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ú rú zǐ shǎng lue
出處
書名《世說新語》
作者劉義慶(403--444)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古文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譯文
注釋: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②嘗:曾經。③瞳子:瞳孔。
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曾經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裡面什麼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的。就像人的眼睛裡有瞳仁,如果沒有瞳仁,一定什麼都看不見。”
徐孺子
徐孺子 (公元97—168年),即徐稺(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區北瀝徐村)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世人稱“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傑地靈之典範”。他曾赴江夏(今湖北雲夢)拜著名學者黃瓊為師,後來黃當了大官,徐就與之斷交,並多次拒絕黃邀請他去當官。黃瓊死後,徐孺子身背乾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於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
徐孺子謝世後,葬於南昌市進賢門外東潭巷鐵樹坡舊城壕溝邊,後人為紀念這位東漢著名的高士,曾於南昌市內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詩人黃庭堅遊學南昌期間拜謁徐祠後寫道:“喬木幽人三畝宅, 生芻一束向誰論。藤蘿得意乾雲日, 簫鼓何心進酒樽。白屋可能無孺子, 黃堂不是欠陳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舊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園、孺子亭、高(士)橋均是以徐稚的字號命名的。
根據據歷代修撰的《南昌府志》、《南昌縣誌》及當代《南昌市地名志》記載證明徐孺子是豫章故郡北瀝村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其《豫章北瀝徐氏族譜序》中也記載“今北瀝徐,自西漢審言始,四傳而至南州高士諱稚字孺子者”,以及范曄的《後漢書·徐稚傳》、唐代張九齡的《全唐文》、北宋曾鞏的《祭漢徐孺文》以及酈道元的《水經注》等史料都肯定了徐孺子出生於北瀝村。關於徐孺子出生地,還有豐城市白土鄉隱溪村、南昌市青雲譜區徐家坊之說。
明嘉靖年間,陳蕃的嫡裔陳紹儒時隔1400年後,繼陳蕃出任南昌知府,他到南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了北瀝徐村的同族。另外,在明代萬曆年間,江西提學副使朱廷益決定模仿山東曲阜“祭孔”之例,在江西創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後選定北瀝徐家的徐廷臣、徐文華為首任世襲的奉祀人選,由此拉開了官方“祭徐”活動的序幕,並一直延續到清初。
徐孺子祠堂記
北宋 曾鞏
漢元興以後,政出宦者,小人挾其威福,相煽為惡,中材顧望,不知所為。漢既失其操柄,紀綱大壞。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傑特起之士,相與發憤同心,直道正言,分別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於不容,而織羅鉤黨之獄起,其執彌堅,而其行彌勵,志雖不就而忠有餘。故及其既歿,而漢亦以亡。當是之時,天下聞其風、慕其義者,人人感慨奮激,至於解印綬,棄家族,骨肉相勉,趨死而不避。百餘年間,擅強大,覬非望者相屬,皆逡巡而不敢發。漢能以亡為存,蓋其力也。
孺子於時,豫章太守陳蕃、太尉黃瓊辟皆不就,舉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車備禮,召皆不至。蓋忘己以為人,與獨善於隱約,其操雖殊,其志於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節於亂世,不以死生動其心,異於懷祿之臣遠矣,然而不屑去者,義在於濟物故也。孺子嘗謂郭林宗曰:“大木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皇寧處?”此其意亦非自足於丘壑,遺世而不顧者也。孔子稱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孟子亦稱孔子:可以進則進,可以止則止,乃所願則學孔子。而《易》於君子小人消長進退,擇所宜處,未嘗不惟其時則見,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圖記:“章水北徑南昌城,西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歷南塘,其東為東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號孺子台。吳嘉禾中,太守徐熙於孺子墓隧種松,太守謝景於墓側立碑。晉永安中,太守夏侯嵩於碑旁立思賢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時,謂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嘗為孺子宅,又嘗為台也。予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處,結茅為堂,圖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賓屬拜焉。漢至今且千歲,富貴堙滅者不可稱數。孺子不出閭巷,獨稱思至今。則世之欲以智力取勝者,非惑歟?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並采其出處之意為記焉。
《後漢書》 徐稺傳
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辟公府,不起。
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稺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稺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後舉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書令陳蕃、僕射胡廣等上疏薦稺等曰:“臣聞善人天地之紀,政之所由也。《詩》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國。'天挺俊拔,為陛下出,當輔弼明時,左右大業者也。伏見處士豫章徐稺、彭城姜肱、汝南袁閎、京兆韋著、潁川李曇,德行純備,著於人聽。若使擢登三事,協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車玄纁,備禮征之,並不至。帝因問蕃曰:“徐稺、袁閎、韋著誰為先後?”蕃對曰:“閎生出公族,聞道漸訓。著長於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於稺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傑出,宜當為先。”
稺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稺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時會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數十人,聞之,疑其稺也,乃選能言語生茅容輕騎追之。及於塗,容為設飯,共言稼穡之事。臨訣去,謂容曰:“為我謝郭林宗,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處?”及林宗有母憂,稺往吊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眾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詩》不云乎,'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堪之。”
靈帝初,欲蒲輪聘稺,會卒,時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篤行孝悌,亦隱居不仕。太守華歆禮請相見,固病不詣。漢末寇賊從橫,皆敬胤禮行,轉相約敕,不犯其閭。建安中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