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張瀾[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張瀾[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瀾(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男,字表方,漢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縣蓮池鄉人),清末秀才 ,是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國家德高望重的領導人之一,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張瀾的一生與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緊密相聯。 1941年張瀾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1941年10月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後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著有《說仁說義》、《四勉一戒》和《墨子貴義》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求學任教

張瀾 張瀾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4月2日,張瀾生於四川省南充市中和鄉(今四川省西充縣蓮池鄉)。其父張文倬是秀才,在鄉村任塾師,張瀾從小隨父讀書。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全家遷往西充縣岷山鄉(今西充縣永清鄉)召善溝。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中秀才,不久補廩生。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入四川尊經書院深造。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被選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科學習。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因倡言慈禧太后應歸政於光緒帝被清廷駐日公使押送回國,任四川順慶府(南充)官立中學堂正教習 。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赴成都擔任四川省遊學預備學堂學監 。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返回南充,任順慶府中學堂監督,並先後創立初、高等國小和南充端明女塾。

1909年(清宣統元年)起,參加立憲派,任四川咨議局議員 。

1910年(清宣統二年),應四川遊學預備學堂聘,任學堂修身教習兼齋務長,是年冬返回南充。

領導保路

1911年(清宣統三年),任川漢鐵路股東會副會長,發起組織四川保路同志會,領導四川人民開展保路運動。反對清政府賣國,促進了全川人民大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獲孫中山讚揚。

1911年(清宣統三年)12月10日,四川都督尹昌衡聘請張瀾任軍政府參贊,輔助政務。

參與倒袁

張瀾 張瀾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任四川軍政府川北宣慰使。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4月,張瀾當選為中華民國國會眾議員,結識了蔡鍔。

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張瀾因袁世凱解散國會離京返回南充,與地方人士創辦南充縣立中學、南充實業學校和南充果山蠶桑社,為家鄉培養人才。

1915年(中華民國四年),袁世凱稱帝,蔡鍔在雲南起義,率軍北上,張瀾聯絡川軍師長鐘體道立既回響,在南充宣布獨立,全川繼起聲援,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

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8月14日,北京政府任命張瀾為嘉陵道道尹,主持川北庶政。

1917年(中華民國六年),升任四川省省長,時間雖短,建樹殊多。

1918年(中華民國七年),在北京設立“四川省省長行署”。

開設新學

張瀾早年留學日本,日本的維新富強與教育事業的發達,對他啟示頗大。

張瀾 張瀾

回國後,積極獻身於教育事業。他在創辦南充中學時期,倡導學用結合,除普通中學外,增設農、工、醫及師範等職業班,附設農場、工廠、醫院供學生實習。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他在北京以四川省長名義與當時北洋政府交通部商洽,將川漢鐵路股款利息撥出,救濟就學於京、津等地生活困難的川籍學生,並以部分利息捐助他的好友吳玉章等組織的華法教育會作為基金,資助留法勤工儉學的川籍學生,其中一些人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成員。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回四川辦中等教育,並創辦《民治日報》 。8月22日,張瀾母親在南充逝世。張瀾在《晨報》上發表《哀啟》。12月30日,北京政府免去張瀾省長職。

1922年(中華民國十一年),張瀾復任南充縣立中學校長,提倡學與用結合,將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地方自治三者結合為一體,成為四川全省開辦職業中學之發端。

1925年(中華民國十四年),他任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校長時,採取蔡元培在北大實行的兼容並蓄方針,堅持用人唯才,提倡思想學術自由。他不顧校內外頑固守舊派反對,允許校內三派(共產主義者的社會科學研究社、三民主義者的健行社和國家主義者的惕社)同時存在,自由爭鳴。學校辦有《科學思想》刊物,邀請進步人士撰稿,宣揚科學與民主。在他的開放政策下,社會科學研究社在校內擴大了影響,一時成為西南一帶傳播革命種子的重要園地。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後,發起組織四川鄉村建設期成會,推行鄉建運動。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為抗議國民黨壓制思想和學術研究自由,辭職回南充,繼續從事中國小教育。

創立民盟

張瀾 張瀾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受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的邀請,出任四川安撫委員會委員長。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張瀾受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頻繁參加抗日民主運動。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1月,與黃炎培、章伯鈞等在重慶參與發起民主憲政運動和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其宗旨是促進團結,共同抗日,實施憲政。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3月,參加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旋被推選為民盟中央主席 。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9月,發表《中國需要真正民主政治》,揭露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實質,闡明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張,為反對國民黨法西斯統治,拒絕出席國民參政會 。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繼續擔任主席。他領導民盟始終支持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2月,致函國共兩黨,對團結、民主、軍事、國家建設諸問題,提出民盟的意見,籲請國共雙方於1946年元旦下令停戰 。

獻身民主

張瀾 張瀾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月,代表民盟參加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 。11月,領導民盟總部發表聲明,拒絕參加國民黨召開其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 。隨後民盟被國民黨政府宣布為“非法團體”。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1月,張瀾等被迫發表《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解散公告》。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初,沈鈞儒等在香港決定恢復總部,同共產黨合作,實行新的政治路線。張瀾不僅在政治上予以支持,還在經濟上給予資助。

1949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春,國民黨當局將他軟禁在上海虹橋療養院。上海解放前夕,經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營救方得脫險。

參政議政

張瀾練字 張瀾練字

1949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6月,張瀾等由上海到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籌備工作。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9年10月5日,出席中蘇友好協會總會成立大會。張瀾被選為副主席。10月9日出席中共人民政治協商第一屆第一次會議,當選為政協常務委員。

1949年12月27日,在民盟一屆五中全會繼續當選為主席。

1952年10月1日,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周年,發表《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團結國際友人》一文。

1953年1月13日,出席中央人民政府第20次會議,被推舉為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54年9月,我國公布了建國以後第一部憲法。張瀾發表《為制定我國第一個人民憲法而努力》的文章,文中提到“這個憲法草案,一方面是記錄我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勝利成果的豐碑,另一方面又是在我國建設繁榮幸福的新社會的藍圖……今後,中國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而奮鬥。”

1954年9月1日,由四川省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4年9月15日,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式,張瀾當選主席團成員、主席團常務主席。 9月27日,當選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1954年12月21日至25日,第二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張瀾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5年1月27日,因病入北京醫院。1月31日發表《任何威脅不能絲毫動搖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決心》。

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主要成就

民主革命

張瀾 張瀾

張瀾的一生是追求民族獨立的一生。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在抗戰時期,他積極 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為自己民族的解放奔走呼號。特別是在皖南事變爆發後,當他認識到國民黨蔣介石剷除異己的做法是民族國家的大不幸,會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帶來很大的不利的影響時,他認為應該形成一個中間派的集團,來協調國共之間的衝突,力促國共兩黨團結抗戰。於是他積極奔走,在1941年3月19日,參與組建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並被推舉為第一屆民盟中央主席,在他的領導下,民盟不斷的發展壯大,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張瀾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張瀾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實現人民民主上。為了實現人民民主,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他積極參與國共談判,多方協商,促成國共和平協定——《雙十協定》的簽訂,之後又參與到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中去,雖然政協會議因為國民黨的破壞沒有開成,但是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後當發現國民黨蔣介石的“真內戰,假和平”的面目後,不顧自身安危,帶領民主同盟對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堅決的抵制。後來他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促成了新政協的召開,真正實現了人民民主。

教育事業

張瀾不僅是中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傑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積極投身教育事業,創辦國小、中學和女校,他辦的新式學校.對當時四川教育的革新起了先鋒作用,吸引了大量進步青年前往就學;政治方面,他領導民盟始終堅持和平、民主、統一的主張。抗戰勝利後,回響中共團結

張瀾[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張瀾[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統一、和平建國的主張,堅定地與共產黨保持一致,反對內戰。他的學生遍及四川乃至全國。1942年張瀾70壽辰,黃炎培等好友及門生都來為張瀾祝壽。

他先後創辦南充中學,出任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成都大學校長,不僅辦學成就卓著,而且形成了重要的教育思想。簡要概括而言,張瀾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以下主要內容:

第一、主張“思想學術自由”。1925年,他出任成都大學校長,不顧守舊派的反對,在實踐中大力倡行“思想學術自由”的教育理念。1929年,他著文指出,“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和文化事業的人”,“千萬應該發表精神獨 立的宣言,以實現學生的求學自由,研究自由、言論、出版自由,而完成教育精神的民主化”。這些言論對其教育自由思想和基本內容作了明確的概括。

張瀾[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張瀾[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第二,主張教育平等。張瀾在其論著中,對西方傳入的教育制度造成的教育不平等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下,由公款興辦的學校儘管表面上入學沒有等級限制,但由於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實際使學校變成了富人的學校,窮家子弟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因此,他主張“應該提出平民教育的口號來反對資本的貴族教育”。並指出,在當時,全世界只有蘇聯實現了地道的平民教育。張瀾先生的這一思想體現了他對人民大眾平等享受教育權利的深切關懷和對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十分嚮往之情。

第三,發揚優良傳統精神,塑造合乎時代要求的新人格。張瀾曾寫成《四勉一戒》一篇短文,言其從《論語》《孟子》中取其精華,作成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張瀾律己教人首重人格塑造,而塑造人格須從中國文化傳統中吸取營養。但他不主張照搬古訓,而要與時俱進,按時代的要求,批判繼承,從傳統文化中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精華,以為教人律己之資。

張瀾一生主要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就其留存下來的對教育思想的闡釋來看,其教育思想涉及教育制度和辦學問題、育人問題等最為根本方面的內容。在這些基本方面,他都提出了關乎教育發展要害的見解與觀點。這些觀點在今天仍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資源。

人物軼事

張瀾家的菜園子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想做官的張瀾被選為共和國副主席。當時來自解放區的一些同志看錶老戴瓜皮帽,穿長衫,一副遺老的樣子,表示反對。結果朱德公開講話:“講到革命,諸位沒有一個有他早的。”從辛亥革命,到反袁世凱,再到冒著殺頭的危險組織民盟,拒絕參加偽國大,徹底地孤立了國民黨、蔣介石,“大家啞口無言”。

周總理特意撥了一筆服裝費,希望張瀾能一身簇新地出現在天安門城樓。張瀾婉言謝絕說:“國家的錢,即人民的錢,我怎么可以用來做了長袍穿在自己身上?”他自己出錢,趕製了一件布長衫。這就是《開國大典》那幅油畫上看到的張瀾的形象。

當時國家給張瀾分配了一套規格很高的大四合院,可是他拒絕了,只住在一所很小的房子裡。他的小腳夫人劉慧征親自勞作,還種了一些家常蔬菜。張瀾晚年時作《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這是其一生的立德準則。

家庭成員

張瀾家庭 張瀾家庭

妻子:楊氏、劉慧征。

兒子:張喬嗇、張崿、張曉岩、張侖。

女兒:張茂延、張繼延、張淑延、張惠延。

孫女:張梅穎(張喬嗇之女)。

人物評價

表老啊,你的人好、德好,你是與日俱進啊。 (毛澤東評價 )

張瀾先生有兩條很值得佩服的:第一條,他有很高尚的精神,這就是他的頑強的民主精神、民主思想;第二條,他有一個很優良的氣質,就是他有強烈的正義感。……我覺得他身上的這兩條,這兩大優點,對許多人,對我自己,印象是很深的,勉勵是很大的。 (1980年民盟中央舉行迎春茶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講話中評價張瀾)

張瀾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我國德高望重的領導人之一,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光榮,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光榮。 (丁關根評價 )

張瀾始終保持著無私的品質。這種寶貴品質,他自己叫做“無欲”。用毛澤東的話,就是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言行一致,生活艱苦樸素、生平極為注意自我修養,是一位熱誠的民主主義者、愛國主義者。 (《人民日報》1982年4月1日發表題目為《與日俱進 奮鬥不息——紀念張瀾同志一百一十周年誕辰》文中評價)

“嘉陵江上一巨人,才高八鬥氣縱橫”,“海內盟員皆後輩,蜀中學子半門生”。 (張瀾的學生、曾經長期擔任重慶市委書記和四川省政協主席的任白戈在紀念張瀾誕辰110周年的詩中寫道)

後世紀念

紀念活動

1990年10月,在張瀾先生的家鄉———四川省南充市舉行了“張瀾生平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1992年3月底,民盟中央召開的“紀念張瀾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當天晚上,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報導了座談會的實況。

1992年4月,再次在南充市召開了“張瀾生平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2012年3月30日,民盟中央紀念張瀾先生誕辰14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蔣樹聲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梅穎出席座談會。

紀念館

張瀾紀念館舊居正大門 張瀾紀念館舊居正大門

張瀾紀念館是一處以文博院館和歷史偉人為特質的人文景觀紅色旅遊景區。館區由張瀾先生的舊居組成。

館前銅像以張瀾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時的合影照為基礎,由民盟盟員、濱海古園首席設計師李克難創作。揭幕和掛牌儀式後舉行了民盟盟員圖片展,以圖文形式緬懷了張瀾、黃炎培、談家楨以及著名科學家錢偉長、醫學家傅培彬等12位著名民盟人士。來自民盟上海各區、縣委員會以及直屬基層的600名盟員參加了此次活動。

張瀾先生銅像高2米,為站姿全身像,青銅鑄造,重達1噸,黑色花崗岩基座高1米,寬90厘米。張瀾先生銅像布衫長袍,目光炯炯,雙手後背,表情慈祥而堅毅。銅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創作。

故居

學校正門 學校正門

張瀾舊居位於南充市城區嘉陵江西河畔,原名“三聖宮”。建於光緒十三年, 1985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在此設立“張瀾舊居”。

舊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民盟盟員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學校

四川省張瀾職業技術學校位於西充縣多扶鎮工業園區,是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設立的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前身成立於2009年,2011年,經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張瀾孫女)批示同意,由省教育廳核准命名為“四川省張瀾職業技術學校”,張梅穎副主席任名譽校長。

張瀾職業教育集團由南充技師學院、四川省張瀾職業技術學校、四川省南充旅遊職業中專學校、南充市職業培訓學院、四川省南充電子工程學校、南充市技工學校、西充縣職業中學、南充市海外勞務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四川人社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四川省西部服務業培訓中心、“瀾苑·梓馨”酒店及3個校辦生產型實訓實體企業為核心成員單位全資組成。秉承張瀾先生“陶鑄人才,以為國用”的教育思想,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女士擔任學校名譽校長。

2016年12月26日,全國首家以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建者張瀾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機構——張瀾教育研究院在成都大學成立。“張瀾教育研究院”是由民盟四川省委和成都大學共同發起而成立。該研究院下設“張瀾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張瀾職業教育思想研究”、“張瀾親職教育思想研究”等三個學術團隊。

文集

《張瀾紀念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龍顯昭、郭光傑主編。

《張瀾在南充》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伍定明主編。

影視形象

劇照 劇照

《民主之瀾》由朱正執導,溫海波飾張瀾,上映時間2010年3月1日。

安葬在八寶山的著名人物

八寶山革命公墓位於北京西郊石景山區八寶山南麓,長安街西延長線北側,距離北京市中心13公里。面積約10公頃。眾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知名人士等安葬於此。

共和國之開國功臣

憶往昔崢嶸歲月,品前輩非凡人生。紀念開國功臣,緬懷革命前輩,憶苦思甜,繼往開來……

中國民主同盟歷任領導人

職稱姓名始任期卸任期備註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黃炎培 1941年3月 1941年10月 1941年10月黃炎培辭去主席職務。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張瀾1941年10月1944年9月黃炎培辭去主席職務後,推選張瀾擔任主席。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張瀾1944年9月1945年10月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
中央委員會主席張瀾1945年10月1955年2月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1955年2月去世。
中央委員會主席沈鈞儒1955年2月1963年6月張瀾去世後,任代理主席。第二、三屆中央委員會主席,1963年6月逝世。
中央委員會主席楊明軒1963年12月1967年8月沈鈞儒去世後,任民盟中央主席。
中央委員會主席史良1979年10月1985年9月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史良主席於1985年9月逝世。
中央委員會代理主席胡愈之1985年9月1986年1月1985年9月,民盟五屆中常會第八次會議決定胡愈之副主席為代理主席,1986年1月胡愈之代主席逝世。
中央委員會主席楚圖南1986年1月1987年11月1986年1月,民盟五屆中常會第九次會議推選楚圖南副主席為民盟中央委員會代理主席,1986年12月,民盟五屆三中全會選舉楚圖南為民盟中央主席,1987年1月,民盟五屆四中全會選舉其為民盟中央名譽主席。
中央委員會主席費孝通1987年11月1996年11月1987年1月,民盟五屆四中全會選舉費孝通擔任民盟中央主席。第六、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1996年11月,民盟七屆五中全會接受費孝通辭去民盟中央主席職務。
中央委員會主席丁石孫1996年11月2005年12月1996年11月,民盟七屆五中全會選舉丁石孫為民盟中央主席。第八、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民盟九屆四中全會接受丁石孫同志辭去民盟中央主席的請求,推舉丁石孫同志為民盟中央名譽主席。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為費孝通、錢偉長談家楨蘇步青、丁石孫。
中央委員會主席蔣樹聲2005年12月,民盟九屆四中全會選舉蔣樹聲同志為民盟中央主席。第十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