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普陀寺

安溪普陀寺

普陀寺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安溪縣鳳山,始建於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初名“龍安”,後改名“善惠”。開山立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已於2008開始重建工作,建築採用唐朝風格,由南海普陀山方丈戒忍法師親筆題名。過去曾有多位長老大德在此精進禮佛參禪、 弘揚佛法、 普渡眾生。

歷史沿革

普陀寺普陀寺 普陀寺普陀寺

安溪普陀寺位於鳳山茶葉公園後山,始建於宋朝,初名“龍安”,後改名“善惠”。據明《安溪縣誌》記載:善惠院,在鳳髻山下,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建,初名“龍安”。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名“善惠”,上有三峰亭。供奉觀音菩薩,院內住有高僧,香火鼎盛。清康熙《安溪縣誌》載:善惠院,在鳳山,宋時建,今名普陀寺。

在善惠院遺址前方約百米處,現存有一勸農摩崖石刻,兩米見方,楷書陰刻六行,記載宋代官員來寺院勸農事宜。刊刻時間為宋宣和辛丑年(公元1121年),刊刻年代正好與清溪縣改安溪縣同年。石刻內容為:“住山刊事來,秋日勸農職,宣和辛丑初,前田吳公權,龍當黃宗之。”勸農是唐宋一種特有的現象,石刻上的內容,講到山上僧侶和勸農的關係,遺址處曾建有安溪城區較大的佛教寺院。善惠院以摩崖石刻為分界線,分前院和後院,摩崖石前方為前院,後為後院,可見當年寺院規模之大。

2002年10月,縣文物管理會將此摩崖石刻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縣文管部門又在善惠院遺址發現一批宋代文物,包括蓮花瓣古柱礎、古寺瓦當、古寺柱基石、瓷片等。

宗教活動

善惠院是千年古剎,過去曾有多位長老大德在此精進禮佛參禪、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為僧人之所慕。祖籍安溪西坪的莆田廣化寺高僧學航法師,一直關心安溪佛教的發展,看到此前安溪是泉州唯一沒有正信佛教場所的縣(市、區),發願重興古剎。2007年授其徒普空法師接管善惠院,擴建更名為普陀寺,承蒙南海普陀山方丈戒忍法師親筆題名,建成安溪正信佛教場所。普空法師是新加坡著名法師學航的徒弟,曾經擔任福鼎市太姥山平興寺大知客。

重建工作

2005年,安溪普陀寺取得正式開放許可證。緊接著,進行工程報建相關的一系列複雜工作,通過了各種報建與審核,取得《建設選址意見書》、《建築工程消防設計審核意見書》、《建設用地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等檔案。

2008年11月2日上午,安溪普陀寺舉行圓通寶殿奠基儀式。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泉州開元寺方丈道元長老,市、縣領導,以及海內外數百信眾參加奠基活動,安溪普陀寺拉開重建序幕。

安溪普陀寺採用唐朝建築風格,分三期建設。第一期工程有圓通寶殿、鐘樓、鼓樓、僧寮等,工程總面積達7300平方米。目前在建的有2500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設完畢,將於寺前再建一座大寺院建築群,即為前院,供信眾香客進香旅遊,一部分將作為僧人居住、學習、修行之用。前院全方位對外開放,前後並不相互影響。二期工程將建設停車場、山門、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祖師殿、伽藍殿、齋堂、茶文化活動室、佛教閱員室、檀越樓、雲水堂、茶坊、教室等設施。第三期工程,將準備在普陀寺右山建立一座巨大觀音聖像,成為安溪縣城的一個重要標誌。

自然風貌

安溪烏龍茶生於靈山峻岭,承芳露,秉清靈,稟玄幽,草木仙骨。“禪茶不分家”、“茶禪一昧”,安溪鐵觀音起源的一大傳說是觀音託夢,鐵觀音與南海觀音有因緣關係。

安溪普陀寺,寺前筆架山盡披綠裝,寺後鳳山勁松迎客,山間巨大“佛”字石刻、石鼓、石駱駝、睡石人、六龜遊戲、石龜等天然勝景,一花一石一草一木,盡顯般若妙玄。鳳山頂觀日出,更是美如仙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