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垂體瘤

惡性垂體瘤

在垂體原發腫瘤中,原發惡性腫瘤所占比例

一、病因:

(一)血管因素:

垂體腺瘤內血管豐富,形成不規則血竇,血竇壁菲薄,腫瘤體積增大引起局部壓力增高導致血管破裂出血。

(二)腫瘤類型:

泌乳素腺瘤多見,這不僅因為它在垂體腺瘤中較多見,而且由於該瘤體積一般較大,易引起局部血液循環和血供障礙。

(三)外部刺激誘發:

外傷在患垂體腺瘤時,若頭部受到外力作用,由於頭顱與腦運動速度不一致,腫瘤與腦顱在運動的瞬間發生擠壓或牽拉,導致或促進供瘤血管出血,尤其是腫瘤病理血管。垂體腺瘤放射治療可以使得瘤體內血管增加,增加出血的機會。

二、鑑別診斷:

(一)顱咽管瘤:

表現為垂體功能低下的症狀,如發育遲緩、肥胖、性徵發育不良等。1/3的患者有尿崩症,易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內分泌學檢查:血中T、T、促性腺激素、生長激素等各種激素下降。CT及MRI檢查腫瘤多發生於鞍上,向鞍上池、第三腦室和鞍內生長,70%~90%為囊性,壁薄呈環狀強化,多有鈣化。多能見到正常的垂體。

(二)鞍結節腦膜瘤:

25~50歲為高發年齡,多見於女性。早期一般無內分泌障礙,可有視力障礙及頭痛;晚期可出現視野障礙及視神經乳頭萎縮。CT及MRI檢查:蝶鞍改變不明顯,有的可見鞍結節增生或破壞,鈣化少見。在CT上呈略高或等密度腫瘤,顯著均一的強化。在MRI上可見腫瘤位於垂體上方的鞍上池內,基底位於鞍結節,多數向鞍結節後上方發展顯著,可見典型的“燕尾征”。

(三)鞍區表皮樣囊腫:

很少見,絕大多數發病年齡在23~37歲之間,以視力、視野障礙為主要表現,一般無內分泌障礙,顱內壓增高症狀也很少發生。蝶鞍正常,無鈣化。CT掃描示鞍內低密度灶,CT值為負值,不強化。

(四)脊索瘤:

多見於成年人,無垂體功能亢進症狀,可見垂體功能低下表現。眼球運動障礙較為顯著,向鞍上發展時可出現視力、視野損害。CT及MRI檢查見腫瘤位於顱底,骨質廣泛破壞。蝶竇、蝶鞍、斜坡等部位被腫瘤侵蝕破壞,腫瘤呈低密度灶,內有殘存的被破壞的碎骨片。

(五)空蝶鞍綜合徵:

多見於肥胖、患有高血壓的女性,可表現為內分泌功能障礙與視力視野損害。CT及MRI檢查見鞍內低密度或腦脊液樣信號,無強化。

(六)鞍區動脈瘤:

罕見,多見於中年人,以突然發病,頭痛、動眼神經麻痹為特徵。蝶鞍一般無改變,腦血管造影可確診,術中穿刺為鮮血,腫物不塌陷。

三、檢查:

(一)CT、MRI檢查:

垂體癌及其他惡性腫瘤的CT與MRI影像表現不具特徵性。病程短,發展快。瘤體一般較大,形態多不規則,瘤體內密度不均,常有液化壞死區所呈現的低密度或長T1信號,長T2信號等影像表現。向鞍上及鞍旁發展,易造成周圍結構的明顯侵犯和破壞,尤其海綿竇有侵犯或有鄰近神經組織侵犯者應高度懷疑其為惡性。一般難以與侵襲性垂體腺瘤相鑑別。

(二)內分泌學檢查:

1.泌乳素細胞腺瘤:

血清泌乳素測定是診斷泌乳素細胞腺瘤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療效的可靠指標。泌乳素正常值女性為30μg/L,男性為20μg/L。如果血中泌乳素大於200μg/L,可以肯定為垂體瘤所致,如果大於100μg/L,則懷疑為垂體瘤所致。

2.生長激素細胞腺瘤:

(1)生長激素測定:疑為生長激素腺瘤時,應測生長激素基礎值和葡萄糖抑制試驗,在禁食12小時後,休息情況下測生長激素值,約90%的患者生長激素基礎值高於10μg/L。若在5~10μg/L,需做葡萄糖抑制試驗,生長激素腺瘤患者呈不能抑制現象。

(2)垂體功能測定:包括促甲狀腺激素、泌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甲狀腺功能的測定。

四、治療原則:

對於惡性垂體腺瘤的治療,我們主張切除腫瘤+放射治療。對於深部或位於重要功能區採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更安全有效。

生活中的常見病症(一)

生活中的常見病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