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描述
![懶惰性白細胞綜合徵](/img/6/c52/nBnauM3X3YTNyYDO5QTOzMTOyITM0ATO3EzMwADMwAzMxAzL0k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疾病病因
![懶惰性白細胞綜合徵](/img/5/a70/ml2ZuM3XwcDM5gDN1UTOzMTOyITM0ATO3EzMwADMwAzMxAzL1k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障礙,因而影響了它由骨髓中移行到外周血中,致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中的肌動蛋白單片不能聚合形成纖絲,以致發生兩種缺陷:①不能形成偽足;②不能調節顆粒與膜的融合。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在形態上與氧的代謝上均正常,但不會移動至發炎部位,吞噬功能亦很差,但在吞噬時能自顆粒釋放過多的酶至細胞外及吞噬體中。患者的單核細胞功能正常。
此外有人認為本症患者的粒細胞移動功能異常,可能是有粒細胞膜的微絲蛋白(microfilamentousprotein)結構或功能異常而導致細胞膜僵硬,不易由骨髓釋放至血循環中,或由循環至組織中。
症狀體徵
![懶惰性白細胞綜合徵](/img/5/80e/nBnauM3XyMzN3AzNwYTOzMTOyITM0ATO3EzMwADMwAzMxAzL2k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診斷檢查
![懶惰性白細胞綜合徵](/img/d/69b/nBnauM3X1MjN3EDO5YTOzMTOyITM0ATO3EzMwADMwAzMxAzL2k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檢驗須作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周圍血濃縮找異常組織細胞,骨髓象分析及找異常組織細胞、多核巨型組織細胞,淋巴結印片及活檢,細胞化學染色(糖原染色、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應)。必要時作皮膚活檢或肝脾穿刺。有黃疸時檢查肝功能、膽紅素等。
2.診斷依據應根據下列各項:①周期性或持續性長期發熱,使用抗生素無效。②肝、脾及淋巴結腫大未能用其他疾病解釋者。③全血細胞減少,血液濃縮找到異常組織細胞。④骨髓塗片發現異常組織細胞增多(可占有核細胞的3.5%~97%),在排除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尤其是結核、傷寒、敗血症、肝炎及各種結締組織病等)後可確立診斷。淋巴結或肝、脾等組織活檢發現異常組織細胞亦可確立診斷。惡性組織細胞組織化學染色顯示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應陽性,糖原染色多為陰性,有時呈弱陽性反應。⑤若臨床表現符合,但骨髓未查見異常組織細胞,或臨床表現不符合,但骨髓發現少數異常組織細胞者,診斷須慎重,應嚴密隨訪。
3.診斷標準:
(1)存在易於引起的基礎疾病。
(2)有下列2項以上臨床表現:①多發性出血傾向;②難以原發病解釋的微循環衰竭或休克;③多發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狀和體徵,如皮膚、皮下、黏膜栓塞、壞死及早期出現的腎、腦、肺等臟器功能不全;④抗凝治療有效。
(3)有下列3項以上實驗室異常:①血小板低於100×109/L或呈進行性下降;②纖維蛋白原低於1.5g/L或進行性下降,或高於4.0g/L;③3P試驗陽性或FDP高於20mg/L;④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性變化,或KPTT縮短或延長10s以上;⑤優球蛋白溶解試驗縮短,或纖溶酶原減低;⑥疑難、特殊病例應有下列1項以上異常:Ⅶ∶C降低、VWF∶Ag升高、Ⅶ∶C/VWF:Ag比值降低,AT-Ⅱ含量及活性減低,血漿低,血漿β-TG或TXB2升高,血漿纖維蛋白肽A升高或纖維蛋白原轉換率增速,血栓試驗陽性,血漿D-二聚體增高。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
2.骨髓象正常。
3.皮膚窗實驗無中性粒細胞聚集,黏附及吞噬功能受累套用皮質醇。
4.腎上腺素,注射細菌熱源皆不能促使粒細胞增高,說明儲存的粒細胞釋放障礙,粒細胞移動功能異常。
5.免疫球蛋白正常。
治療方案
![懶惰性白細胞綜合徵](/img/8/222/nBnauM3X3gzM5UjMykTOzMTOyITM0ATO3EzMwADMwAzMxAzL5k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2.積極治療原發病,去除誘因。
3.抗凝治療
(1)肝素治療:適應證:①嚴重的出血和血栓形成危及生命,而病因又不能迅速消除時;②準備補充凝血因子或纖溶製劑而促凝物質又仍可能在血液中起作用時;③慢性和亞急性。禁忌證:①後期,以繼發性纖溶為主者慎用;②顱內或脊髓內出血者禁忌;③伴有血管損傷或新鮮創面者,肺結核咯血、潰瘍病出血患者慎用。
劑量和方法:急性時可用首劑靜注後間歇靜滴法,每次0.5~1.0mg/kg(1mg=125U),每6h1次,一般靜滴4h,間歇2h。亞急性及慢性時可用持續靜滴法,50~150mg/24h。治療期間應密切觀察臨床表現,每4~6h1次測定凝血時間(試管法),要求凝血時間延長1倍,KPTT維持在正常的1~2倍,凝血酶時間為正常的2倍以內。若肝素過量甚多伴以明顯出血時,應立即靜注魚精蛋白硫酸鹽適量對抗(本品lmg對抗肝素lmg,肝素靜注30min後魚精蛋白半量即可。靜滴者可暫停滴注,進行觀察,暫緩用魚精蛋白)肝素引起的出血,局部用魚精蛋白對抗無效。
療程:視原發病能否及時消除或控制而定。一般可連用3~7d。急性病例若病因已去除者,應及早停藥,病因未除者,在停用肝素後4h及8h,應各複測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KPTT、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1次,如均無異常,則可認為已停止。慢性及亞急性者用藥至臨床及血液學指標恢復正常後逐漸減量停藥。
注意事項:①肝素用量過大,有引起全身大出血的危險。②肝素還可引起發熱、過敏反應、脫髮、血小板減少等。⑧在使用肝素過程中,應儘量減少肌內注射及各種穿刺,以免引起局部血腫。
(2)抗血小板聚集藥:適用於慢性及亞急性。①潘生丁100~150mg,每6h1次靜滴。②阿司匹林0.5g,1~2/d,口服。③右鏇糖酐40,500ml,1/d,靜滴。④丹參注射液10~30ml,2~3/d靜滴。⑤川芎注射液20~30ml,1~2/d,靜滴。
4.補充AT-Ⅲ及凝血因子:患者必須及時補充AT-Ⅲ500~1000U(1U相當於正常人血漿lml所含的AT-Ⅲ量),次日減半,連用數日。凝血因子水平顯著低下,有消耗性凝血障礙者,須補充凝血因子,通常選用新鮮血漿、纖維蛋白原、因子Ⅶ濃縮劑、凝血酶原複合物、血小板懸液。DIC未中止者,須同時給予肝素,以防增加微血栓形成。
5.抗纖溶藥僅當繼發性纖溶亢進而血管內凝血已被基本阻斷時才能套用。常用的有6-氨基己酸,4~6g靜滴,以後0.5~1.0g/h維持,直至出血停止。也可用止血芳酸、止血環酸等。抑肽酶除抗纖溶酶外還具有抗凝血活酶、抗激肽酶系統的作用,但作用較弱,一般首劑8萬~12萬U,靜注,以後每2h用1萬U,直至出血停止。
6.溶血栓藥:僅在纖溶不足而有廣泛栓塞時套用。常用鏈激酶(溶栓酶)可與肝素聯合套用。一般先給50萬~100萬U加入生理鹽水50~100ml靜滴,於20~30min滴完,以後2.5~15萬U/h靜滴,視病情和凝血酶時間(控制在正常值的2~4倍之間)隨時調整劑量,可連用3~7d。部分患者可有寒戰、高熱、嗜酸粒細胞增加及血清病樣反應。於用藥前先肌注異丙嗪25mg或靜注地塞米松5mg,可減輕藥物反應。用藥後如有嚴重出血,可靜注止血芳酸或止血環酸。
預後預防
![懶惰性白細胞綜合徵](/img/d/175/nBnauM3X0QzMycjM2gTOzMTOyITM0ATO3EzMwADMwAzMxAzL4k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宜清淡而富於營養;
3、注意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防止感受外邪而發病。
4、慎重接觸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各種理化因素(放射線、烷化劑等);
5、避免過度勞累;
6、接觸放射線、X線、γ線、β線、中子射線等工作的人,注意安全防護,定期檢查血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