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 大月氏抗擊 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 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 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恐怕是 漢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概述

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雕塑
漢武帝即位之初,從匈奴降人口中得知,過去匈奴破月氏,由是以月氏王 頭顱溺器,月氏人深恨匈奴,武帝遂懸賞徵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可聯合月氏夾擊匈奴。當時有漢中人張騫應募。他偕胡人堂邑父及隨從一百餘人從 隴西出發。張騫出隴西後,經匈奴界,即被扣押了十餘年,在匈奴娶妻生子。後乘匈奴遷徙之機,得逃亡西行,至 大宛,經康居,抵月氏。時月氏受匈奴壓迫,已西遷定居 媯水(今 阿姆河)北岸,又統領大夏,無意向匈奴復仇。張騫在月氏居留年余,不得要領,只得東還。歸時他不敢再走原路,改從南道,傍金山而行,又為匈奴所俘,次年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與堂邑父等逃走,終於在元朔三年(前125年)返至長安,隨從生還的僅十餘人。由於所經均漢人未到之地,史稱“張騫鑿空”。張騫回國後向武帝稟告西域情形及在大夏見到 邛杖蜀布,據云從身毒(即 印度)販運而至,這就引起武帝經略西域和打通西南夷的意圖。武帝授張騫太中大夫。後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接受張騫關於厚結烏孫、“斷匈奴右臂”的建議,拜騫為 中郎將,再度出使 西域。此次他率領副使及隨從三百餘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以萬計,來到 烏孫。烏孫王態度冷淡,談判遲遲無效。談判期間,他又令副使前往附近之 大宛康居、月氏、 大夏安息等國交涉。這些 國家分別派遣使者與烏孫 使者隨張騫來漢答聘。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一行返至長安,武帝授張騫 大行之職。

歷史背景

“西域”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崑崙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西域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圍。西漢初年,有“三十六國”:南緣有樓蘭(鄯善,在羅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闐(今和田)、莎車等,習稱“南道諸國”;北緣有姑師(後分前、後車師,在今吐魯蕃)、尉犁、焉耆、龜茲(今庫車)、溫宿、姑墨(今阿克蘇)、疏勒(今喀什)等,習稱“北道諸國”。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後蒲額和東 西且彌等。它們面積不大,多數是沙漠綠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一般兩三萬人,最大的龜茲是八萬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除生產穀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產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飼草苜蓿。畜牧業有驢、馬、駱駝。此外,還有玉石、銅、鐵等礦產,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銅鐵鑄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國,雖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國國王以下設有官職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軍隊。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貴族勢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國設有幢仆都尉,向各國徵收繁重的賦稅,“賦稅諸國,取畜給焉”,對這些小國進行奴役和剝削。

當時,正在伊犁河流域遊牧的大月氏,是一個著名的“行國”,40萬人口。他們曾居住在敦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一再打敗後,剛遷到這裡不久。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

漢朝日趨強盛後,計畫積極地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係,又考慮西行的必經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於是公開徵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事件過程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幹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徵。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 長安。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 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 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 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繫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

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 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 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 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作用

張騫的兩次出使,雖然都未達到結盟的目的,但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建立了漢王朝與西域各國廣泛的經濟文化的聯繫,發展了中西交通,獲得了西域和中亞的社會、經濟、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也對漢武帝開發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一歷史事件,史稱“張騫鑿空”。雖然絲綢之路在漢代以前已有數百千年的發展歷史,但張騫作為一個偉大的先行者,在開拓絲綢之路發展中西交流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烏孫王以良馬千匹為 聘禮向漢求和親,武帝把江都 公主細君嫁給烏孫王。細君死後,漢又以楚王戊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解憂的侍者馮鐐深知詩文事理,做為公主使者常持漢節行賞賜於諸國,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稱為馮夫人。由於她的活動,鞏固和發展了漢同烏孫的關係。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分裂,日逐王先賢撣率人降漢,匈奴對西域的控制瓦解。漢宣帝任命衛司馬 鄭吉為西域都護,駐守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這是漢朝在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設定行政機構的開端。

匈奴奴隸主對西域各族人民的剝削、壓迫是極其殘酷的。西漢的封建制度,較之匈奴的奴隸制度要先進得多。因此,新疆境內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擺脫匈奴貴族的壓迫,接受西漢的統治。西漢政府在那裡設定常駐的官員,派去土卒屯田,並設校尉統領,保護屯田,使漢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繫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由於我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 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 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相關人物

張騫通西域 張騫塑像
張騫(?~前114)中國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 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 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 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導,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漢武帝(前156~前87)中國西漢皇帝。 劉徹。漢景帝子,初封膠東王,後立為太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武帝承文景之治而即位,為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行了多方面的活動。元朔二年(前127),武帝下推恩令。隨後,又制訂 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嚴懲仕於諸侯王的犯罪官吏,嚴禁朝臣外附諸侯王,限制諸侯王結黨營私。諸侯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藉口列侯所獻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奪爵106人。諸侯王、列侯的勢力日益衰落。為了加強皇權,武帝於北軍置八校尉,又設期門、羽林軍。他在裁抑丞相職權的同時,提拔許多賢良文學或上書言事的士人,讓他們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又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國劃分為13州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按 六條問事,考察吏治。此外,還任用一批酷吏,打擊各地的不法豪強,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征和二年(前91) 巫蠱事件引起戾 太子的武裝叛亂,與政府軍在長安城內混戰多日,死者數萬人。次年,遠征匈奴的軍隊又幾乎全軍覆沒。這一系列打擊,使年老的武帝深悔自己過去勞民傷財。當桑弘羊建議募民屯田輪台時,他下詔拒絕,表示不再擾勞天下。後元二年(前87)武帝病死。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 政治家,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中國開始以一個高度文明和富強的 國家聞名於世。

相關影視

名稱:

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劇照
《張騫通西域》
類型: 紀錄 / 人文歷史 / 人文地理
集數: 共 4 集
影片長度: ~ 30 分鐘/集
字幕: DVD內嵌中文,無外掛字幕
講解: 國語
目錄:第一集 民族之魂,第二集 華 夏之情,第三集 絲路之緣,第四集 時代之光
電影概述:“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交流與開放,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探索與發現”2100年前,他的天涯孤旅一路西行,探索未知世界的記載,比探險家哥倫布的大航海早了1600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而他,開闢了一條不朽的絲綢之路,讓中國充滿自信地走向世界,從而讓世界發現了一個精彩中國。 司馬遷評價他——“鑿空西域”,他被譽為 “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他畢生的堅韌探索,不僅促進了各個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個民族看世界的大視野。他就是張騫。漢博望侯,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