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鍾建新[1]男,1964年5月出生,1985年本科畢業於湘潭大學物理系,1989年獲湖南大學碩士學位,199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時年28歲。1993至1995年,獲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資助在該中心進行訪問研究,並於1995年獲得法國Cergy-Pontoise大學固體物理專業博士學位。1997至1998年,先後在德國哥廷根流體動力學馬普研究所、哥廷根大學非線性動力學研究所以及開姆尼茨工業大學物理研究所訪問研究。1998至2001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系、田納西大學物理系以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固體物理研究所訪問研究。2001年10月到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計算機科學與數學所從事訪問研究。在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發現沉積原子凝聚熱對表面納米結構的形態演化有重要影響;發現各種不同量子系統的量子擴散波包擴散範圍完全由形狀決定的普適規律;發現了二維準周期體系能級漲落規律及其與隨機矩陣理論和量子混沌理論的聯繫;提出了一種多孔矽分形模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準周期體系量子擴散理論和重正化群電子結構理論;獨立地提出了泛Thue-Morse模型。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三篇發表在Phys.Rev.Lett),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如著名的美國物理協會三月會議作大會邀請報告。現為美國物理協會、材料研究會會員,《JournalofPhysics:CondensedMatter》,《JournalofPhysicsA:MathematicalandGeneral》,《JournalofPhysicsD:AppliedPhysics》,《JournalofMaterialsResearch》,《ChemicalPhysicsLetters》雜誌的審稿人。
科研成果
在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發現了納米材料中應力分布對控制納米材料結構和形態的重要作用;(2)發現沉積原子凝聚熱對表面納米結構的形態演化的重要影響;(3)發現和闡明了複雜量子系統中量子擴散的兩個普適規律;(4)發現了準周期體系能級漲落規律及其與隨機矩陣理論和量子混沌理論的普遍聯繫;(5)提出了一種多孔矽分形模型;(6)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準周期體系量子擴散理論;(7)建立了實用於準周期系統的格林函式重正化群電子結構理論;(8)率先闡明了準周期系統中的電子延展態的機制;(9)獨立地提出了泛Thue-Morse模型。共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Phys.Rev.Lett發表論文三篇),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如著名的美國物理協會三月會議作大會邀請報告。現為美國物理協會、材料研究會會員,是《PhysicalReviewLetters》,《PhysicalReviewB》,《Nanotechnology》,《JournalofPhysics:CondensedMatter》,《JournalofPhysicsA:MathematicalandGeneral》,《JournalofPhysicsD:AppliedPhysics》,《JournalofMaterialsResearch》,《ChemicalPhysicsLetters》等雜誌的審稿人。鍾建新教授的科研工作正向多個方向展開,包括量子薄膜的製備和性能;量子結構的摻雜;複雜量子現象和量子動力學;複合納米材料的生長和性質;生物分子中的電子傳輸;基因網路的結構、功能和動力學。他的研究對深化凝聚態物質結構和性質的認識,對量子系統和生物系統的複雜動力學行為的理解,以及對量子器件的設計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鍾教授著述豐富,共發表學術論文7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NanoLetters上發表論文1篇,在PhysicalReviewLetters發表論文3篇。多次在重大國際會議上做邀請報告,其中包括美國物理協會三月年會邀請報告,國際複合材料和納米工程大會邀請報告,美國納米技術大會重點報告。研究論文被SCI引用300餘次,並被多篇論文重點引用。由於成果卓著,鍾建新教授多次獲得國家,教育部和湖南省的教學科研成果獎勵,包括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國家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5年),湖南省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年),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5年),教育部全國優秀青年教師研究獎勵基金(1996年),湖南省首屆十大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1996年),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1999年),湖南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9年),教育部科學進步獎三等獎(1992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第三世界國家優秀工程師博士學位獎學金(1993年-1995年)。
第八批長江學者名單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香港愛國實業家李嘉誠先生為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共同籌資設立的專項計畫。該計畫包括實行特聘教授崗位制度和長江學者成就獎兩項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