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
血液系統疾病包括: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蠶豆病(葫豆黃)、過敏性紫癜 、原因不明性巨球蛋白血症、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白細胞減少症(粒細胞缺乏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痿黃)、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虛勞)、貧血
血液循環系統

血液循環系統由血液、血管和心臟組成。
血液循環系統是血液在體內流動的通道,分為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兩部分。淋巴系統是靜脈系統的輔助裝置,而一般所說的循環系統指的是心血管系統。
心血管系統是由心臟、動脈、毛細血管及靜脈組成的一個封閉的運輸系統。由心臟不停的跳動、提供動力推動血液在其中循環流動,為機體的各種細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包括營養物質和氧氣,也帶走了細胞代謝的產物二氧化碳。同時許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質也通過血液的運輸得以到達其靶器官,以此協調整個機體的功能,因此,維持血液循環系統於良好的工作狀態,是機體得以生存的條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將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
人體的循環系統由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組成。
體循環開始於左心室。血液從左心室搏出後,流經主動脈及其派生的若干動脈分支,將血液送入相應的器官。動脈再經多次分支,管徑逐漸變細,血管數目逐漸增多,最終到達毛細血管,在此處通過細胞間液同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血液中的氧和營養物質被組織吸收,而組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產物進入血液中,變動脈血為靜脈血。此間靜脈管徑逐漸變粗,數目逐漸減少,直到最後所有靜脈均匯集到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血液即由此回到左心房,從而完成了體循環過程。
肺循環自右心室開始。靜脈血被右心室搏出,經肺動脈到達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網,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鮮氧氣,變靜脈血為動脈血,然後再經肺靜脈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經大循環遍布全身。這樣血液通過體循環和肺循環不斷地運轉,完成了血液循環的重要任務。
血液的功能

1、運輸。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同時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賴血液運輸到肺、腎等處排泄,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血液的運輸功能主要是靠紅細胞來完成的。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減少或質量下降,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血液這一運輸功能,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2、參與體液調節。激素分泌直接進入血液,依靠血液輸送到達相應的靶器官,使其發揮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見,血液是體液性調節的聯繫媒介。此外,如酶、維生素等物質也是依靠血液傳遞才能發揮對代謝的調節作用的。
3、保持內環境穩態。由於血液不斷循環及其與各部分體液之間廣泛溝通,故對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酸鹼度平衡以及體溫的恆定等都起決定性的作用。
4、防禦功能。機體具有防禦或消除傷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體現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細胞能吞噬並分解外來的微生物和體內衰老、死亡的組織細胞,有的則為免疫細胞,血漿中的抗體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禦或消滅入侵機體的細菌和毒素。上述防禦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禦功能,主要靠白細胞實現。此外,血液凝固對血管損傷起防禦作用。
常見血液系統疾病
貧血
貧血是指一定體積的血液內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低於正常範圍。貧血是一種綜合徵,可出現於許多疾病。形成貧血主要有三類原因:造血功能不良(常由於幹細胞缺陷、造血原料不足、骨髓受到外來細胞或物質侵占等原因)、紅細胞過度破壞及失血。血紅蛋白為輸氧的載體,故貧血後可發生全身組織缺氧症狀,如頭暈、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活動後易氣急等。凡貧血患者必須在查清原因後再對症下藥。
血友病

白細胞減少症
白細胞減少症系指外周血中白細胞計數持續低於4000/立方毫米。正常白細胞計數是4000-10000/立方毫米,其中中性粒細胞占60.75%。白細胞減少症多起病緩慢,慢性經過,少數可無症狀。白細胞減少症患者可有頭暈、乏力、頭痛、四肢無力、食欲不振、低熱、失眠等;可有易感染傾向,如易患癤癰、肺炎、尿路感染,甚至發生敗血症等。
白細胞減少症病因較多,由於各种放射性物質、抗腫瘤藥物、抗甲狀腺藥、磺胺類藥、氯(合)黴素等均可造成粒細胞的生成、成熟障礙;粒細胞在血液或組織中破壞過多;粒細胞分布異常等,也有不少患者病因不明。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系指周圍血液的嗜酸粒細胞分類計數超過60%或絕對值超過400個/立方毫米。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的病因很多,有寄生蟲病、變態反應性疾病、皮膚病、肺嗜酸粒細胞增多症、血液病、理化因素,某些傳染病,惡性腫瘤、家族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及嗜酸粒細胞性淋巴肉芽腫等。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輕者僅有頭昏、乏力,重者有出血、血栓形成,出血常為自發性,反覆發作,常見於胃腸道及鼻衄;其次血尿及皮膚、黏膜瘀斑,但紫癜罕見;血栓發生率低於出血,常見肢體血管栓塞,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甚至壞疸,脾及腸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肺、腦、腎也可發生栓塞。
原因不明性巨球蛋白血症
原因不明性巨球蛋白血症是具有淋巴細胞——漿細胞特徵的細胞惡性增生。
醫療知識
學習醫療保健知識,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加強對疾病的預防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