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才

彭良才

彭良才,男,1963年出生,博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111計畫”項目主持者、華中農業大學生物質與生物能源實驗室創立者。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79-1983年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

1983-1984年中南民族大學任教;

1984-198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碩士學位和優秀碩土論文獎;

1987-199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持國際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兩項研究課題;

1992-1993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醫學科學研究院國際科學基金支助訪問學者;

1993-1994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研究院特邀訪問學者;

1994年同期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Monash大學和悉尼Macquarie大學博士生獎學金;

1994-1997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研究院學習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

1997-2000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生物系博士後研究員;

2000-2004年美國農業部植物基因表達中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遺傳學研究員;

2004-2006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微生物系博士後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2006年起任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研

究員,華中農業大學生物質與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3月,第一屆生物質

與生物能源國際學術會議主席;

2008年6月,美國加州第三屆國際細胞壁生物合成會議大會執行主席;

2010年10月,第二屆國際生物能源與生物技術學術暨芒草專題研討會會議主席。

2008年至今主持由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資助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

項 目:“作物生物能源物質高效合成和轉化分子機理創新引智基地”。

社會兼職

現為美國植物生物學家會員;

澳大利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會員;

澳大利亞/紐西蘭細胞生物學家會員;

中國作物學會會員;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會員;

中國遺傳學會會員等;

美國《植物細胞》Plant Cell雜誌審稿人;

湖北省生物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主要學術成就

作為最主要兩名研究人員之一,彭良才博士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學院攻讀博士期間,通過篩選和鑑定四個擬南芥(Arabidopsis)的突變體(rsw1, 2, 3, 5)首次發現和鑑定了植物纖維素合成酶基因,並提供了充足的生化和遺傳證據。彭博士首先通過改進一個便於簡易提取和測定微小擬南芥植物細胞壁結構和成份的化學方法,測定了這些擬南芥突變體的纖維素合成嚴重受阻並同時生產大量的非晶體狀纖維素(non-crystalline cellulose)和澱粉(starch)。由於此非晶體狀纖維素具有能夠有效被纖維素酶(endo-cellulase)分解或被弱酸全部降解成單糖(glucose)的特性,為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去提高植物纖維素降解並高效轉化成生物能源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論依據。此外,從突變體積累了大量的澱粉現象中,彭博士同時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關於植物碳源分配(carbon partitioning)通道的理論,即光合作用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從纖維素中轉存於澱粉里,從而可提高澱粉植物(如小麥,玉米,水稻)的澱粉產量。《科學》雜誌刊登其論文,並發表了特別社論,世界最大電視有限通訊網(CNN)和“澳大利亞人”(Australian)報等稱此項發現終於圓了全球科學家幾十年的夢想,隨後其它有關具體研究結果發表於德國的“植物”(Planta)雜誌,並申請了國際專利,所發表的兩篇論文至今已被其它科學論文引用超過250次,其中絕大多數科學論文發表於國際一流雜誌。

隨後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彭博士通過利用兩種獨特纖維素抑制劑(2,6-dichlorobenzonitrile, DCB; CGA 325’615, CGA),進一步發現了固醇糖甙(steryl-glucoside, SG)分子是棉花纖維素合成的必需前驅物(primer),並通過改進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基因表達系統和建立一個特殊酶反應基質在植物體外( in vitro)的試管中合成了限量植物纖維素物質,還初步探明了兩種抑制劑抑制纖維素合成的獨特作用:即CGA主要阻抑纖維素合成酶形成玫瑰狀複合體(rosette),導致非晶體狀態纖維素的大量積累;而DCB則抑制前驅物(SG) 的合成,致使纖維素合成量的直接減少。此外還發現纖維素降解酶(CelA)作用於SG的解離,並使纖維素鏈能夠不斷延長。基於以上研究結果,一個可鑑定植物纖維素生物合成酶和植物細胞壁合成酶超大基因群(大約50基因)功能的實驗系統由此建立起來,從而可深入研究纖維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機理和全部通道(見附圖),並用現代分子遺傳操作技術去改良植物纖維素品質,增加纖維素的數量,調控碳水化合物從纖維素轉化到澱粉或其它聚合體(如半纖維素,脂肪)的效率。相關三篇論文先後發表於《科學》(Science)和美國《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雜誌(5-7),《科學》(Science)雜誌同期發表了專家的評論,稱纖維素生物合成機理的研究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8),國際相關科技網際網路作了相應的新聞報導,多家國際生物技術公司進行了多次電話技術諮詢,所發表三篇論文至今已被國際一流雜誌引用多達150餘次。

研究領域與方向

植物纖維素生物合成,植物細胞壁合成代謝,生物質產量與碳源分配,生物質降解與生物能源轉化,轉基因技術與作物遺傳育種等。此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分子育種途徑,選育抗逆性強、生物產量高和品質優良的高效生物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以及設計優質能源作物生物質乙醇和副產品(飼料、造紙、化工產品)加工工藝與大規模生產工藝流程。

學術論文

1. Peng, L., Kawagoe, Y., Hogan, P., and Delmer, D. (2002). Sitosterol--1,4-glucoside as primer for cellulose synthesis in plants. Science, 295: 147-150. 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2. Arioli, T., Peng, L., Betzner, A. S., Burn, J., Wittke, W., Herth, W., Camilleri, C., Hofte, H., Plazinski, J., Birch, R., Cork, A., Glover, J., Redmond, J., and Williamson, R. E. (1998). Molecular analysis of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Science, 279: 717-720. 發表於美國《科學》 雜誌。

3. Peng, L., Xiang, F., Roberts, E., Kawagoe, Y., Greve, C., Stoller, A., Kreuz, K., and Delmer, D. (2001). The experimental herbicide CGA 325’615 inhibits synthesis of crystalline cellulose and causes accumulation of non-crystalline -1,4-glucan associated with CesA protein. Plant Physiol, 126: 981-992. 發表於美國《植物生理學》雜誌。

4. Peng, L., Hocart, C. H., Redmond, J.W., and Williamson, R. E. (2000). Fractionation of carbohydrates in Arabidopsis seedling cell walls shows that three radial swelling loci are specifically involved in cellulose production. Planta, 211: 406-414. 發表於德國《植物》雜誌。

5. Lane, D., Wiedemeier, A., Peng, L., Hofte, H., Hocart, H., Birch, R., Baskin, T., Arioli, T., Burn, J., Betzner, A., and Williamson R. E. (2001). Temperature-sensitive alleles of rsw2 link the KORRIGAN endo--1,4-glucanase to cellulose synthesis and cytokinesis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 126: 278-288. 發表於美國《植物生理學》雜誌。

6. Lingqiang Wang, Kai Guo, Yu Li, Yuanyuan Tu, Huizhen Hu,Bingrui Wang,Xiaocan Cui and Liangcai Peng. (2010). 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the CESA/CSL superfamily in rice. BMC Plant Biology,10: 282-298.

7. Guosheng Xie, Liangcai Peng . (2011). Genetic engineering of energy crops: a strategy for biofuel produc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53: 143-150.

8. Liangcai Peng, Neal Gutterson. (2011). Energy Crop and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 Production-Meeting Report.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53: 89-92.

第八批長江學者名單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香港愛國實業家李嘉誠先生為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共同籌資設立的專項計畫。該計畫包括實行特聘教授崗位制度和長江學者成就獎兩項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