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鄉

張李鄉

張李鄉位於壽縣西南部,西臨淠河,北靠淮河,東依壽六路,政府辦公地址位於張李街道,交通便利,通訊快捷。全鄉人口5.2萬人,耕地5.3萬畝,灘地、漁坡約1.6萬畝,崗、灣區各占一半,系典型的農業、林業大鄉。這裡社會治安環境良好,民風淳樸,是社會各界投資創業的良好地方。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張李鄉張李鄉鐵礦廠
張李鄉位於壽縣西南60公里,西臨淠河與霍邱縣相望,東接板橋鎮,南連隱賢鎮,北鄰迎河鎮

張李鄉面積45.9平方公里,耕地5.4萬畝,其中水田3.3萬畝,旱地2.1萬畝。全鄉轄22個行政村,378個村民組,5.1萬人。

張李鄉是以糧油、桑、林木為主的農業大鄉,通過政府不斷調整農業種植面積結構,狠抓科技興農,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推廣旱育稀植面積近萬畝,油菜育苗移栽5000多畝。農業間套種技術的推廣,使農民的收入大大地提高。在狠抓科技興農的同時,重點培養了各種示範服務基地,在毛蟹青蝦、白鰱混養基地的帶動下,全鄉養殖皖西白鵝數量已達10萬隻,也初步形成了規範的羽絨市場。速生楊基地的苗木更是遠銷全國各地。

2000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3.3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374.7萬元,工業總產值1.185億元。張李鄉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到2006年底,該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48億元,農民人民純收入2320元。

這裡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全鄉已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道路綠化、基礎設施等基本配套。淠河從南向北流經這裡,在灣區形成了地勢平擔的沖積平原,帶來了豐富的沙石資源,也給這裡帶來了特有的一道風景線——河灘風光。

行政區劃

張李鄉張李鄉沙石資源豐富
張李鄉於1992年由原張李、時寺兩個鄉合併而成。

全鄉土地面積7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58平方公里,鄉轄22個建制村(它們是隱北村、郭元村、九塘村、高台村、後樓村、老灘村、孫廟村、時寺村、油坊村、韓店村、染坊村、徐樓村、南場村、李套村、張李村、先鋒村、馬郢村、陳崗村、塘北村、幸福村、迎東村、迎南村)、兩個街道,共380個村民組、12067戶,現有人口54513人。

地理環境

這裡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帶,氣候濕潤溫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內崗灣各半,河畈相連,河沙豐富,淡水養殖面積近6000畝,養殖條件極度佳,是農林副漁的理想之地。

農業概況

張李鄉張李鄉意楊樹
農業是張李鄉的基礎產業,多年來,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經營特色,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傳統農業以東部(原張李鄉)的兩熟制(優質小麥或雜交油菜+水稻)和西部的多熟制(小麥+打瓜+雜交玉米)為主要模式。隨著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林業、迅速發展壯大,形成了“皖西最大的意楊樹、苗木、花卉之鄉”。年生產楊樹苗木160萬株,花卉9萬株。

依託鄉內梁家湖、潭子湖的水面資源,建成了環湖水產養殖帶。即梁家湖漁場和潭子湖漁場。2006年底,該鄉共建成優質糧油基地8.7萬畝(其中小麥3.5萬畝、油菜1.2萬畝、早稻4萬畝),實現糧食總產3.5萬噸,年出產水產品3149.7噸,生豬6.1萬頭。

其他產業

張李鄉張李鄉打瓜籽遠銷省外
種養基地的擴大,促進了鄉內二、三產業的發展,至2006年底,張李鄉共發展木材加工、販運企業10家,糧食加工、販運企業2家,打瓜籽加工販運企業5家,羽絨加工企業1家。建成農副產品綜合市場3個、羽絨專業市場1個。

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悄然生起。張李鄉已成立打瓜種植協會和林木加工販運專業經濟合作組織2家,專業養殖組織正在籌建之中。專業經濟組織共帶動3000戶以上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如打瓜、林木、苗圃等品種的生產、加工、販運等行業。

張李打瓜籽不但遠銷省外,而且已經成為縣內廷龍瓜子等著名企業的搶手貨。張李木材年交易量達4.3萬方,遠銷上海江蘇山東各地,實現經濟效益2600萬元。

豐富的自然資源、優惠的招商政策有力促進了張李鄉工業企業的發展。“十五”期間,張李鄉共引進外交項目23個,意向資金5000萬元。張李鄉先後完成鐵砂、飲料、包裝等項目2個,年投資在1500萬元以上。企業的引進解決張李鄉就業人口1400人,年增國、地稅80萬元。

交通狀況

張李鄉交通狀況正不斷改善。省二級公路石集至李台6.5米瀝青路正在施工之中,預計今年11月底竣工,該工程投入使用後,將成為壽縣縣城通往六安市的主要道路之一。

鄉內高瓦至幸福涵水泥路也即將完工,我鄉直通迎河、板橋將更加便利。同時,今年鄉政府正籌建11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項目完成後,該鄉交通狀況將有一個大的提升,全面實現鄉內村村通、鄉際互通、直接縣市,給農民生產生活和我鄉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交通保障。

文化建設

張李鄉張李鄉慶祝教師節
張李鄉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推進。鄉衛生院配備了B超機、X光機、心電圖等檢驗設備,為全鄉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就醫條件。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現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13所、幼稚園2所,分布於鄉域各村。郵政、電信、文化、人口與計畫生育等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為促進該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和諧張李鄉建設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李鄉有著濃厚的重學、重農、重商民風,多年來,該鄉現居村民及外出創業人員形成了敢於進取、勇於拼搏的精神,各條戰線上均湧現了優秀傑出人才。

經濟建設

張李鄉河南雙匯集團到張李鄉開展聯鎖經營
地處偏僻,既無區位優勢又無交通優勢的張李鄉,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和幹部的政治生命線,群策群力,多路並舉,去年全年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4個,到位資金3000多萬元,取得了招商實績全縣第一的好成績。招商引資也為該鄉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到2008年6月底,張李鄉已超額完成2008年全年財稅徵收任務。

廣泛發動,讓全民成為招商引資的參與人。去年,張李鄉黨委、政府給外出人士寄發慰問信3000多封,介紹家鄉思發展、謀發展的優惠政策和迫切心情。同時,聘請了近100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作為招商信息員和招商顧問

河南雙匯集團就是通過張李鄉在外人士的推介,才到壽縣開展聯鎖經營。該項目總投資400萬元,建冷庫一座,在全縣25個鄉鎮統一建門市部,統一經營雙匯食品。目前已在全縣建聯鎖經營店17個。

鄉黨委、政府主要採取“三個一”的辦法開展專業招商。

一是組建一支隊伍。選調6名懂經濟、善外交的同志組建招商小分隊,定目標、施壓力,不包村、不包點,專司招商,不留退路。

二是拿出一筆經費。不問怎么花,不管花到哪,只要有實績,手續全,一律報批。

三是制定一套考核辦法。根據外出天數,招商實績,兌現獎懲。上海利嘉鞋業公司的董事長李西戎,就是在鄉小分隊人員的大力推介、積極鼓動之下,毅然決定將上海企業逐步內遷到張李。由於區位差、交通狀況落後等多種因素影響,張李鄉當地企業對擴大規模、加快發展普遍缺思路、沒信心,有守成心理。針對這種情況,鄉黨委、政府積極鼓勵他們走招商嫁接發展之路,借力發展。

本田米廠多年來生產規模沒有增加,產品檔次低,始終處於半死不活狀態。通過鄉黨委、政府的鼓勵和支持,引進生意合作夥伴、廣東客商入股經營,對方注入資金400萬元,重新組建粵皖米廠。改建了生產車間,新上了色選設備,企業重現生機。鄉順達羽絨廠,也正與台商洽談合作事宜,走引資入股之路。

張李鄉張李鄉人員考察福建鐵砂開採企業
在為企業服務上,鄉黨委政府把解決企業需求作為工作第一職責,真正做到“三個捨得”:

一是捨得用心,真正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江陰客商王國安在張李鄉從事鐵砂開採,由於考察不細、手續不全,一千多萬元投進去後才發現沒有開採權,進退兩難,騎虎難下。得知這一情況後,鄉里安排專人飛赴福建,費盡周折,把另一家企業即將到期的證件全部過戶過來,從而使這家公司具有了合法身份,避免了損失。良好的服務贏得了對方依賴,為了表示決心,該企業把註冊資金由120萬提高到430萬元,又投資近400萬建一棟高檔辦公接待樓,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捨得讓利。鄉有一片舊廠房,始建於上世紀九十九代初,因多種原因一直閒置著,並已成為危房,亟待維修。和客商李西戎洽談後,鄉里召開班子成員會,統一思想,最終決定,由客商投資修繕廠房,鄉里不再收取租金。對方節約了投資,我方解決了維修資金問題,引進了企業,盤活了資產,一舉多贏。

三是捨得用力。中豪公司是張李鄉從浙江引進的一家鐵砂開採企業。為了保護其合法權益,鄉抽調專門人員,為企業協調與周邊民眾關係,打擊非法采沙行為。在縣工作組的支持下,共清理河道違章樹木700多畝30多萬棵,取締非法開採船隻一百餘條,拘留4名非法干擾企業生產者,有效地維護了企業利益,也樹立了張李鄉招商引資的良好形象。

六安鄉鎮(二)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