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位於城區東南部,東鄰城東街道甬慶村,南瀕臨海岸,西止東獄宮,北至小碶村。東西長2.5千米,南北長1公里,區域面積0.25平方千米,距街道駐地0.94千米,村委辦公駐地環城東路130號三樓,現有村幹部5名。現有耕田面積82畝,其中:水田69畝,旱地13畝,山林面積1009.5畝。慶豐村原是一個以農為主,農、工、付兼營的農業村,經營礦石開採、港口裝卸、旅館住宿業等, 1964年—1995年間還有18家小型企業。2004年村集體收入1267.5萬元,提取集體積累217萬元。
村因舊城改造、土地徵用、房屋拆遷、農轉非等,大部分村民安排新住址,農戶居住分散,涉及二個街道,9個社區居委會會。2007年止,全村總戶數181戶,370人,其中:男176人,女194人,7個村民小組。1959年12月建立黨支部,有黨員23名。區人大代表1人,街道議政會成員2名。有外來人口640戶,1100餘名。60歲以上老年人70人,其中90歲以上老人4人,占總人數的18.9%。共青團、綜治調解、民兵等組織網路健全。
慶豐村,50年代初為城道鎮八村。1956年建慶豐農業合作社,57年轉為高級社,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為慶豐農業大隊,下設6個生產隊,實行三級核算。1984年改為建制村。有居民179戶,307人。
1988年撒鎮建街,歸屬環南街道管轄。
港口發展
慶豐村占據舟山海港城市近水樓台的位置,擁有定海港區客貨泊位40%的海岸線。隨著港口城市的興起與開發,村黨支部、村居委會順應潮流,從1984年起,自力更生,在329國道線南海岸建造了6個貨運碼頭,其中3000噸級泊位1個、1000噸級2個、200~500噸級3個,及與之相配套的大中型吊車8台、貨車5輛,倉庫、物資堆場7000平方米。經過幾年的努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僅很快站穩腳跟,而且求得迅速發展。1992年貨物年吞量40萬噸左右,年收入在200萬元以上。隨著舟山市的進一步開放,列入村經濟發展規劃的港口裝卸業,經營前景燦爛輝煌。
舟山漁場聞名遐邇,每年來舟山調運魚貨的國內外客商絡繹不絕。慶豐人幾經周折,於1990年建起了1座100噸級的冷凍廠,年產值300萬元,年創利5萬元。在區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的重視下,投資340萬元的定海水產品交易市場已於1992年底竣工。它使碼頭與市場得到了完美的結合。這裡將是人來車往、商賈如雲的熱鬧去處。
經濟發展
慶豐村長期以傳統農業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隸屬關係幾經變化。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屬城關人民公社,成立合作社時又劃給了洋岙鄉管理,人民公社化以後歸屬城關鎮,舟山建市、撤鎮、建街後屬環南街道辦事處。昔日的慶豐人背朝青天面向黃土,守著人均0.43畝的土地早起晚歸。198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僅有16.372萬元,人均212元。1978年後,慶豐人抓住機遇,先後辦起了旅社、採石場、建築隊、綜合加工廠,建造了裝卸碼頭,興辦了冷凍廠等14家企業。1992年創稅利33萬元。
以前的慶豐人都嚮往一個城鎮戶口,期待端個鐵飯碗。隨著村里經濟的發展,收入的提高,這種思想改變了,從1987年起,以往的種田人全部根據各自的特長,進了村辦企業。現在慶豐的村民已不存在待業的問題。由於企業的發展,還招用100多名外地民工來到慶豐村工作,對土地進行了有補貼的承包經營,村辦企業的興旺與發展使村級經濟實力越來越雄厚。1992年,全村各業總收入達到746.67萬元,人均年淨收入1894元。
福利事業
村級經濟的發展改善了村民的福利待遇。現在凡是世居慶豐村而退休的村民,每月可享受50元的養老金及年終100元的補貼;所有企業在職或者退休的職工和村民均享受一定的醫藥費補助,退休村民由村里報銷60%的醫藥費,在職村民報銷40%,獨生子女的醫藥費全部由村里負擔。95%以上的村民蓋起了樓房,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且家家裝潢富麗,布置精美。
村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綜合治理達到規定的標準。全村計畫生育工作連續10年被評為區級先進單位。1992年,村黨支部被評為區級先進黨支部和示範村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