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齋節簡介
生活在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教徒每年都有一個月的“齋月”,又稱"把齋節"。有錢人在這個月裡會向窮人施捨財物和食品,在齋月里常能看見商店、公司、清真寺的門口排長龍的景觀,一般在商店、公司可以領到1至5個迪爾漢的錢幣,而在清真寺可以領到一些食品。齋月期間,穆斯林人在白天絕對禁止吃飯、喝水、吸菸,同時在這段時間裡男女也不能同房。把齋節由來
穆斯林們為何要如此嚴格地信把齋節的戒律呢?這還得從1300多年前說起。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40歲那年,在回曆9月的一個夜晚,安拉把《古蘭經》傳授給他。他受到啟示,便自稱是安拉的“使者”,從此開始了傳教活動,並在傳教中很少進食。後來穆斯林們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回曆9月實行齋戒。齋月,阿拉伯語稱“拉瑪丹”,原為炎熱之月的意思。
把齋節習俗
提起把齋節和開齋節,穆斯林們都知道這是他們宗教的主要節日之一。按照伊斯蘭教規定,每年回曆9月是廣大穆斯林的把齋節。由於回曆與公曆每年有11天的日差,因而每年把齋節的公曆時間不固定。把齋節,對於穆斯林是一次進行宗教意識鍛鍊的良機,凡男滿17歲、女滿15歲的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守齋一個月。按照阿拉伯人的宗教習慣,每一個村莊和城市在把齋節期間要舉薦最優秀的《古蘭經》誦讀者進行誦讀比賽。除了老、病、孕、嬰和正值經期的婦女外,大部分穆斯林都要在把齋節內守齋。每天黎明前,守齋者必須向安拉表示齋戒的決心。整個白天絕對不許進食,吸菸者要暫時戒菸,還要求穆斯林自我克制一切私慾,絕對禁止房事。他們認為這樣可清除一年來的“罪孽”。在來年諸事如意,同時也是對安拉的虔誠。把齋節是伊斯蘭教曆第九個月,根據阿文的發音,把齋節又稱“拉瑪丹”。把齋節開始和結束是以新月的出現為標誌,全球穆斯林根據當地新月出現的時間先後進入把齋節,因此,把齋節的起訖日期每年都不一致。今年全世界伊斯蘭國家於9月16日或17日進入把齋節。對於穆斯林,把齋節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貴的月份,因為伊斯蘭教認為這個月是頒降《古蘭經》經文之月。
把齋節又是穆斯林齋戒的聖月,全球穆斯林逢此月必齋戒一個月,故中國穆斯林稱之為“齋月”。齋戒是伊斯蘭教念、拜、課、齋和朝五項基本功課之一,是穆斯林的一種修煉心性的宗教活動。在伊斯蘭教看來,齋戒能淨化人的心靈,使人情操高尚,心地善良,還能使富人體驗窮人忍飢挨餓的滋味。根據伊斯蘭教教義,把齋節期間,所有穆斯林應從每日的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內禁止一切飲食、吸菸和房事等活動。教徒在患病、旅行、月經、懷孕、哺乳期間可延緩補齋或以施捨補贖,老人、兒童、體弱、慢性病和日以繼夜工作的人以及戰時軍人可以不封齋。事實上,齋戒不只是每天從黎明到黃昏制止吃喝、吸菸和克制性慾,齋戒還包括肢體齋戒和心靈齋戒,禁絕一切不良行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說:“封齋是一面盾牌,封齋的人非禮勿動,非禮勿行”。把齋節又是穆斯林認為集中行善的月份。把齋節期間,一些清真寺或有錢人出資在各地搭起齋棚,設定“慈善餐桌”,為窮人施齋舍飯。把齋節結束後,全球穆斯林都要舉行活動以示慶祝,這就是著名的開齋節。由於把齋節特定的性質,把齋節期間,穆斯林追求的是祥和,一般來說要迴避戰事,但也有例外。在上一個世紀,把齋節期間仍然發生過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戰爭就是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間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齋月戰爭”。伊朗同伊拉克的戰爭中,雙方曾多次在把齋節期間向對方發動軍事攻勢,又稱“齋月行動”。不管是埃及、阿爾及利亞,或是其他穆斯林國家,把齋節第一天的凌晨,萬家燈火齊明,人們的喧鬧聲,連同烹調的油香,衝破了黎明的寧靜,人們在盡情地吃喝。他們明白,此時不吃飽喝足,就得等到當天太陽西下以後才吃下一頓。在埃及,只要愛茲哈爾伊斯蘭教會的兩位教長互相證明用肉眼望見了拉瑪新月在空中出現,又與具有特殊權威的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新月出現的時間核對過,便向人們發出把齋節開始的信號。把齋節里,穆斯林們都嚴格實行齋戒,開展各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氣氛的活動。廣播電台、電視台、各影劇院和文化中心都特意安排了各種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節目。在埃及首都開羅,把齋節的氣氛就更濃了。每天破曉前,那高昂的拖著長音的《古蘭經》吟誦聲劃破了萬籟俱寂的星空,一天的齋戒活動便開始了。平時這個緊張忙亂的大城市,現在卻是冷冷清清,路旁大部分店鋪大門緊閉,辦事機構的辦公時間也都相對縮短,昔日人來車往、擁擠不堪的拉姆西斯大街,這時汽車可疾馳而過。此刻,你也許要問:人們都乾什麼去了?!埃及《金字塔》報曾用標題為“白天睡覺、晚上進茶館”的文章回答了這個問題。傍晚7點鐘光景,沉睡的開羅一“覺”醒來,開齋的時刻到了。水米未進熬過整個白天的穆斯林們你來我往,說著、笑著,左鄰右舍自由結合,圍坐在餐桌旁,有時陌生人感到饑渴時突然來到素不相識的人家,也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與主人共進“早餐”,同享主婦的拿手“佳肴”。當然啦,人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不同,開齋飯的花樣也不一樣。平時,一般埃及人常吃大餅、生菜葉、茄子、西紅柿、黃瓜和生青椒等。把齋節里,他們喜歡吃在麵粉中和入許多糖與素油製成的甜食品;也愛吃用杏仁和花生作餡的油炸餃子等。“飽漢不知餓漢飢”,在埃及最知把齋節艱辛的,往往是那些恪守教規、入不敷出、不得不在白天賣苦力的人們,開齋飯對他們是最香甜不過的了。那些經濟條件優越的穆斯林,也在把齋節里嘗到了飢餓的滋味,從而受到教育,力戒揮霍無度,向窮人施捨食物或錢。這樣,窮苦的穆斯林可得到一點救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早餐”後,人們紛紛到開羅舊城中心的愛茲哈爾清真寺和海珊清真寺等處進行禱告。禱告畢,他們姍姍來到燈火通明的廣場。老人們多在街旁路邊茶館裡要上一壺水煙,反覆品嘗和回味,一直消閒到午夜兩點左右;無牽無掛的年輕人,則爭先恐後地湧進各影劇院或其它娛樂場所,歡度良宵;家庭主婦們一般則聚精會神地守在電視機旁,欣賞著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對那些天真活潑的兒童來說,15個皮阿斯(1埃鎊等於100皮阿斯)一碗、上面撒著幾粒杏仁的涼粉,以及用麵粉、白糖和羊油合製成的甜糕仍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吃罷美味可口的食品,唱著讚美安拉、歡迎“拉瑪丹”的歌曲,盡情玩耍;那些飢腸轆轆的乞丐,此時正在挨門挨戶地乞討。把齋節里,多作施捨是虔誠的表現,這對乞丐們自然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入夜,商店、飯館、咖啡館等也都陸續開了門。大街小巷,店鋪、貨攤比比皆是。貨架上各種商品擺得滿滿的,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逛夜市的人們摩肩接踵,並把各個貨攤圍得水泄不通。他們有的買各種風味食品,有的買款式新穎的時裝,也有的爭相購買各種版本、大小不一的《古蘭經》,還有的選購閃耀著幽靜綠光、富有阿拉伯特點的夜明珠。熙熙攘攘的人流,南來北往的車輛,攤販不停的叫賣聲,顧客們的歡笑聲,使燈火輝煌的夜市充滿了生機。凌晨4點左右,禮炮聲起,主婦們把大盤小盤的美味佳肴又端上桌子,全家人再來一頓飽餐。這頓飯叫“封齋”飯。飯後,穆斯林們還要到清真寺做晨禮。就這樣,與其說穆斯林們度過了一個漫長的黑夜,倒不如說度過了一個歡快的“白天”。日出後,大部分穆斯林照例在家中休息,而那些為生計所迫的人,還要去從事各種繁重的勞動。把齋節結束之際,穆斯林們要去清真寺做禮拜,送別“拉瑪丹”。把齋節內,穆斯林們白天戒飲食,有什麼實際意義呢?會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呢?一位埃及朋友深有體會地說,齋戒不是為了折磨人,而是通過這種人為的饑渴使飽漢體會到餓漢的飢苦,使有錢人慷慨解囊,救濟饑民。如果你齋戒了整個白天,夜晚進餐時見到挨餓的人而袖手旁觀,不和他共餐,那你怎么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齋戒呢?你怎么會懂得齋戒的真正含義呢?此外,齋戒還可使人學會忍耐,磨鍊人的意志,一旦遇到困難、就能迅速反應,繼而想方設法戰勝困難。在1973年埃以把齋節戰爭前,以色列以為埃及士兵都在守齋,缺乏戰鬥力,不會發起攻蟄。然而,萬萬未料到埃及士兵卻以堅不可摧之勢,取得了把齋節戰爭的勝利。把齋節結束翌日,即是穆斯林的開齋節。節日一般放假三天。節日的第一天清晨,男女老少打扮齊整,去清真寺做禮拜。節日期間,家家戶戶的大門白天都敞開著,迎接親戚、朋友和鄰居們登門道賀。節日對青年男女還有特殊的意義,許多青年人特意選擇這一佳節舉行盛大的婚禮,使婚禮更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把齋節相關
齋月前的準備工作
每年的齋月是每個穆斯林在一年中的功修總結﹐也是信仰充電﹐精神上的一次休整﹐向真主﹐向周圍同胞﹐展開人生新的一頁。 每個穆斯林經歷一次齋月﹐是提高一層生命價值﹐因此﹐在開始前﹐必有各種準備﹐才能更有收穫。 每人年齡增多一歲﹐事物瞬息萬變﹐今年同去年有許多不同的地方﹐良知和善舉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新的一年有新的使命和目標﹐因此﹐不能照搬老一套舊習慣今年同去年一個樣。 齋月是《古蘭經》開始降示的一個月﹐也是信士記念真主﹑磨鍊意志﹑深思悔過﹑深化精神功修的一個月﹐這個月天使們都被派遣到天的最低層﹐給信士們送來真主的饒恕和祜佑﹐所以是最尊貴的一個月。我們做工﹑學習﹑生產﹑戰鬥﹑做生意﹑個人奮鬥都應當有規劃﹐這么重要的一個月﹐我們的生活方式﹑思想動向﹑作息制度都將改變﹐制定齋月的規劃﹐爭取最大的成效和勝利﹐因此﹐必須提前有所充份準備。 以下是引用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法學教授沙諾·穆斯塔法博士著作中對齋月的幾點建議﹐希望有助於新穆斯林了解在齋月開始前應有的精神和物質準備和計畫。
(一) 每天按時禮拜﹐以求真主恩賜心靜﹐健康﹐等待貴齋月的到來﹔
(二) 每天回憶往事﹐對任何錯誤和罪過都認真懺悔﹐以純潔的心靈迎接貴齋月﹔
(三) 提前一些日子開始封齋﹐訓練身體的適應性﹐齋月生活正常化漸進軌道﹔
(四) 對家人﹑朋友﹑鄰居和上下司﹐都向他們求寬恕﹐改正過去的不禮貌言行﹔
(五) 克制日常不文明陋習﹐不背談﹐不吵鬧﹐不謾罵﹐不與卑鄙小人相混雜﹔
(六) 清除心中的雜念和心病﹐如嫉妒﹑仇恨﹑虛榮﹑貪婪﹑驕傲﹑輕慢﹔
(七) 父母在﹐求饒恕﹐改正過去不恭敬言行和態度﹔父母不在﹐教育子女﹔
(八) 每天禮拜後﹐增加都阿宜﹐祈求真主恕饒罪過﹐引導正道﹐恩賜心境和平。以上八項內容﹐在進入齋月之前做檢討﹐納入齋月前生活規劃﹐滿腔熱情準備進入貴齋月﹐期待榮耀的一個月﹐求主憐憫襄助幸福美好的未來一整年。
相關記載
炸油香
開齋節期間,穆斯林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饊子、烹調佳肴、宴請賓客等。這種風俗,追根溯源,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相傳,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聖人在一次戰鬥勝利後,凱鏇歸來時,穆斯林們爭先恐後地邀請他到家做客,可穆罕默德聖人沒有到富人家赴宴,卻到了一位非常貧困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而老人也沒有美味佳肴招待穆罕默德聖人,只能端出了油汪汪、香噴噴的“油香”讓其品嘗,穆罕默德聖人高興的用右手撕了一塊吃了,其餘的分給了圍觀的小孩。從此穆斯林形成吃油香時用右手撕開吃的習慣。有些地方的穆斯林青年男女還特意選擇開齋節期間舉行結婚典禮,使自己的婚禮再增添些節日的喜慶。齋月
伊斯蘭教認為齋月是真主安拉將古蘭經下降給穆罕默德聖人的月份,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貴的月份。齋戒是伊斯蘭教念、拜、課、齋、朝五項基本功課之一。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習慣稱齋月為“萊麥丹月”。這一月,回族等穆斯林在東方發白前,吃飽喝足,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齋戒是伊斯蘭教規定的每個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功”之一。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
這種會禮比平時主麻日的聚禮要隆重得多,即使颳風下雨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會禮中,放眼望去,白帽耀眼,猶如一片銀河。禮拜後,回族民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和平、平安、安寧)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匐帶領游祖墳,念蘇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撒子、油香、課課、花花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兔、羊等,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在節日裡,除了鄰居朋友相互拜節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帶上節日禮品給岳父母拜節。拜節的時間要早。回族當中流傳一句俗語,叫作初一、初二拜節,初三、初四拜鱉,如果拜節遲了,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許多回族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更增添節日氣氛。
隨著社會發展,回族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節日參加會禮等活動外,還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如遼寧回族青年在節日裡喜歡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的回民在節日裡喜歡錶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裡唱花兒、摔跤、拔腰、打撲克;城市裡一些回民喜歡游公園等等。
廣義齋戒
廣義的齋戒要求人們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對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飲食,挨飢餓,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完美的。在齋月期內,回族民眾很重視“蓋迪爾夜”,也有的叫“坐夜”。關於此夜的確切日期,《古蘭經》中無明文可考,回族民眾通常從最後三個單日內選取居中之日,即第二十七夜。也有相當多的穆斯林,包括國外的穆斯林認為“蓋德爾夜”隱藏在齋月最後十天中的任何一天裡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不主張把它定在第二十七夜,但也不反對那些希望“蓋德爾”夜在第二十七日晚上的人們的做法。“蓋德爾”,原為“前定”、“高貴”之意,回族民眾認為在這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認為這“高貴的夜間,勝過一個月”。《聖訓》也說:“誰使蓋德爾夜充實功修,誰都能獲得七十二年善功的回賜。”因此這一夜,回族民眾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開齋飯,請人吃飯,或齊聚清真寺或住宅中禮拜、圓經、祈禱,贊主懷聖,徹夜不眠。
經過一個月的封齋,月終望見了新月,意味著齋期結束,回族民眾自然歡欣鼓舞,都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開齋節的到來。在節日會禮前,回族民眾都履行交納課稅的義務,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回族民眾一般都自己願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狹義齋戒
狹義的齋戒要求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吃飽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能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
在齋戒期間,平時抽菸的人必須戒掉。這樣,封齋使回族逐步養成了堅韌、剛強、廉潔的美德,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營養過剩現象較普遍,一段時間的齋戒有利於身體排毒,淨化。
齋戒,是伊斯蘭教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禮功、性有齋功、財有課功、命有朝功)之一。伊斯蘭教的齋戒,重在信念。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迪菲圖爾”的意譯,“爾迪”就是節日的意思,回族將開齋節視為最大的節日,因此將開齋節稱為“大爾迪”,但維吾爾族認為古爾邦節才是最大的節日。因為新疆是維吾爾自治區,所以政府規定古爾邦節為穆斯林放假3天,非穆斯林放假1天;開齋節為穆斯林放假1天,非穆斯林照常上班;其餘六大節日均不放假。實際上在中東大多數穆斯林國家在“古爾邦”節放假的天數也是多於在“開齋節”放假的天數的。
伊斯蘭教規定,9歲以上的女性和12歲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齋月即希吉來歷的
萊買丹月即九月,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大約在日出前1小時和日落後1小時進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為。
萊買丹,是阿語“炎熱”的意思,形容封齋的人,通過“炎熱”的磨練,來控制食慾和色慾。
據說,真主就是在這個月,將《古蘭經》降於鄰近的天上,以後23年中,真主派大天仙哲布拉伊把經文陸續從天上降給穆罕默德,因此,齋月是最尊貴的月份,倍受穆斯林的重視。
希吉來歷10月1日,開齋,為開齋節,封齋的天數為30天。關於節日的來源,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伊斯蘭教初創時,穆罕默德在齋月滿時,進行沐浴,然後身著潔淨的服裝,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礦野舉行會禮,並散發“菲圖爾錢”(開齋捐)表示贖罪。後相沿成俗。
節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向窮人發放“開齋捐”,粉刷房屋,打掃院落,井把清真寺裝飾一新。同時準備節日食品,炸油香、饊子、宰羊宰雞等。
炸油香,是所有十二個節日的必做工作,這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獨特風俗,筆者個人認為,起源於祭獻遺風:油煙香味祭獻了亡人。
一般中年婦女在家待客,年輕夫婦、未婚婿要帶上禮物,在節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給岳父母拜節。許多青年還在佳節舉行婚禮。節日期間回族的小輩要上門給長輩拜節,全家吃“粉湯”。(《中國少數民族》)
節日會禮
開齋節在穆斯林國家通常是回曆的10月1日,我國回族、維吾爾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等都是按照我國農曆10月1日舉行的。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除此之外,還有小的節日和紀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的希吉來歷計算的,也就是以伊斯蘭教曆計算的。
伊斯蘭曆以月亮盈虧為準,全年為12個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曆多出1年。伊斯蘭教歷分太陰年和太陽年兩種,回族多用太陰年計算。(《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