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寺[山東青州劈山廣福寺]

廣福寺[山東青州劈山廣福寺]
廣福寺[山東青州劈山廣福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有多個廣福寺,本詞條介紹的廣福寺位於山東省青州城南十里雲峽河辦事處後寺村西的群山環抱之中,是一座典型的“深山藏古剎”式寺院。遺址上迄今屹立的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青州府儒學教授邢寬所撰《重修廣福寺記》碑稱此寺:“東有普同之塔,南有觀音之岩,西有八仙之台,北有劈峰之山,鐘鼓山峙於前,前鄉台昂於右,蜿蜒環抱,上下隱伏,誠一勝景之奇秘也。”清初安丘文人張貞在《游廣福寺記》中嘆云:“三面山環,其景勝絕!”寺院選址符合堪輿學山環理念,是適宜佛教發展的理想之地。

基本信息

寺廟布局

廣福寺廣福寺
廣福寺廣福寺
廣福寺亦稱“莊子溝寺”、“光福寺”。位於川口鎮西北13公里處,在今北山鄉西北4.5公里的莊子溝村。建於民國五年(1916),主寺蓮花台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舉行廟會,請來數僧念經。1958年有殿堂3間,舍僧等7間,僅1僧住寺。現原建築完好,無僧。

廣福寺,在戊辰亭上坡,峭壁絕岩間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命名。峭壁頂端,就是廣福寺。1924年,楊翰西將一勺泉上山地一畝多,捐贈給量如和尚。量如原系軍人,脫下戎裝,削髮為僧。他將後山的廣福寺(又名峭岩寺)遷到這裡。原廟雖小,卻建於蕭梁。廣福寺建成於1925年,寺名含“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於幽谷綠樹叢中,有深山古寺之風。寺前古樸山門,三拱圈,兩旁立鐘鼓樓,中有磚刻“廣福寺”,尉天池書。頭幢天王殿,塑四大金剛彌勒佛。中間天井,兩廂供觀音、地藏。大殿塑釋迦牟尼、迦葉、阿儺,1979年,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頗具惠山泥人風格。殿上“大圓滿覺”匾為趙朴初所書。寺後有蔡緘三的“退廬”和僧房“華嚴精舍”。已增設“文物陳列室”、“玉佛殿”和“三聖閣”。內藏駝鳥蛋、古畫《百鳥圖》 ,以及明末隱士楊紫淵的鐵鞭。

廣福寺 釋迦牟尼像
廣福寺 大雄寶殿
廣福寺 三聖閣

廣福寺亦名岩勢道場、勝福寺、興福寺,又因坐落在劈山東麓,俗呼劈山寺,始建於北魏晚期。據《續高僧傳》卷26《釋智慧型傳》載:“古名岩勢之道場也,元魏末時創開此額。”光緒《益都縣圖志》卷13《建設志》上云:“隋曰‘勝福’,唐以後始易今名(廣福寺)。金皇統八年(1148年)重修,明永樂以後迭次修葺,國朝康熙間漸次頹圮。後遂廢,神像皆露處。光緒十三年(1887年),知縣張承燮為葺修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興福’雲。”這是一座應予引起關注的青州古寺。在乾隆《益都金石記》 、光緒《益都縣圖志》中收錄該寺多條造像記、經幢,如:東魏武定二年(544年)齊郡太守劉世明造像記、東魏時青州大姓——崔氏家族成員20餘人造像記、隋開皇十五年(595年)維那張洪亮等人造像記、宋嘉佑四年(1059年)皇化寺大悲院潤大師灰靈記和元佑八年(1093年)尊勝殘幢等。在明清文獻里也可覓到數首關涉此寺的詩作,如:明漢中府同知李尹耕的《廣福寺》 、戶部尚書王基之父王士先的《同無靜上人至廣福寺》 、清桂林府同知李文藻之兄李文濤的《廣福寺和兄素伯》等。青州博物館現藏國家一級文物——隋《舍利塔下銘》石刻、唐彌勒石像、明金銅毗盧佛像均出自廣福寺內。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出該寺曾經有過的香火興盛景況。

歷史沿革

廣福寺廣福寺

廣福寺歷史上最值得稱道的事件是隋文帝敕建舍利塔法事活動。由《廣弘明集》卷17《舍利感應記》和出自寺內的《舍利塔下銘》石刻可知,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下令在青州等30個州的30座寺院中同時興建舍利塔,掀起了中國性大規模崇佛熱潮。這年十月十五日,在文帝敕使大德僧智慧型、羽騎尉李德諶主持下,青州長史邢祖俊、司馬李信則、錄事參軍丘文安、司功參軍李浩率領僧俗信眾,雲集廣福寺,“奉安舍利,敬造靈塔”,虔誠地表達了文帝祈願“一切法界幽顯生靈,……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苦空,同升妙果”的美好願望。法事場面隆重盛大,深為時人矚目。

廣福寺能引起隋朝開國皇帝揚堅的重視而有幸分得舍利建塔,一方面說明此寺當時絕非一般性寺院;另一方面,據《法苑珠林》卷40《舍利篇》載:文帝詔令塔址必須選在“高爽清靜”之處。廣福寺地理環境正合這一要求,因而被選中。由《重修廣福寺記》碑知,作為這次建塔法事歷史見證的《舍利塔下銘》石刻至遲在明代成化年間即已被人們從地宮中取出。然而,文帝欽賜的佛教聖物——舍利卻在當時不知作何處理,下落不明了。

明代以前廣福寺內建築除隋文帝敕建的舍利塔外,均不可考。如所周知,北朝隋時寺院多呈前塔後殿格局,廣福寺主體布局理應如此,但因其自身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也不排除例外的可能。該寺在歷史上曾多次重修,尤以明天順、成化年間住持瑛翠庵重修力度為大。這次修建的如來殿是寺中最主要建築物,“高爽宏麗,重檐疊拱”,殿內“塑主如來寶相,環以十八大阿羅漢,其後為觀音大士,湧現雲海間”。如來佛、十八羅漢均系塑像,雲海中的觀世音菩薩則是壁畫形式。此外還建造有天王殿、方丈室、僧堂、鐘樓、東西兩廊廡、齋庖房等等。作為寺院的基本設施,可說是一應俱全了。邢寬在《重修廣福寺記》碑中禁不住稱讚道:“誠一郡蘭若之甲者也!”可知廣福寺在明代已有青州首剎的地位。

廣福寺廣福寺石林塔
廣福寺東、西各有一處石塔林。東塔林即《重修廣福寺記》碑所載“普同之塔”,今存石塔6座,塔基4處;西塔林存石塔4座。在兩塔林中分別見有明正統九年(1444年)青州僧綱司副都綱聞絕學和尚、正德九年(1514年)興古峰和尚和嘉靖三年(1524年)果香林和尚三件塔銘。東塔林內有一座修建時代不遲於北宋的地宮,地宮分為前、後兩室,門楣上浮雕著金翅鳥和普賢菩薩像。東塔林山崖下開鑿兩間平面方形石室,內有禪床。兩石室外崖面上,鑿有密布成行的小方龕。中國著名佛教考古專家溫玉成先生推測,這兩間石室是北朝遺留的禪堂,室外小方龕則是寺院存放僧人骨灰之所。另外,廣福寺南山崖上還有一處隋唐小型石窟,惜造像業已殘毀。頗值一提的是,《重修廣福寺記》碑陰刻有該寺歷代開山高僧法名,字跡雖近摩滅,但仍可辨識若干,這為研究廣福寺僧人傳承情況提供了珍貴歷史信息。

天下名山僧占多!廣福寺與其附近的駝山寺、大雲寺共同組成了青州城南山區大型佛教寺院聚落群,乃古代青州佛教文化的繁興地域。這裡不僅是青州佛教信徒的重要活動場所,也是官宦士夫與尋常百姓流連忘返的遊覽勝地。

青州舍利塔下銘》,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立,隸書,十二行,行十二字,銘額十二字,左有題名二列,列四行。原在山東益都廣福寺。故宮博物院藏拓本。

此銘隸書系承受北齊隸法傳統,筆劃多有楷意,用筆頓挫,頗具姿致。隋代隸書多屬北朝隸書風格,與漢隸異趣,封唐隸有一定影響。

寺廟碑刻

廣福寺廣福寺碑刻
山東青州市博物館收藏有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舍利塔下銘》石刻一方。該石刻青石質,長、寬均83厘米,厚18厘米,通體完好,鐫工細膩。銘面以纖細陰線區分為橫、豎各13行的方格網,上刻字徑2寸的陰文隸書12行,滿行12字,正文總計107字。孟弼書丹。僧、官結銜題名以字徑8分的小字附屬在正文之後。現將《舍利塔下銘》石刻全文標點斷句,考證鑑定於下。

舍利塔下銘

維大隋仁壽元季歲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謹於青州逄山縣勝福寺奉安舍利,敬造靈塔。願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諸王、子孫等,並內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塗、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苦空,同升妙果。敕使大德僧智慧型、侍者曇辯、侍者善才,敕使羽騎尉李德諶。長使邢祖俊、司馬李信則、錄事參軍丘文安、司功參軍李。孟弼書”。

青州逄山縣:隋代青州治益都縣(今青州市)。逄山縣為今山東臨朐縣古名。據《隋書》卷三十《地理志(中)》載:“北海郡,舊置青州……統縣十……(治)益都……。臨朐,舊曰昌國。開皇六年(586年)改為逢(逄)山,……大業(605—617年)初改曰臨朐”。

勝福寺:亦名廣福寺、興福寺。在隋屬今臨朐縣,現屬青州市,位於青州城南十里雲峽河鄉後寺村西。又因座落在劈山東麓,故俗呼劈山寺。關於此寺沿革情況,光緒《益都縣圖志》卷一三《建設志(上)》有載:“(廣福寺)創始無考,寺有(東魏)武定二年(544年)造像,則亦北魏建矣。隋曰‘勝福’,唐以後始易今名。金皇統八年(1148年)重修,明永樂以後迭次修葺,國朝康熙間漸次頹圮。後遂廢,神像皆露處。光緒十三年(1887年),知縣張承燮為葺數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興福’雲”。

舍利:佛教名詞。意為身骨或死屍。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舍利”條云:“佛之身骨也,又總名死屍”。相傳是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僧人死後燒剩的骨頭。

靈塔:即舍利塔,又名寶塔、神塔。如仁壽二年(602年)鄧州舍利塔下銘題曰“大隋皇帝舍利寶塔下銘”,正文云:“奉安舍利,崇建神塔”(1);仁壽元年(601年)歧州、雍州舍利塔下銘均稱“奉安舍利,敬造靈塔”(2);《續高僧傳》卷二《釋彥琮傳》謂:“仁壽初年(601年),敕令送舍利於荊州……置寶塔……仁壽末歲(604年),又敕送舍利於復州……置靈塔”(3)。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和母親呂氏。 《隋書》卷一《高祖紀(上)》載:“(開皇元年——581年)乙丑,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皇妣為元明皇后”。

皇帝、皇后: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氏。獨孤氏系河南洛陽人,北周大司馬獨孤信之女,年十四嫁楊堅。楊堅、獨孤氏的長女為北周宣武帝皇后。及宣帝卒,楊堅居禁中,總百揆,獨孤氏使人謂楊堅曰:“大事已然,騎獸之勢,必不得下,勉之”(4)。楊堅代周稱帝後,獨孤氏被立為皇后。

廣福寺廣福寺碑刻
皇太子:即後來隋煬帝楊廣。按文帝有兩太子,先為楊勇,後為楊廣。據《隋書》卷二《高祖紀(下)》載:“(開皇二十年——600年)皇太子勇及諸子並廢為庶人”,“以晉王廣為皇太子”。因為《舍利塔下銘》石刻刊刻於仁壽元年(601年),故塔銘所稱皇太子必是楊廣無疑。

六道三塗:佛教名詞。六道亦名六趣。佛教把眾生世界分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類,眾生按各自所作的善惡行為不同,死後於此六道中輪迴轉生。三塗,為兇險悲慘之地。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塗”條云:“塗者,途之義。一火途,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二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處。三刀途,餓鬼趣以刀劍杖逼迫之處”。

通觀塔銘,可以看出,這是一篇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敕令青州建造舍利塔的發願詔書,它虔誠地表達了楊堅以佛治國,祈得“妙果”的美好願望。

寺廟法會

廣福寺廣福寺法會

山東省青州市廣福寺打“法華七”

《法華偈》
六萬餘言七軸裝無邊妙義廣含藏
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潤口內醍醐滴滴涼
假饒造罪過山嶽不須妙法兩三行

青州市廣福寺打“法華七”,日期從07年陽曆9月1日至9月7日,由天台宗的本悟法師主持,食宿免費。

《法華經》《妙法蓮華經》 )是“眾經之王”。若能親自參加,乃至勸別人參加法會的人,都有巨大的不可思議功德。佛教中素有“開悟在《楞嚴》 ,成佛在 《法華》”之說。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喑啞。

“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

“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

詩詞文化

廣福寺廣福寺詩詞
題廣福寺軒
年代:宋作者:陳睍
小軒架寒溜,激激鳴水蒼。
老僧不靳惜,借與一榻涼。
枕流暫憩息,清飈襲衣裳。
蟬聲亦多思,牽引晝夢長。
俗慮頓消處,栩栩無何鄉。
翻嫌市廛中,吏隱殊相妨。
未賦淵明歸,祗益袁君狂。
平生不勇決,戀戀粟一囊。
何如水西頭,飛雲共徜徉。
日尋方外游,煮茗燒妙香。
此致渺未遂,嘯歌空自傷。
坐待山月明,拿舟泛滄浪。
廣福寺廣福寺詩詞

廣福寺
寶剎鄰湖碧,竹深接寺陰。
千年香火盛,四海信徒臨。
佛祖傳經久,僧家布道深。
世間清淨地,行此淡機心。

游廣福寺
作者:胡志康
年代:宋朝
詩文:
蘭若幽深與世違,酒蘭重覓未斜暉。
籃輿繞入花邊路,布衲趨迎竹下扉。
清籟敲風和梵奏,獨槐籠榻漲煙霏。
吟欄倚遍詩成處,不覺金蓮映月輝。

寺廟建設

廣福寺廣福寺
廣福寺始建於北魏,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廣福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地文化著稱於世,特別是隋朝初年,隋文帝派政府官員和高僧大德護持佛祖舍利來寺安放,更成為該寺的一大盛事。由於時代的變遷,廣福寺幾經興衰,往日的興盛不再,時至今日僅存部份塔林和石碑,除了舊址之外,整個寺院已蕩然無存。

由於政府的支持和廣大有志居士的努力,廣福寺的重建工作已經展開,一副嶄新的藍圖已呈現在眼前。重建的廣福寺仍沿用了古剎舊址,預計耗資億萬元左右,需三至五年完工。

該寺於2005年農曆8月22日破土動工,至今年年底即有十項工程竣工。另有三項工程開工興建。其中,莊嚴宏偉的大雄寶殿、寬敞明亮的念佛堂、屢現靈氣的龍王廟、大慈大悲的滴水觀音像、安靜肅穆的往生堂和優雅脫俗的部分僧房,即將投入使用。居士樓、五(王、玉)觀堂、講經樓等工程正破土動工。當下,寺院的建設者正不遺餘力的日夜操勞,廣福寺正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不久,一座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的寺院將呈現在世人面前,將為佛教的研究、佛法的宏揚、居士的修行提供一個理想的去處。

同名景點

廣福寺浙江廣福寺雙塔
浙江廣福寺雙塔:在浙江蒼南雲岩鄉三峰山麓。寺建於宋,清康熙十九年門(1680)整修,同治八年(1869)重建。雙塔為宋代建造,相距11米,六面五層,高約7米,為樓閣式實心小塔:青磚砌造仿木結構,均殘破嚴重。每層面均有壺門;壺門、斗拱等構件,由模製燒磚拼成。倚柱為八角柱,柱頭卷剎明顯,塔頂作寶瓶狀。

崇明縣廣福寺:廣福寺史建於清鹹豐年間,前身為“武聖殿”,原址汲浜鎮北。民國十年,了道大師駐錫於此,更為現名,專宏淨土。1946年,廣福寺南遷中興鎮,其弟子葉承大師,繼承住持,教宗天台,行歸淨土。1985年,寺廟改為收花站,佛事停止,但常定法師克紹師志,結廬寺旁,凡三十載,不荒持誦。1989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視察崇明,籍此勝緣,廣福講寺開辦上海佛教學院二部,常定法師親自持教,為各大叢林輸送了一批優秀僧才。為使學院叢林化,1993年起籌建大雄寶殿、教學大樓、生活大樓等配套設施。承香港吳劍青、山西岳兆禮等大護法慨施巨資,於1994年秋克成其功。1998年,廣福寺天王殿落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