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廬豐因“三豐”片(豐康、豐樂、豐濟)盛產蘆葦而得名。在元、明、清年代屬勝運里,
1944年6月到1947年9月系中山鄉編制,後分安鄉、廬豐、橫崗三個鄉,歸屬東二區。
解放初期,仍以原中山鄉範圍成立廬豐區人民政府,
1958年成立廬豐鄉人民公社,
1969年改為廬豐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2年為廬豐鄉管理委員會,
1984年為廬豐鄉人民政府。
1987年12月,廬豐藍、雷、鍾三姓經上級考證批准恢復為畲族,因畲族人口占30%,翌年冬更改為廬豐畲族鄉人民政府。
基本介紹
廬豐畲族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5℃,年日照1971小時,無霜期293天,降水量1894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境內丘陵起伏,土壤肥沃,主要以殘積母質和沖積母質為主,森林茂盛,樹種繁多,主要以馬尾松和杉木為主的常綠針葉林。廬豐畲族鄉現轄14個行政村220個村民小組、6508戶29560人,其中畲族人口9382多人,屬龍巖市兩個少數民族鄉之一。鄉內畲漢人口雜居,均屬客家語系,講客家方言。畲族民眾有傳統的農曆三月初三“畲民節”,主要有船燈、舞獅、山歌等頗有民族特色的表演節目。
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廬豐兒女踴躍參軍參戰,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統計,全鄉共有革命烈士350人。藍庭輝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後任鐵道兵副司令員,藍榮玉曾為首任福建省民政廳廳長,後為副省長。豐濟村天后宮是上杭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1926年),太古村上塘、上坊村上田和鐵峰村窯下等自然村為革命基點村。
資源優勢
廬豐畲族鄉淡水資源充足,汀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境內有小㈡型水庫11座,棉花灘水電站庫區在我鄉境內形成多處庫灣,總庫容量達217萬立方,為全縣之最。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農田基礎設施目益完善,是龍巖市十個商品糧基地鄉之一,年糧播種面積3萬多畝;是福建省主料煙生產基地,烤菸面積占全縣的五分之一,達11000多畝,產質量連居全縣第一。森林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高,有以馬尾松、杉木為主的萬畝鄉辦林場和以青梅為主的鄉辦果場。旅遊資源獨特,有革命舊址天后宮、旅遊勝地摩陀寨,地處汀江東畔、杭永公路之側,區內山水環繞、怪石嶙峋,有“猛虎吼南山”、“紗帽靠笠麻”、“悟空拜觀音”、“漁翁垂釣”、“田雞躍水”……千姿百態、撲朔迷離、爭奮鬥秀、美不勝收。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探明的錳、鐵、金、鉬、石灰石、白雲石等礦種儲量大、品位高,具有較高開發和利用價值。鐵峰村豐富的硫鐵礦達148萬噸,上坊村的白雲石經勘測儲量在100萬噸,單裸露礦體儲量就達50萬噸以上。豐濟村的假山石石質疏鬆,吸溫性強,外觀色澤好,可雕刻千姿百態的藝術欣賞品,創辦雕刻假山石盆景工藝美術廠 ,具有廣闊的市場。此外,扶洋崗背的鉬礦也探明有相當大的儲量,這些豐富的礦產資源,都具有較高的開採利用價值,投資者可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和現成的水、電、路等設施,採取合資或獨資的方式投產。土特產品種類繁多,烤菸、仔豬、奶牛、西瓜、杭梅、三坪茶、太古豆鼓等農副產品久負盛名。該鄉有小(二)型水庫11座,總庫容為314萬立方米。庫區自然條件優越,適宜養魚養鴨和種樹種竹。同時,該鄉臨近城關,有利於發展“菜籃子”工程。該鄉黨委、政府以市場為導向、技術信息為引導,加大養殖業結構調整力度。為做好庫區招商引資,該鄉積極做好庫址界限的劃分,為承包者做好庫區周圍山地、耕地的租借。同時創造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組建了聯防中隊,配合派出所、司法所為庫區養殖場保駕護航。為提高養殖技術和綜防能力,該鄉還聘請縣畜牧水產局的技術員到水庫養殖場技術指導,及時幫助養殖場主解決疑難問題。2008年,該鄉已引進界外資金233萬元,興辦了4家水庫綜合養殖場,此外還有2家正在洽談之中。在充分利用外資同時,還積極鼓勵當地民眾,大力發展水庫立體養殖業。豐樂村的丘開忠承包了本村的民兵水庫,投入資金21萬元,養鴨5000羽、養魚2萬餘尾,養瘦肉型豬20頭,計畫年出欄100頭,種植果樹35畝。實現用豬糞種草、種樹,用鴨糞餵魚,在水面養水浮蓮餵豬、餵鴨的良性循環。
特色產業
上杭縣廬豐鄉以“計畫種植、推廣良種、提高單產、主攻質量、增加效益”為指針,重視科技興煙,加強技術指導,健全服務體系。廬豐鄉烤菸、種植做到“品種良種化、種植區域化、栽培規範化”。烤菸是該鄉的傳統支柱產業,鄉黨委、政府重抓服務,烤菸生產做到“政策宣傳到戶、種子發放到戶、新技術指導到戶、生產物資供應到戶、產購契約簽訂到戶”。派出了大批鄉幹部和煙技員,利用墟天開展生產技術諮詢,下村舉辦各類培訓班56場次,受訓人員達4550多人次。在太古、黃坊村建立了“漂浮育苗”新技術和500畝烤菸新技術病蟲害綜防示範片,每畝免費供應石灰50公斤、硫酸銅2公斤等,組織菸農代表前往參觀學習。全面改造熱循環烤房,給每座烤房300元補助。菸草站籌備105.83萬元資金,調進專用肥380噸、進口複合肥79.5噸、餅肥52噸、地膜12噸,確保全鄉烤菸生產需要。同時,由烤房戶牽頭,約定戶數,以聯合體的形式簽訂種植收購契約。
該鄉是省級烤菸種植示範基地,2007年全鄉收購菸葉2.58萬擔,上等煙比例達43.13%,2008年種植烤菸契約面積10635畝。為了確保烤菸的烘烤質量,力爭提高上等煙所占的比例,完成收購3萬擔烤菸的任務,特制定貼補政策,鼓勵菸農對老式烤房進行技術改造,規定每改一座烤房貼補5000元,新建一座密集式烤房貼補6000元,並協調電力部門在用電方面提供一切方便。全鄉新建和普通烤房改密集式烤房達117座,貼補技改資金近70萬元。
基礎設施
廬豐鄉鄉村大道縱橫交錯,14個村均完成水泥路面硬化,杭永瀝青公路、杭岩水泥公路縱貫全境;廬豐35千伏變電站已投入使用,境內有張角陂電站、上坊電站、上坊二級電站、廬源洞電站等;廬豐鄉14村均開通程控和行動電話;廬豐集鎮完成各項配套設施建設,可處理集鎮及周邊20年垃圾的垃圾綜合處理場正在加緊施工,安鄉、橫崗集鎮建設也已上一定規模,三個市場日益繁榮;從1999年以來,得到省水利廳在農田水利設施和人飲工程建設方面的大力幫扶,有效解決了廬豐鄉民眾飲水難的問題。
旅遊傳說
在燕子岩的岩石下方,有一個被人工鑿的小洞,這個小洞就叫出米石,有個古老的傳說故事:據傳,燕子岩原來有座廟,廟裡住著一個和尚。這和尚忠厚老實,樂於施善,深受當地的百姓喜歡。有一天有個太白金星看他平時到鄰近村莊化緣又苦,就同情起他來,對他說:“你今後不用去化緣了,廟背後有一個石塊,如果沒米就在每天早上到那裡取,但不要告訴任何人。”並告訴了他取米的秘訣。一天,米缸沒米了,他半信半疑地來到廟後,果然看到那裡有一個石塊,石塊中央有一個指頭大的小孔,從孔流出的白米,剛好夠一天食用,和尚喜滋滋地把這些白米帶回廟。用這裡的米做出的飯特別香,香飄幾里。有一天,附近村子的一個人聞到這特殊的香味,就特地循香尋到廟裡。和尚見有客人來就到石塊處盛米。一看,比原來的多了一半,原來這些米還知道有客人來,真神!
有一年,全村的人在廟裡舉辦廟會,和尚一時高興,加上村民左推右搡,這個和尚被灌醉。迷迷糊糊中,和尚就把出米石的秘密露了出來。與他一齊喝酒的兩個做生意人,聽後就在第二天早上偷偷溜到出米石處探個虛實。他們來到石前,雙手合十念道:“天靈靈地靈靈,陽明先生系好人,神仙在此救難民,石孔出米確是真。”果然,白花花的大米就從出米石的小孔中流出。兩個生意人暗暗高興,盤算道:如果把石孔鑿大,不就能出更多的米?一不做二不休,倆人找來鑿子把該石孔鑿得比碗口還大。剛鑿好,孔里就流出一石金燦燦的穀子。
和尚醉醒後,已經接近第二天中午了,想起前晚的事後悔不已。肚子響了,他像往常一樣提了米壺到出米石處取米。到那一看,哪有白米!大石孔下全是一大堆金燦燦的穀子。他傷心之極,不禁潸然淚下。這時,藏在石後邊的那兩個生意人走了出來,向和尚道明事情原因經過。和尚聽後,捶胸頓足悔恨不已。“出谷就出谷,反正比沒有好。現在就我們仨知道,為了預防被別人發現,我們乾脆把孔再鑿大,把穀子全取出來,吃不完就挑到街上賣掉。”兩個生意人跟和尚商量。和尚覺得有理,仨人就忙碌起來。這時,天色也隨著鑿孔進度不斷暗下來。突然,“轟”的一聲巨響,天空火鞭閃爍,仨人倒下,出米石斷裂,自此出米石再也不出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