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南沙參原名沙參。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並記述有“主積血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的功用。南北朝《本草經集注》中將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稱為五參。適應性較強,喜溫暖涼爽和光照充足的氣候條件,能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但以濕潤、肥沃的土壤為好。忌積水,能耐旱。《吳普本草》首先記載沙參之形態,云:"三月生如葵,葉青,實白如芥,根大,白如蕪菁。三月采。"《蜀本草》亦謂:"花白色,根苦葵根。"《綱目》記載較詳,云:"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尖長如枸記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春。並結實,大加冬青實,中有細於。霜後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長尺余,大一虎口,黃土地者則短而小。恨、莖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實;春月采者,徽黃而虛。"上述特徵與桔梗科沙參屬(Adenophora)植物一致。再參考《本草圖經》"淄州沙參"圖,葉輪生,邊緣有鋸齒,形態與輪葉沙參Adenophoratetruphylla(Thunb)Fisch.相似;《綱目》(金陵本及江西本)和《植物名實圖考》的沙參圖形態與A.strictaMiq.一致;《救荒本草》之"杏葉沙參"附圖特徵與A.hunanensisNannf.一致。1、沙滲多年生草本,莖高40-80cm。不分枝,常被短硬毛或長柔毛。基生葉心形,大而具長柄;莖生葉無柄,或僅下部的葉有極短而帶翅的柄;葉片橢圓形、狹卵形,基部楔形,長3-11cm,寬1.5-5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兩面疏生短毛或長硬毛,或近於毛。花序學不分枝而成假總狀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極狹的圓錐花序,極少具長分枝而成圓錐花序的;花梗長不足5mm;花萼常被短柔毛呀粒狀毛,少數無毛,筒部常倒卵狀,少數為倒卵狀圓錐形,裂片5,狹長,多為鑽形,少數為條狀披針形;花冠寬鍾狀,藍色或紫色,外面無毛或有硬毛,裂片5,三角狀卵形;花盤短筒狀,無毛;雄蕊5,花絲下部擴大成片狀,花葯細長;花柱常略長於花冠,柱頭3裂,子房下位,3室。蒴果橢圓狀球形,極少為橢圓狀,長6-10mm。種子多數,棕黃色,稍扁,有1條棱,長約1.5cm。花、果期8-10月。
2、杏葉沙參本種與沙參的區別在於:莖生葉在莖上部的無柄或僅有楔狀短柄,葉基部常楔狀下延,基生葉具長柄。花序分枝粗壯,幾乎平展或弓曲向上;花萼裂片卵形至長卵形,最寬處在中下部,通常多少重疊,寬1.5-4mm,花盤多功能數有毛,少無毛;花柱與花冠等長。花期7-9月。
3、輪葉沙參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於:葉3-6輪生,卵圓形至線狀披針形。花序分枝也常輪生;花盤較短,長2-4mm,直徑不超過1mm;花冠細小,近於筒狀,口部稍收縊,裂片長約2mm。花期7-9月。
4、雲南沙參本種與前三種的區別在於:莖生葉均勻分布於莖上;常無柄,葉片卵圓形至長卵形或倒卵形,上面疏生糙毛,下面密硬毛或僅葉脈上被硬毛。假總狀花序;花盤短筒狀,長不超過1mm;花萼邊緣有1-3對小齒。花期8-10月。
5、泡沙參本種與前四各的區別在於:莖常密被倒生短硬毛;莖生葉無柄,極個別有楔狀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長圓形、狹橢圓形和倒卵形,兩面被毛,邊緣有2至數個粗大齒。花序通常在基部有分枝;花盤被毛;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尚有多種同屬植物亦同等入藥:闊葉沙參(長白沙參)、線齒沙參、糙萼沙參(石沙參)、川藏沙參 。
藥品簡述
藥名:沙參漢語拼音:shashen。
英文名:RADIXADENOPHORA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AdinophorastrictaMiq.
2、AdenophorahunanensisNannf.
3、Adenophoratetraphylla(Thunb.)Fisch.[A.uerticillataFisch.;campanulatetraphyllaThunb.]
4、Adenophorakhasiana(Hook.F.etThoms.)
5、AdenophorapotaniniiKorsh.
功效分類:補益藥、補陰藥。
科屬分類:桔梗科。
別名:知母、白沙參、苦心、識美、虎鬚、白參、志取、文虎、文希、羊婆奶、南沙參、鈴兒參、泡參、桔參、山沙參、沙獺子。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經;胃經。
功能: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
主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
1、多生於低山草叢中和岩石縫內,也有生於海拔600-700m的草地上或1000-3200m的開曠山坡及林內者。
2、生於山地草叢中。
3、生於草地或灌木叢中。
4、生於海拔1000-2800m的雜木林、灌叢或草叢中。
5、生於海拔3100m以下的陽坡草地,少生於灌叢或林下。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西南及陝西、甘肅、廣西等地。
2、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3、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華南。
4、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西藏。
5、分布於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沙參、杏葉沙參、輪葉沙參、雲南沙參、泡沙參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
採收儲藏:播種後2-3年採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泥土,乘新鮮時用竹片颳去外皮,切片,曬乾。
炮製方法:
1、沙參: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和蘆頭,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蜜沙參: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南沙參片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橙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南沙參片100kg用煉蜜25kg。
3、飲片性狀:沙參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有多數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周邊淡棕黃色,皺縮。質輕。無臭,味微甘。蜜沙參形如南沙參片,表面橙黃色或焦黃色,偶見焦斑,味甜 。
用藥禁忌
1、風寒咳嗽禁服。2、《本草經集注》:"惡防己,反藜蘆。"
3、《本草經疏》:"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中藥化學成分
1、沙參根中分離得4個化合物,它們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acid)。2、沙參每100克嫩葉含水分74克,蛋白質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合物16克,鈣585毫克,磷180毫克,胡蘿蔔素5.87毫克,尼克酸0.7毫克,維生素C104毫克。另外,根中三萜、類皂甙、沙參皂甙,又含葡萄糖及澱粉。
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腹腔注射杏葉沙參煎液(0.5g/只)能明顯增高小鼠末梢血中淋巴細胞和T細胞數;胸腺內淋巴細胞數和T細胞數亦有增加趨勢,可顯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可明顯增加小鼠脾臟重量,但降低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數和T細胞數。表明沙參可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抑制體液免疫。具有調節免疫平衡的功能。沙參也可提高淋巴細胞轉換率。2、祛痰作用:按1g/kg劑量給家兔灌服沙參煎劑表明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可持續4小時以上,但作用強度不及紫花等。
3、抗真菌作用:沙參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1%的沙參浸劑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明顯的強心作用,能使離體心的振幅增大,作用可持續5分鐘.沙參浸液(1:40)無溶血現象,但能與紅細胞作用變色而發生渾濁沉澱.珊瑚菜根的水浸液在低濃度時對蟾蜍離體心臟有加強其收縮的作用;濃度增高,則出現抑制直至心室停跳(此時心房仍可跳動),但可以恢復.對蟾蜍在體心臟,其作用亦相似;給麻醉兔靜脈注射,能使其血壓稍微上升、呼吸加強;切斷迷走神經,此作用依然存在.
5、解熱、鎮痛作用:珊瑚菜根的乙醇提取物能使正常家兔的體溫輕度下降;對因傷寒疫苗引起發熱的家兔亦有降溫作用;並有鎮痛作用(兔牙髓電刺激法) .
用藥配伍
1、配北沙參,潤肺止咳,滋陰祛痰,屬清補之品,對肺胃陰傷而痰多有熱者最宜選用。2、配麥冬,甘寒救液,清養肺胃,主治燥傷肺胃陰分。
3、配黨參,寒溫適宜,既健脾補氣,又益胃生津,用治氣陰兩虛之症。
4、配貝母,潤燥化痰力更強。配玄參,涼血解毒,祛風止癢。
5、配石斛,滋陰養胃生津。
6、配生地,清熱涼血,滋陰生津。
臨床套用
1、慢性支氣管炎,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南沙參9克,麥冬10克,杏仁9克,川貝母9克,批把葉9克。每日1劑,水煎服。
2、百日咳:南沙參9克,百部9克,麥冬10克。每日l劑,水煎服。有緩解痙攣性咳嗽作用。
3、肺結核,乾咳無痰:南沙參9克,麥冬6克,甘草3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服。有強壯止咳作用。
4、胃陰不足,胃部隱痛: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白芍10克,佛手5克,延胡索5克。水煎服,每日1劑。現代可用於慢性胃炎和胃神經症。
5、食道炎、胸骨刺痛、吞咽困難:可用南沙參、麥冬、甘草、桔梗、金銀花、連翹各100克,胖大海50克,共為蜜丸。每次1~2丸,日服3~5次,於兩餐之間或空腹含化,緩咽。有明顯療效,而且復發率低。
6、小兒口瘡:南沙參6克,王竹6克,天花粉6克,扁豆6克,大青葉6克。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服藥2~5劑,潰瘍面癒合,療效顯著。
7、虛火牙痛:大量南沙參(杏葉沙參)與雞蛋同煮。食蛋。
8、產後無乳:南沙參(杏葉沙參)12克與豬肉適量同煎。飲湯吃肉。
方劑
1、騷日老西散(沙參四味散)沙參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參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混勻,分裝,即得,每袋50g。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熱清肺,止咳祛痰。用於感冒咳嗽,肺熱咳嗽,痰中帶血,胸脅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兒酌減。(《遼寧省藥品標準》1987年)
2、南沙參浸膏溶液:南沙參1000g。取南沙參按滲漉法,以35%乙醇為溶媒,俟滲出液達生藥量5倍時,停止滲漉,回收乙醇並濃縮,濾過。取少許澄明濾液測定含量後,調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再加0.5%宋甲酸鈉,靜置8-10天,取上清液濾過即得。按總抽出物方法測定:每1ml含總抽出物250mg。功能鎮咳祛痰,清肺火止咳。用於肺氣虛弱,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膿瘍,肺結核,咳嗽氣短,午後發熱,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中藥製劑彙編》)
3、利咽合劑:南沙參250g,桑葉75g,石斛125g,射干125g,木蝴蝶37g,白蘇子125g,麥冬150g。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併煎液,濾過,靜置,上清液濃縮至1050ml,加適量防腐劑,攪拌,靜置,取上清液1000ml,即得。本品為淡黃色液體,味苦。放置後略有沉澱。取本品2ml,加鹼性酒石酸銅試液4-5滴,水浴加熱5分鐘,產生紅棕色沉澱,本品的相對密度應不低於1.03。功能養陰生津,清熱利咽。用於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南京市衛生局《醫院製劑規範》)
4、麥門冬湯:用於肺熱陰虛引起的乾咳少痰,癆嗽咯血,咽乾音啞等。南沙參可與麥門冬,半夏,甘草,玉竹、桑葉、貝母粳米,大棗等同用,以治燥熱傷陰,咳嗽咯血諸症。
5、竹葉石膏湯:用於胃熱傷陰,津液不足的口渴咽乾,胃脘隱痛,嘈雜乾嘔,舌質紅絳等。清熱養陰,益胃生津。北沙參可與麥冬、石斛、生地益氣生津;半夏降逆下氣,其性雖溫,用竹葉、石膏辛涼甘寒,清胃之熱;配於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僅無害,且能轉輸津液,活動脾氣,使參、麥生津而不膩滯;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氣,又可防石膏寒涼傷胃。若大便於結難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
6、沙參四味散:南沙參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參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混勻,分裝,即得,每袋50g。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熱清肺,止咳祛痰。用於感冒咳嗽,肺熱咳嗽,痰中帶血,胸脅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兒酌減。
文獻論述
1、《別錄》:"沙參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采根,暴乾。"2、《本草經集注》:"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此沙參井人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多名,又有紫參,正名牡蒙,在中品。"
3、《蜀本草》:《圖經》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4、《本草圖經》:"今出淄、齊。潞、隨州,而江、淮、荊、湖州郡或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知葵根,著許大,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來根,暴十。有上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膠,此為小異。"
5、《救荒本草》:"沙參,令輝縣太行山邊亦有之。又有杏葉沙參及細葉沙參,氣味與此相類,但《圖經》內不曾載此二種葉苗形容,未敢收入本條。今皆另條開載。救飢:掘根浸洗極淨,換水煮上苦味,再以水煮飯熟,食之。"
6、《本草備要》:"似人參而體輕鬆,向實者良。生沙地者長大,生黃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難得。沙參分南北兩種: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遜。)"
7、《本草從新》:"南沙參,色稍黃,形稍瘦小而短,近有.種味帶辣者,不可用。"
8、《本經逢原》:"沙參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
9、《植物名實圖考》:"沙參,《本經》上品。處處皆有,以北產及太行山為上,其類亦有數種,洋《救荒本草》。花與薺苨相同,惟葉小而很有心為別。"
10、《綱目》:“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為羊婆奶,《別錄》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無心味談,而《別錄》一名苦心,又與知母同名,不知所謂也。鈴兒草,象花形也。”按:弘景謂五參“主療頗同”,非也,實因其根皆為錐形與人參相類也。
11、時珍列沙參為山草類,並謂“沙參處處山原有之”,而又調其“宜於沙地”,所釋乃望文生義。
12、《吳普本草》雲:“沙參,一名白參,實白如芥,很大,白如蕪菁。”
13、《廣雅疏證》:“案‘沙’之言斯,白也。”《詩刊、小雅.瓠葉)箋雲:“‘斯’,白也。今俗語斯白字作‘鮮’,齊魯之聲近斯。斯、沙古音相近。實與根皆白,故調之‘白參’,又謂之‘沙參’”。“沙參”與“白參”同義。
14、《廣雅疏證》又雲:“《神農本草》雲:‘沙參一名知母,味苦,此苦心之所以名也。’”
15、《本草經考注》則雲:“沙參、知母,古誤混同……知母下地參、水參、水須三名蓋為沙參一名 。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1、沙參根圓柱形或圓錐形,有的彎曲或扭曲,少數2-3分枝,長8-27cm,直徑1-4.3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貢色,較粗糙,有不規則扭曲的皺紋,上部有細密橫紋,凹陷處常有殖留棕褐色栓皮。頂端蘆頭(根莖)單個,稀多個,長2-7cm,四周具多數半月形莖痕,呈盤節狀。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類白色,多裂隙,較松泡。氣微,味微甘、苦。
2、杏葉沙參根圓錐形,下部分枝極少,長9-17cm,直徑0.7-2cm。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無環紋,有縱皺。頂端蘆頭長1.4-8.8cm,盤節明顯或不明顯。折斷面不平坦,類白色,較結實。
3、輪葉沙參根圓柱形,少2-分枝,長5.5-14cm,直徑0.5-2cm。表面無縱皺,上部具環紋。折斷面不平坦,白色,中空。
4、雲南沙參根偶有分枝,長5-25cm,直徑1-3.5cm,上部多橫紋,下部具彎曲縱紋或深溝紋。蘆頭長0.5-4cm。折斷面白色,多裂隙。
5、泡沙參根圓柱形,少2分枝,長8-14cm,直徑0.9-3cm,表面矍環紋。蘆頭長3-6.5cm,盤節密。折斷面不平坦,淡黃白色,松泡,中空。
均以粗細均勻、肥壯、色白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
1、沙參(未去皮)落皮層由木栓石細胞和木栓層組成。木栓石細胞1-3環,每環1列細胞,細胞長亠菜,外壁增厚4-45μm,側壁常增厚成倒“U”字形,有的外壁呈脊狀增厚突入胞腔內:木栓細胞2-4環,每環3-7列細胞。皮層窄,可見狹長的乳汁管。中柱三生構造明顯,次生構造略偏心;近中央的三生維管束與次生維管束相嵌排列;形成層和額外形成層呈斷續的弧狀;三生維管束的木質部束常短寬,單束成分叉;射線明顯,常擠壓破碎,本品乳汁和常與篩管群伴生;菊糖僅見在少數導管或導和附近薄壁細胞中。
2、杏葉沙參無木栓石細胞。木栓層厚4-25列細胞,木栓細胞壁平直工微波狀彎曲。三生維管束密集。乳汁管存在於韌皮部、栓皮層。菊糖結晶少,存在於導管中,極少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常見封閉組織。
3、輪葉沙參木栓石細胞1-8環,每環厚1-2列細胞。木栓細胞厚3-7列細胞。乳汁管稀少,多聚集在篩管群附近。菊糖結晶多,存在於韌皮部。
4、泡沙參木栓石細胞1-6環,每環厚1-5裂細胞;木栓石細胞壁均勻增厚,紋孔、孔溝明顯。木栓細胞環2-15列細胞。三生維管束多,排列零亂;韌皮部外側乳汁管群成環。菊糖結晶無或偶見。
粉末特徵:
1、沙參
①網紋、螺紋導管直徑18-70μm,網紋導管網孔多狹縫狀。
②木栓石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長條形、類橢圓形、類多邊形,長18-155μm,寬18-61μm,壁厚1-5μm,有的垂周壁連珠狀增厚;側面觀長方形,外壁增厚5-7μm。
③木栓細胸表面觀類長方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垂周壁直或彎曲;斷面觀類長方表,壁略波狀彎曲,有的可見條狀紋理。
④有節乳管常連線成網狀。
⑤ 菊糖結晶扇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
2、杏葉沙參
①網紋、梯紋導管直徑14-71μm;梯紋導管紋孔多呈長方形。
②木栓細胞表面觀類多邊形、類長方形,長35-2233μm,寬12-53μm。此外,有菊糖、乳汁管,偶見木栓石細胞(根莖)。
3、輪葉沙參
①網紋、孔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2-88μm。
②木栓石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長93-240μm,寬21-59μm,壁厚1-27μm,可見細必裂紋及紋孔;斷面觀長方形,外壁厚,側壁稍厚,呈馬蹄形。此外,有木栓細胞、乳汁管及菊糖。
4、泡沙參
①網紋、梯紋導管直徑12-75μm。
②木栓石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類多邊形,長35-107μm,寬19-46μm,壁厚5-14μm,紡也稀,細孔狀,孔溝明顯。
③木栓細胞表面觀長條形、類長方形或類多邊形,垂周壁平直或波狀彎曲;斷面觀類長方形,壁略彎曲,有的可見條狀紋理。此外,有乳汁管、菊糖。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粗粉身碎骨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熱10min,濾過。取液液2ml,加5%α-萘酚乙醇液2-3滴,搖勻,沿試和壁緩緩加入硫酸0.5ml,兩液接界處即顯紫紅色環。(檢查糖類)另取濾液2ml,加鹼性酒石酸銅試液4-5滴,置水浴中加熱5min,生成紅棕色氧化亞銅沉澱。(檢查糖類)
2、薄層色譜取藥材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60ml,回流提取4h,回收氯仿後,殘渣以1ml氯仿溶解作為供試液。另取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棕櫚酸酯各1mg,加氯仿1ml溶解作為對照液。分別吸取上述供試液和和對照液各10μm,點於同一矽膠G薄板上。以氯仿-苯(9:1)展開至1/2處,吹乾,再以氯仿-苯(7:3)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液,110℃加熱5min。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液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雖耐乾旱,但在生長期中也需要適量水分,幼苗時期,乾旱往往引起死苗。當年播種的沙參,一般不開花結實,需至翌年6月開花,花基6-9月,9月種子成熟。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作種子繁殖,分春播與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凍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m2施堆肥或廄肥4500-60000kg。整地後,作畦寬1m,按行距4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1.5cm,稍鎮壓,澆水,並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春播種子約兩星期後出苗。冬播種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間管理
幼苗出土後要注意除草、鬆土,苗高3cm左右間苗1次,高10-15cm時定苗,每隔10-15cm,留壯苗1棵。為防止倒伏,在生長期間,可結合施肥進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壯,以後除每年植枯萎後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還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糞為主,在植株高45cm時,及時打頂,控制植株高度,減少養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長。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蟲害有蚜蟲、地老虎等為害 。
價值
沙參每100克嫩葉含水分74克,蛋白質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合物16克,鈣585毫克,磷180毫克,胡蘿蔔素5.87毫克,尼克酸0.7毫克,維生素C104毫克。另外,根中三萜、類皂甙、沙參皂甙,又含葡萄糖及澱粉。沙參是一種藥食兼用的特種蔬菜。(1)食用:沙參嫩葉可煮或炒食。沙參的根經煮熟後於清水中浸除苦味,再拌食或炒食、作湯均可。沙參可做成“南沙參燉雞”、“炒沙參葉”等菜餚,不僅食之味美,而且具有極高的保健作用。
(2)藥用:沙參性味甘微苦涼,具有養陰清肺、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肺熱燥咳、虛咳久咳、陰傷咽乾喉痛等。《本草綱目》載:“清肺火,治久咳、肺痿”。常食此菜能樹人正氣,增強抗病防病能力,潤澤肌膚。
食療價值
桔梗科草本植物輪葉沙參、杏葉沙參的根。四川又稱泡參。產於安徽、江蘇、浙江、貴州等省。春、秋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並颳去粗皮,乾燥。切片或短段用。
[性能]味甘,性微寒。能養陰清肺,化痰,益氣。
[參考]輪葉沙參含三萜皂甙、生物鹼、黃酮類、鞣質等;杏葉沙參含皂甙等。
[用途]用於陰虛肺燥,乾咳痰少;熱病後氣津不足,或脾胃虛弱而內有餘熱,少食不飢,口乾舌燥。
[用法]一日10~15g,也可用至30g。煎湯,泡茶,煮粥。
[附方]
1,沙參麥冬茶:泡參、麥冬各15g,桑葉10g。煎水或沸水浸泡,代茶飲。
本方以泡參、麥冬養陰清肺,桑葉清肺經燥熱。用於初秋感有燥熱,咳嗽咽乾,痰粘不易咯出。
2,泡參山藥粥:泡參、山藥、麥芽各10g,粳米100g。前三藥煎水取汁,同粳米煮成稀粥;山藥亦可研細末,待米近熟時加入、攪勻,一同煮熟。
本方以泡參、山藥益脾補氣,麥芽消食。用於脾胃氣虛,消化不良。尤宜於病後調理。
中藥方劑之南字類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