紛的圖案,命名為“彩花迎賓”,著眼雅致動聽。又如以草菇、蘑茹為主料,荸薺、香茹為輔料的盤菜,名為“雙茹爭艷”;以髮菜豆腐為主料的菜湯,因髮菜又名“青雲”,豆腐色白如壁,命名為“白壁青雲”。郭沫若地1962年游普陀寺時品嘗“當歸麵筋湯”素菜,看到一碗圓形的菜餚,半邊是香菇,

半邊是麵筋,色澤分明,加入當歸,味如雞湯。宴罷寫《游南普陀》一詩。以“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之名入詩。後來,這道菜便取名為“半月沉江”。

普陀寺志

普陀寺普陀寺
普陀寺,地處古成紀之東北,居於安山東坡之上,群峰環繞、亂石疊嶂、突兀林立,南眺清涼寺、東瞰隴城鎮、北望大地灣、西顧九龍山,依險峻之勢,造就千年古剎。始建東漢永平七年,規模頗微,僅一殿一門一洞耳。殿即上殿,門為山門,洞名潮音,屬古典式上屋下洞之風格。洞口懸于山門半崖之上,洞高兩米、深四十有九,寬窄不一,內坐觀音,手持淨瓶,指拂柳枝,足登蓮台,呈接引眾生之像,景致壯觀,慈恩浩蕩。後至桓帝建和二年,離增子孫宮,乾坐翠花宮,巽落拷察殿,外修聖母宮,其寺初具尊容。時年,安息國太子,安世高大師,經西域諸國,入中土布道,途經此寺,賜名普陀。大師慈心深遠、不捨眾生,為培植佛種,施念珠入洞,從此佛光普照。北魏末年,太武滅佛,寶剎難逃厄運,一時化為廢墟。後至西魏,恢復舊觀,香火旺盛、焚客久遠,一時鼎然。是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寺前古道尤為繁榮,寺院亦為商賈之驛站。時有文皇后,始髮長安,前往麥積,悲心朝聖,曾宿於此,其史石窟有證。歲至唐朝,廟宇宏大,殿閣典雅,鼎盛至極,神恩遠揚。此時氣象,後來便有佐證。公元一九八七年,歲次丁卯,有僧自法門來,稱說當年四月初八,法門鎮寺寶塔,不幸倒塌,悲痛未消之際,卻見塔下藏宮,已匿千年之久,詳考地宮之象,確建於唐懿宗鹹通年間。整理史料,偶得珍貴圖譜,言及普陀與法門系淵源之寺,實乃幸甚。來僧復稱,唐時普陀之布局,當與今日有別,兩宮坐落之向,離巽移位,人民舞台亦易位。此僧法言,足以印證唐朝普陀之高風。歷史變遷,風雲變幻,屢建屢毀,其史難考。可謂悲天感地,痛心不已。復建之功,多遭厄難。清朝年間,成紀之內,災難頻繁,順治十一年元月九日,頓發八級地震,震中天水,頃刻之間,恆宇頃倒,壓斃人畜,慘不忍睹,普陀之況難以言表。乾嘉盛世,寺得重建,香火日旺。民國九年,寧夏海源,地動山搖,震波遠來,殃及寶剎,不幸再毀。然神恩浩瀚,佛光庇護,寺外聖母之宮,巍巍聳立,實為奇觀。時至今日,政通人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共創和諧,民俗文化得以復興,四方信眾,頗感神恩,慈心護持,發心共建,舊寺改貌漸露新顏。立志修史證民言,明心見性開佛眼,斯望後輩讀聖賢,造福桑梓億萬年!

中國寺廟2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乃當之不愧。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