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新疆芍藥多年生草本,全體無毛。主根垂直,多分枝,分枝圓柱形,直徑0.3-1.5厘米。莖高40-80厘米,基部具幾枚鞘狀鱗片。葉為一至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寬卵形,長7-15厘米,寬11-15厘米;小葉成羽狀分裂,裂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5-10厘米,寬0.5-1.7厘米,頂端漸尖,全緣;葉柄長1-5厘米。
花單生莖頂,直徑5-9厘米;苞片3-5,線形至披針形,長5.5-10厘米,寬0.3-2.1厘米,綠色,不分裂;萼片5,卵形,長2-2.5厘米,寬0.6-1.1厘米,淡綠色,有時帶紅色;花瓣9,紅色,倒卵形,長3-5厘米,寬1.5-3厘米;心皮4-5,少有2或3,無毛;蓇葖卵狀,長約2厘米,直徑約1厘米,無毛;種子黑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產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生海拔1200-1850米的針葉林下。
主要價值
塊根:活血化瘀,解毒消腫。
近種區別
該種外部形態與窄葉芍藥( P. anomala)相近似,但主根垂直,分枝圓柱形,與窄葉芍藥有顯著區別。新疆芍藥的形態和根的形狀,又與川赤芍( P. veitchi i)相似,但單花頂生,心皮無毛,也易區別。
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栽種芍藥的土地,必須經過3—4年白芍收穫之後才能翻土,因此,栽種前整地務必精耕細作。前作收穫後,選晴天不粘腳時,深翻30-40厘米,將土塊耕細整平,並施入有機肥與三元複合肥40—60公斤。
二、種植
栽種前須將芍芽根按大小分為兩類,分別栽種,以便日後管理。種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一年起土收穫,栽種時間一般在寒露前後,越早越好,最遲不能超過霜降,如過遲,一方面因貯藏的芍芽已發新根,栽種時易弄斷;另一方面,栽後氣溫漸低,髮根不好,影響次年發芽生長。栽種時開穴,行距40-4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穴深16-20厘米,每畝可以種3500-4000株,開穴後,每穴放芽1-2個,留主根2-3條,根部宜分叉斜種,芽向上,覆土與畦平,以芽在地下5厘米左右為宜,覆土操作應細緻,土要細碎,不能用土塊覆蓋;土塊覆蓋的芽頭不能與土壤緊密結合,通風強,芽頭易受乾旱及凍害,會延遲發芽甚至不發芽。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芍藥最怕草荒,尤其在栽後的第二年,由於株行距寬,每株發出的苗不多,雜草容易滋生,若不及時除草,便會妨礙芍藥生長。因此,栽種後幼苗萌發出土時,即應中耕除草,以後約隔一個月進行一次,務必達到土松、無草的要求。每次中耕,只能淺松表土3-5厘米,以免傷根,並注意勿將苗芽弄斷,如果弄斷,當年就不再萌發,影響生長。若規模化種植,建議使用除草劑。
2、追肥:芍藥當年栽種後,不必追肥。第二年與第三年追肥4次。第一次在3月份中耕除草後,第二、第三次在5月-7月,每4次次在11-12月。第四年春季根據芍藥生長情況可以追肥1-2次,每次追肥均應在株旁開穴或開環狀淺溝施入,施後覆土,以免肥料流失。建議追肥量為三元複合肥15—20公斤與生物有機肥。
3、灌溉排水:芍藥較耐旱,但若久晴過乾,對生長不利,故旱時仍須灌溉,芍藥又怕積水,常因積水而引起病害,故應更注意排水。
4、摘蕾:在4月中旬現蕾時,選晴天將其花蕾全部摘去,以利集中養分,促進根的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摘蕾不宜過遲。
5、間作:栽後1~2年內,植株生長緩慢,發棵小,為充分利用土地,可間作蔬菜、豆類、芝麻作物。
藥用植物--草類
藥用植物是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藥的植物。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其藥用部分各不相同,藥用植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