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芝麻窪鄉位於太康縣西北,距縣城22.5千米。轄芝東、芝西、王莊、王橋、孔莊、南嶽崗、任砦、苑砦、邢樓、東丁花、西丁花、東李莊、張莊、陳砦、西樓、接花、桐城、太武、孔寨、牛家、施樓、白莊、張合營、皮箱楊、花莊、劉橋、三所樓、李莊、棗村窪、陳莊30個行政村。
[代碼]411627204:~201芝東村 ~202芝西村 ~203王莊村 ~204王橋村 ~205孔莊村 ~206南嶽崗村 ~207任砦村 ~208苑砦村 ~209邢樓村 ~210東丁花村 ~211西丁花村 ~212東李莊村 ~213張莊村 ~214陳砦村 ~215西樓村 ~216接花村 ~217桐城村 ~218太武村 ~219孔寨村 ~220牛家村 ~221施樓村 ~222白莊村 ~223張合營村 ~224皮箱楊村 ~225花莊村 ~226劉橋村 ~227三所樓村 ~228李莊村 ~229棗村窪村 ~230陳莊村
沿革
1951年設芝麻窪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芝東、芝西、邢樓、接花、皮箱楊、陳寨、白莊、三所樓、李莊、苑寨、太武寨、棗村窪、王莊、東丁花、西丁花、孫寨、陳莊、王橋、朱家、林場、孔莊、施樓、花莊、南嶽崗、東李莊、張台營、桐城、劉橋、西樓、任寨、張莊31個行政村。
簡介
芝麻窪鄉可耕地面積8.2萬畝,土地平曠,土質優良,經化驗富含氮、磷、鉀、鋅、鐵、硼、鉬、鈣等多種元素,適應於種植優質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是有名的農業大鄉。水利資源極為豐富,渦河、尉扶河由西北向東南平行貫穿全境。鄉黨委政府積極實施“四水戰略”,即引來黃河水,挖掘地下水,利用天上水,攔截過境水。引黃乾渠縱橫交錯,是作縣及至全區引黃灌溉面積最大的鄉。
林果業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全鄉果林面積8500畝。
高郊農業發展迅速,這裡有太康縣最大的日光溫室大棚860畝。辣椒、洋香瓜等各種反季節瓜菜產銷兩旺。會鄉食用菌基地村8個,食用菌專業戶1600戶,食用菌大棚800畝。
交通四通八達,鄉間公路成網,村村通有柏油路,程控電話遍及全鄉各個角落。
行政區劃
2006年,轄30個村委會:芝東村、芝西村、王莊村、王橋村、孔莊村、南嶽崗村、任砦村、苑砦村、邢樓村、東丁花村、西丁花村、東李莊村、張莊村、陳砦村、西樓村、接花村、桐城村、太武村、孔寨村、牛家村、施樓村、白莊村、張合營村、皮箱楊村、花莊村、劉橋村、三所樓村、李莊村、棗村窪村、陳莊村。
產業發展
太康縣芝麻窪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堅持多策並舉,發展高效農業、推進畜牧養殖業、壯大勞務經濟,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從小麥、棉花、林果等主導產品入手,調整種植結構,達到麥棉調優、林果調精。
該鄉及時引進高強筋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在陳寨、太武、孔寨等21個行政村連片種植4萬多畝,全鄉年產優質小麥1600萬公斤,2008年達到1750萬公斤。
該鄉重點推廣了中棉11和國抗36等早熟抗蟲棉品種,在張莊、西樓、張合營等19個行政村大面積連片種植,年產皮棉210萬公斤。
在此基礎上,鄉黨委、政府大力招商引資,興建了陳寨、太武兩家麵粉加工廠和張莊至張合營一帶20多家棉花加工企業。該鄉組建了棉紡聯合加工有限公司,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拉長了糧棉增值鏈條。孔莊、苑寨、刑樓等渦河沿線的10個行政村與省林科院聯合發展優質速生楊樹苗5000畝,畝均效益3000元以上。
為加快畜牧養殖業的發展步伐,該鄉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聘請畜牧專家每年舉辦畜牧養殖培訓班10多期,協調發展資金100多萬元,狠抓牧草種植,實現畜牧養殖向食草型優良品種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轉變,推動了畜牧業結構的最佳化調整。全鄉牛、羊、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8%、99%、95%和88%,形成3個養羊專業村、6個養牛專業村、5個養豬專業村。
近年來芝麻窪周圍,大面積種植西瓜;西瓜味道甘甜。自2006年以來,西瓜幾乎普及每家每戶,從此芝麻窪便成了西瓜之鄉。從廣州、湖北等全國各地的瓜商紛紛前來。西瓜的種植極大地促進了鄉政府的經濟發展,如今公路直接連通了各村各莊;極大地促進了西瓜的銷售和運輸。
特色經濟
太康縣芝麻窪鄉黨委、政府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強化領導,強化教育,強化服務,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強化領導。該鄉成立了勞務輸出領導組和勞務輸出辦公室,對全鄉勞務輸出人員建檔管理,並利用鄉村文化大院和農村廣播等設施,做好勞務輸出的宣傳工作。他們把一些靠勞務輸出致富的典型人物的事跡,印製成宣傳手冊,發到農民手中,鼓勵農民加入勞務輸出隊伍。鄉政府勞務輸出辦公室
在廣東、上海等勞務輸出集中地成立了4個辦事處,對勞務輸出人員跟蹤管理,與用工單位加強聯繫,協助做好勞務輸出人員的思想和管理工作。已成功避免了10起勞務輸出人員與用工單位之間的糾紛,幫助追討拖欠工資20多萬元,避免了侵害勞務輸出人員權益事件的發生。強化教育,搞好職業培訓。
該鄉在鄉中學開設職業技術培訓班,組織外出打工人員集中學習實用技術;以鄉勞務輸出辦公室為依託組建職業技術學校,進行較高層次的技工培訓;同時利用社會力量,開辦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駕駛、紡織、車、鉗、焊等工種及健康保健、家政服務等。已培訓各類技術人才2600名。鄉黨委、政府還對勞務輸出人員進行適應性教育。在給勞務輸出人員辦理身份證、流動人口證、務工證等證件時,勞務輸出辦公室統一對勞務輸出人員進行相應的政策、法規教育和國語培訓,以及所往務工地的風士人情適應教育,使他們儘快進入角色。
強化服務。鄉里成立中介組織,提供就業信息服務。鄉政府成立了由一名副鄉長專職負責的職業介紹所,與全國一些大中型勞務中介組織建立固定關係,並與用工需要較大的省、市工商聯組織和企業簽訂用工契約,及時向民眾編髮外地用工信息。
該鄉職業介紹所與全國30多個工商聯組織和用工單位保持密切聯繫,成功組織2000多人到上海、東莞等地務工。勞務經濟富裕了農民,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該鄉農民近1/3的收入來自勞務輸出,外出務工人員年均收入6000元以上,全鄉在外務工人員每年通過郵局寄回的務工所得達500多萬元,全鄉人均勞務輸出增收100元。
許多家庭貧困的農民,通過外出務工,迅速脫貧致富。該鄉長期在外務工人員達2600多人,其中全家外出務工者600多家,全鄉每年因勞務輸出而遷移戶口者近100人。也有許多勞務輸出人員返鄉後,利用所學技術和積累資金在本鄉經商辦廠,為發展家鄉經濟作貢獻。勞務輸出還有效地提高了農村人口素質和文明意識,促進了當地的招商引資。外出打工人員累計為鄉造紙廠、果脯廠、板材廠等企業引資達2000多萬元。
城鎮建設
為了搞活鄉村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黨委政整體規劃,擴城活商,制定優惠政策,廣招八方客人,來芝麻窪經商辦企業。到鄉政府所在地經商的客戶實行“三優”,優先辦證、優先提供房屋或攤位、各種稅費從優。建有太康西北最大的建材批發市場,副食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鄉黨委政府主動制止三亂,最佳化發展環境。商業繁榮,商賈雲集,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
科技下鄉
為倡導開展培育新農民,活躍民眾文化生活,該縣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縣文化部門開展了“電影送農村,質監教育進萬家”大型電影放映活動。
他們精心挑選了一批有關科教、法律以及大家喜聞樂見的傳統、現代劇目免費為農民民眾
放映,把文化大餐送到千家萬戶,在放映過程中穿插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等法律法規知識內容,讓人在觀看電影過程中學到質監知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為今後的健康消費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結合當前“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太康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向全縣人民承諾,要嚴抓乳製品質量監管,使消費者的信心得以增強。
招商引資
一九九九年初,黨委政府出台了《關於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意見》對來芝麻窪辦企業的,實行五通三免,即水通、路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三年免徵土地使用費、兩年免徵各種稅費、一次性投資50萬元以上者,免費提供廠房。眾多的優惠政策,優越的自然條件,寬鬆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不少有識之士來該鄉投資辦企業。從九八年底至今,廣東省普寧市宏發糧油公司投資150萬元興建的芝麻窪熱軋花生油廠,產品供不應求。與江蘇合資興建的牛家細木加工板廠,質量過硬。鄭州商人看準了芝麻窪這塊寶地,投資60萬元,興建了東丁花桑拿浴池,其它建材廠、麵粉廠等迅速發展。
名稱來歷
原名董安鎮(曾名呂窪),因地勢低洼,盛產芝麻故名。1965年成立芝麻窪公社,1983年改為芝麻窪鄉。
自然環境
耕地91290畝,土質為淤土、兩合土,渦河,尉扶河流經鄉境,大小溝渠8條,吳黃路穿境而過。
經濟特色
種植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以麥棉、麥瓜套種為主,間作套種面積6萬多畝。其中小麥、無籽西瓜套種發展到3萬畝。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皮箱楊養雞已形成規模,與江蘇合資興建的牛家細木加工板廠,產品質量過硬,發展迅速。
黨委書記:范 浩 鄉 長:仝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