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珍

彭家珍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青年時期即受文天祥、黃宗羲等人的思想影響,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觀念。1906年畢業於四川武備學堂,後赴日本考察學習軍事,在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接受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民主革命。1911年赴北京,任京津同盟會暗殺機關部部長。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滿清政府以愛新覺羅·良弼為首的滿清皇室貴胄不甘心失敗,組織宗社黨,負隅頑抗,誓與人民為敵,並揚言“要重整兵馬和南方革命黨決一死戰”。彭家珍見良弼如此倒行逆施,義憤填膺,怒不可遏。為了掃除革命阻礙,彭家珍決定行“五步流血”之舉,捨身前往暗殺良弼。行刺之前,彭家珍寫下絕命書:“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這是彭家珍留下的生命絕唱。1912年1月26日深夜,彭家珍暗藏炸彈,在北京西四北紅羅廠良弼府門前,將良弼炸死。爆炸中,彭家珍不幸被一塊彈片飛傷後腦,壯烈犧牲。 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在暗殺行動十多天后,滿清政府被迫下詔宣布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終結。孫中山大總統稱讚彭家珍:“誅除大憝以收統一速效之功”,並為彭家珍題詞“我老彭收功彈丸”,追贈彭家珍為陸軍大將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簽發給彭家珍家屬《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表彰彭家珍“豐功偉績,永垂不朽”。

基本信息

少年聰穎,立志反清

彭家珍 彭家珍

彭家珍,四川金堂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於1888年4月9日。父親彭復恆,名仕勛,是清末秀才,以塾師為業,醉心於維新,思想激進,主張實業救國。彭家珍自幼稟賦聰明,受家庭影響,四歲就能背誦《孝經》《正氣歌》,八歲已熟讀《四書》《五經》,同時也接觸西方近代科學。由於彭家珍的父親與宋育仁、吳之英、廖平等維新派人物相交甚好,1902年彭復恆被推薦到成都尊經書院任教,十四歲的彭家珍隨父親到省城讀書,視野日益擴大,深刻感受到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割地賠款,神州陸沉,人民水深火熱。最後彭家珍對維新派的改良道路也漸漸產生懷疑,思想日趨激進。這一年彭家珍的父親看上了一位年輕的女子,娶之為妾,遭到彭家珍堅決反對。從此後父子思想不一,父親停止於維新,而彭家珍卻步步走向革命。

二十世紀初,清朝民貧國弱,飽受列強的欺凌,因而在進步的知識分子中逐漸興起了愛國民主主義思想,他們希望通過發展軍事力量,使中國逐漸強盛,擺脫列強的控制而獨立。彭家珍受此影響,也主張“非武力不足以救亡”。

1903年風雨飄搖中的滿清政府為了培養軍事人才,開始進行軍事改革。成都也建立了四川武備學堂,對外廣招學生。這所按照西方軍事教育體制進行教學的新式學校,除了教授軍事知識外,還開設了天文、數學、物理、地理等課程。一些思想進步的教員也傳播革命民主主義、民族主義的思想,使得學生之中具有新思想的愛國青年對滿清政府的暴政和黑暗更為不滿,他們相互間傳播革命書籍,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等書籍都成為他們如饑似渴的閱讀物。這一年,十五歲的彭家珍考入四川武備學堂,有了用軍事振興國家民族的理想。口試在樓上舉行,考官問考生樓梯有多少級,只有彭家珍回答無誤,讓在場的考官無不刮目相看。在四川武備學堂學習期間,彭家珍除精研智育、體育外,尤以德育力行,閱讀了大量的革命著作,開始思考國家前途,嚮往加入革命組織,參加革命活動。

投身革命,不畏險阻

彭家珍雕像 彭家珍雕像

1906年彭家珍以優等成績畢業,隨後由四川總督錫良選派赴日本考察軍事,並領受為新軍訂購軍火的任務 。其時日本東京已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1905年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在革命的門檻外彷徨、苦悶了數年的彭家珍十分興奮,熱血奔涌,於是主動與革命黨人接觸,並拜見了十分景仰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秘密加入中國同盟會。彭家珍接受了孫中山先生布置的攜帶一批革命書刊返川秘密從事反清活動的任務,從此踏上了為振興中華、拯救國民於水火的革命征途。

彭家珍回到四川後,被分配在高等軍事研究所。1907年彭家珍加入新軍,任排長,駐成都鳳凰山。彭家珍在軍隊中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當時四川中國同盟會一些骨幹成員匯集成都策劃武裝起義,因事機不密,革命黨人遭到清吏全城搜捕。滿清四川總督趙爾豐先調新軍入城警衛,閉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彭家珍幸未暴露身份,奉調隨軍入城,得知趙爾豐的部署後,及時報信通知革命黨人轉移,使參與起義的一百多名中國同盟會會員大多幸免於難,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事後,彭家珍遭到上級懷疑,被免去職務。是年6月,彭家珍離開成都前往昆明,初任陸軍第十九鎮隨營學堂管帶兼教練官,不久升為提調。半年後,隨營學堂撤銷。1910年5月前往瀋陽,7月出任學兵營左隊隊官兼教練,彭家珍趁挑選學兵之機,發展該隊隊員加入中國同盟會,秘密從事革命活動。彭家珍所聯繫和指揮的人,在武昌起義以後成為東北起義的骨幹力量。

彭家珍在秘密從事革命活動中,善於隱蔽自己,與學兵營管帶崇恭相處“甚善”。上司認為彭家珍“可靠”,在滿清政府陸軍部考績中,彭家珍被列為一等第一名,授予相當四品的正軍校銜。憑此,彭家珍通過關係,在1911年夏季任天津兵站副站長,代理標統之職。同時,彭家珍還親自從上海運送炸手槍、炸彈等軍火到天津,暗中策劃暗殺滿清高官的行動。11月滿清政府從歐洲購置了五千支步槍,五百萬發子彈,通過西北利亞鐵路轉京奉線,再運武漢以鎮壓革命軍。彭家珍負責押運,暗中授意革命黨人商震等聯絡二十鎮統制張紹曾,當軍火列車通過灤州時截留全部軍火,使滿清政府及前線統帥袁世凱極為震驚。彭家珍從天津兵站搞出軍八百包,軍馬九十多匹,銀元一萬多元,提供給革命黨人做發動武裝起義之用。由於彭家珍挪出了兵站大量款項物資,被滿清政府下令通緝。彭家珍從此轉入地下活動,機智的奔走於京、津、灤、奉、滬、寧之間,在上海擔任中國同盟會支部軍事部副部長,並被選為蜀軍北伐副總司令。1911年12月彭家珍返回北京,擔任京津同盟會暗殺機關部部長。

謀劃暗殺,誅鋤魁首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滿清皇室貴胄卻不甘心失敗,1912年1月12日滿清貴族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人召開秘密會議,商討鎮壓革命。1月19日即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布宣言,被稱為宗社黨。宗社黨成員胸前刺有二龍圖案,滿文姓名為標誌,在京、津等地積極活動,想奪回袁世凱的內閣總理職權,以毓朗、載澤出面組閣,鐵良出任清軍總司令,然後與南方革命軍決一死戰。並強烈要求隆裕太后堅持君主政權。

愛新覺羅·良弼是宗社黨的首領,而袁世凱卻握北洋重兵窺視觀望,欲乘機篡奪革命政權,故而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彭家珍分析形勢之後,認為北方革命之所以不能快速發展,主要是敵人軍事力量強大,擒賊先擒王,只有誅鋤首惡以殺其勢,先誅殺阻礙革命的死敵才行。彭家珍領導的京津同盟會暗殺機關部當即作出先暗殺滿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宗社黨首領良弼、宗社黨骨幹載澤三人的行刺計畫,並迅速與上海革命機關取得聯繫,將暗殺所需的各種武器先後從上海秘密運至北京。彭家珍和暗殺部的同志每天到京西門頭溝、十三陵等處荒山進行演習,隨即具體布置暗殺計畫。

1912年1月15日,暗殺團探知袁世凱上下朝的準確時間後,決定在北京東華門丁字街一帶埋伏,對袁世凱進行炸彈襲擊,並連夜制定了暗殺計畫,由暗殺團成員張先培、楊禹昌、黃芝萌直接實施暗殺。一切準備就緒,1月16日清晨,張先培身懷炸彈,昂首對其他成員相約:“如能倖免,我當再乾,同仁有倖免者,亦如是,死而後已。”隨即前往埋伏。當天上午11時許,袁世凱從清宮退朝出來,先有護車十輛,內坐各部官員侍從。沿街戒備森嚴,兩邊護衛軍弁,刺刀出鞘,銅號聲聲,氣勢肅煞。當時,袁世凱所乘的是一輛金漆朱輪馬車,前後兩旁簇擁一批扈從護衛,正當經過丁字街三義茶樓門口時,突然從茶樓上飛出一顆炸彈,轟隆一聲,硝煙騰起,馬車在慌亂中疾馳而過,剛到天順茶樓門前,又有一顆炸彈橫飛出來,正好落在車棚頂上,隨即滾了下來,轟然爆炸。袁世凱雖然僥倖得免,卻也嚇得魂飛魄散,驚叫駕車者急速揚鞭策馬,在煙霧瀰漫中狼狽逃去。而跟隨在馬車兩旁的衛隊營管帶袁金標和衛兵數人當場斃命,領先開道的侍衛杜保亦重傷而死。事發時,袁世凱隨行衛隊立即圍擊,大批軍警亦聞訊趕到,包圍現場,搜捕刺客,張先培、黃芝萌、楊禹昌不幸被捕犧牲。袁世凱唯恐再遭暗殺,從此閉門不出,警衛森嚴,不便再刺。暗殺團首戰失利,彭家珍總結經驗,認為在街頭狙擊的辦法並不合適,那樣投擲炸彈準確性差,且敵人容易逃脫和反擊。因此,最好採取堵上門暗殺或直接將敵人暗殺在室內的辦法。

白虹貫日,易水風寒

自宗社黨成立後,宗社黨首領愛新覺羅·良弼堅決反對清帝退位,揚言“要重整兵馬和南方革命黨決一死戰”,良弼還建議以趙爾巽代替袁世凱出任內閣,以鐵良為大將軍,以慶親王、肅親王協助籌集監督糧餉,而良弼則總攬滿漢文武內外之全權。在良弼的鼓動下,宗社黨在滿清政府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一時間隆裕太后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們垂死掙扎、要與革命党進行最後的決戰。良弼的所作所為,已經被革命黨人視為共和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彭家珍見良弼如倒行逆施,義憤填膺,怒不可遏。為了掃除革命阻礙,彭家珍自告奮勇,決心捨身前往暗殺良弼。對於暗殺良弼的行動,彭家珍是抱定必死之心的,作為京津同盟會暗殺機關部部長,彭家珍早已將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彭家珍的暗殺計畫非常周密。一天,彭家珍到西河沿金台旅館去辦事,一進入客廳,就發現桌子上放有一張名片,有“奉天講武堂監督崇恭”字樣,彭家珍心中一動,便將這張名片揣入口袋。又裝著拜會崇恭的樣子去找茶坊打聽“崇恭大人在嗎”?茶坊見彭家珍儀表堂堂,十分恭敬地說:“已經來此住了好幾天,已去保定公幹,過兩天就回來。”彭家珍點點頭,匆匆離開。對於崇恭,彭家珍是熟悉的,在擔任奉天講武堂教練時,崇恭就為監督。彭家珍知道崇恭和良弼關係不錯,這正是一個接近良弼的絕好機會。如同一道光,點燃了彭家珍心中的全盤暗殺計畫。彭家珍遍訪良弼住宅位置,終於弄清了具體住址。在行刺之前,彭家珍與女革命黨人鄭毓秀進行晤談,鄭毓秀的姐姐與彭家珍正在熱戀之中,生離死別,彭家珍的女友當場哭的昏厥過去。鄭毓秀也淚如雨下,欲語無聲。但彭家珍卻視死如歸,大有“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英雄氣概!

毫無疑問,古代的俠士精神一直咆哮在彭家珍的血脈里。在彭家珍寫下的《彭家珍遺同志趙鐵橋黃以鏞書》中,就充分展示了他的壯懷激烈:

鐵橋、斗寅兄珍重:“談心把臂,幾歷星霜,膠漆情投,鮑叔知我,生離猶悲,寧論死別。去矣去矣,來日大難,兩兄努力,弟其長此終古也!夫虎穴探子,龍頷求珠,命等鴻毛,身游羿彀。設不幸而荊卿劍擊廷柱,子房錐中副車,則伍孚刎頸,景清剝膚,宰割凌遲之慘所不免矣。即或鯨鯢翦戳,蛇豕就誅,衛士必將攫入,重門豈能飛渡?聶政抉眼,錫麟煎心,呼吸危亡,禍至無日。況炸丸猛烈,玉石俱焚,殺我殺人,同歸死路。綜此三端,弟寧有生還望乎?嗚呼!已矣!易水風寒,二兄不必為白衣冠之送矣!山河破碎,大陸將沉,祖逖聞雞,劉錕擊楫,樓船風利,正當努力中原。寄來像片二,異日神州光復,釐整天衢,二兄觸目興懷,當思我輩痛飲黃龍,亦猶有同心合志之故人含笑於九京乎”!

1912年1月25日行刺前一天,彭家珍又寫下《絕命書》:

諸同志兄弟姊妹鑒:“自入中國同盟會以來,不敢不稍盡責任,惜才力薄弱,未見大效,抱愧奚如,前在東三省,即欲盡個人主義去趙爾巽,然不過對四川一省起見,義稍狹隘,竟未實行,此次各省起義,北方尚未回響, 實滿奴漢奸勢力之下不易著手之故,欲去之久矣, 適諸兄弟姊妹正在經營一切,不忍即棄,然奔走北方,迄今兩月,大局尚不能定,不佞才薄,願為其易,決計仍行個人主義。初本欲炸資政院各王公,為一網打盡之計。方覓得入場券,而該院適散會,因是不果。袁世凱被炸,同時有主張共和之耗,惟以親貴反對最力,而其中之重要人物,有軍事智識且極陰狠者為良弼。此人不除,共和必難成立,則此後生民塗炭,尚何堪構想乎?嗚呼!吾黨抱拯救同胞之心腸,計自川鄂起義以來,同胞死者何可勝數。因一二人之執拗,又復興戰,兵連禍結,何時可已?除良弼之心已決,計畫已備,只待事機發動。嗚呼!或者與諸兄弟姊妹從此永別矣。諸君,諸君,勿悲!勿悲!二十年後又當成一健兒也。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去矣!前途艱難,望諸兄弟姊妹和衷共濟,努力為之,期達目的而後已。幸勿各起意見,致礙一切。吾人作事,不求有功,只求無過,若諸君欲從獲過一方面著手, 則非所願見也。前與諸君商議,不免有過激之談,望諒之!此皮包內余龍洋二百元,賬簿一冊,乞交某君為荷。臨書倉卒,不盡,即叩勞安”!弟彭家珍頓首,初辰刻

彭家珍的這兩封遺書,字字血淚,瀰漫著高立於天地之間的凜冽正氣。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以敢死之氣,徵求革命之初志,這才是真正的俠之大者!

彭家珍遺像 彭家珍遺像

實施暗殺之際,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彭家珍身上帶有兩枚炸彈,穿好從永增軍裝局取回的軍官制服,自稱是清軍標統,到前門附近的金台旅館定下了房間。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先到前門軍咨府,這是滿清貴胄們聚會的地方,但未見到良弼。又在晚間驅車直奔北京西四北紅羅廠良弼的官邸,遞上崇恭的名片,恰巧良弼赴攝政王府密議鎮壓革命之事而未歸。府上僕人將彭家珍引到客廳等候,然而直至深夜未見良弼歸來,彭家珍決定出去尋找良弼。當彭家珍剛剛走出良弼府邸大門,恰逢良弼乘轎而歸。當良弼剛從轎子裡邁下一隻腳,就看見一個身穿清軍官服的英武青年迎上前來,遞上一張名片卻不說話,而是擋在轎前,阻住去路。良弼並不認識眼前這個目光炯炯的年輕人,心知有異,急令抬轎進府,但一切為時已晚!彭家珍迅速從懷裡取出一枚炸彈,向地面狠狠砸去,巨響震耳,良弼應聲倒地,左腿當即被炸斷,血流如注,兩天后搶救無效斃命。良弼臨死前哀嘆:“炸我者,真大英雄也,朝廷不識我,惟此人識我,真吾知己也。我死,大清亦隨之亡也”。而不幸的是,爆炸中,一塊彈片也擊中彭家珍的後腦,彭家珍當場壯烈犧牲。後來,人們從彭家珍的遺體上發現,他犧牲時左手還放在另一個外衣口袋裡,緊握著另一枚用白綢手巾包裹的炸彈。可見,其決心之堅,心思之細。彭家珍實現了自己的誓言,明知必死而勇往直前,以一己之力刺元兇首惡於宅門,挽共和於危難,加速南北統一,為無數黎民擋下了行將燃燒的戰火,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什麼是英雄?這就是英雄!是當之無愧的俠之大者!

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在暗殺行動十多天后,滿清政府被迫下詔宣布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終結。“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彭家珍烈士應該死而無憾了。

孫中山參加彭家珍、張先培、楊禹昌、黃芝萌四烈士遷葬儀式 孫中山參加彭家珍、張先培、楊禹昌、黃芝萌四烈士遷葬儀式

暗殺政治首腦人物歷來是政治鬥爭的常用手段,在當時的特殊情勢下,中國同盟會的這一非常暗殺勛跡,確實使局面頓然改觀,迫使歷史拐彎。也是促進革命、締造民國之一大功,不亞於一次重大戰役的勝利。孫中山大總統高度評價彭家珍:“誅除大憝以收統一速效之功”,並為彭家珍題詞“我老彭收功彈丸”,追贈彭家珍為陸軍大將軍。孫中山大總統還親自參加彭家珍追悼儀式並批准為其修建專祠。蔣介石為彭家珍題詞“英姿颯爽”。孔祥熙題詞“萬古長青” 。李宗仁題詞“浩然正氣”。馮玉祥題詞“民族英雄”。美國史學大師魏斐德在《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一書中認為,關於革命志士行刺的概念既來自於國際革命新世界,也是對古代富於忠義和自我犧牲精神,並發誓為其主人報仇雪恨的遊俠傳統的沿襲。從1907年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到1911年溫生才暗殺孚琦和李沛基暗殺鳳山,再到1912年1月彭家珍暗殺良弼,儘管每一事件的起因有所不同,但這些暗殺行動或多或少都繼承了上述兩個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在1953年簽發給彭家珍家屬《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表彰彭家珍“豐功偉績,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