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羊鍋

掏羊鍋

掏羊鍋,是餘杭古鎮倉前流傳上百年的民間美食。按當地習俗,居民將羊雜碎燉在一個大鍋里,叫來鄰居、親戚朋友,一桌人邊喝酒、邊從鍋里掏著吃,熱氣騰騰、不亦樂乎。每年在倉前鎮舉辦的羊鍋節上,不僅多位民間高手現場燒制羊鍋大宴,斗羊、山羊拉車等各種民俗活動也同時熱鬧展開。

基本信息

起源

掏羊鍋掏羊鍋

浙江杭嘉湖自古就有“天下糧倉”之譽,餘杭倉前鎮則以“天下糧倉”原生地著稱。

據說乾隆第三次下江南的時候,曾在餘杭微服出行,只見屋宇井然,田園稻香,龍顏大悅。到了倉前鎮葛巷村,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乾隆舉頭望去,見門上寫著“羊老三酒店”五字,乾隆走進店堂說道:“有什麼好菜好酒只管拿來。”

店家說:“今日正好掏羊鍋,何愁好酒菜?”乾隆問:“不知何謂‘掏羊鍋’?”羊老三親自介紹:“官人有所不知,這個‘掏羊鍋’乃倉前名餚。殺羊之後,用一隻大鍋烹製羊肉。先將整隻羊放在鍋中,加老薑、茴香、精鹽等調料,燒上半個時辰,然後退火,取肉。鍋中老湯不起底。次日,老湯仍可繼續用來燒煮羊肉。”說著,他用湯勺動手在鍋中“掏羊鍋”了。

片刻之後,一碟碟的“羊鍋”,什麼羊肚、羊蹄、羊腸,還有冷板羊肉、羊肉包子等,擺滿一桌。乾隆舉筷,先品嘗了一片白切羊肉,蘸著辣醬蒜末,一口濃香。數日後,乾隆到了杭州,御書“羊老三羊鍋”牌匾,派欽差降旨羊老三家。方圓百里的人聞訊“掏羊鍋”得到皇上欽點,蜂擁而至,一時“掏羊鍋”名聲遠揚。

發展

掏羊鍋掏羊鍋
倉前鎮地處在天目山末端,丘陵平川,地美草嫩,適宜養羊。許多農戶靠屠宰、出售羊肉為生。羊肉賣完之後,他們將賣不上價的羊頭、羊尾、羊雜碎等留著自家吃。農戶自家吃不完,便呼朋喚友、親戚鄰居一起來吃。每逢秋冬季節,倉前的巷後屋前,常常見到一桌一桌的人。他們一邊喝酒,一邊“掏羊鍋”。

該地區流傳著一首歌謠:“請我吃上席,不如掏羊鍋,羊腳沽老酒,強盜來了不肯走……”——“掏羊鍋”已成了古鎮倉前獨特的民間食文化。改革開放以後,倉前“掏羊鍋”只有少數農家餐館經營。自2006年始,鎮政府利用當地“掏羊鍋”的傳統習俗,每到秋冬季節,舉辦“倉前羊鍋美食節”,這個“掏羊鍋”就非同小可了。自從“倉前羊鍋節”成為杭州西博會的一個特色項目後,“掏羊鍋”的聲名更大了。

做法

倉前鎮素有吃羊肉的習俗,那些賣羊肉的,長年用一隻鍋子燒制羊肉,整隻整隻羊放在鍋里燒,鍋底也不換,一直用,也就是傳說中的老湯。羊肉賣了,但總有些羊雜碎遺落在鍋里。

掏羊鍋的主菜是羊鍋,一鍋內置羊雜碎,配上高湯,下用火長煮。另外一盤盤鋪菜是羊肉、羊腳爪羊頭骨羊腎、羊肚、羊腸、羊雜碎等,再佐以其他葷素菜,味道相當鮮美,因此揀了便宜的食客稱之為掏羊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