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孜

廓孜

牛皮船舞又叫“郭孜”,是一種船夫的娛樂歌舞。“郭”藏語意為牛皮船,“孜”意為舞蹈。此舞在西藏曲水縣的俊巴村流行。2008年,俊巴漁村的“廓孜舞”(即牛皮船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蹈簡介

廓孜廓孜

當西藏曲水縣漁民們打魚歸來後為了休息娛樂,便表演牛皮船舞,有時還進行牛皮船舞競賽活動。每當雪頓節和望果節等吉祥日子來臨之際,船夫們就進行“郭孜”歌舞表演。每年,旅遊旺季來臨時,到俊巴村觀看牛皮船舞、吃俊巴特色魚的旅客絡繹不絕。

舞蹈特色

俊巴村人打漁用的是西藏獨有的牛皮船,一艘牛皮船用約四張整牛皮,浸濕的牛皮繃在木頭做好的龍骨架上,等牛皮幹了,就緊緊繃在龍骨上了。索南老人是製作牛皮船的高手,他帶我們去看他新做的牛皮船,船就用一根木頭支在村中的一片空地上,索南老人走過去把它背了起來,說:“每張牛皮200元,我可以用它換來六七千元。”這樣的牛皮船在每次下水回來後,都需要晾乾。牛皮船還是俊巴村獨有的牛皮船舞蹈“郭孜”的道具,據說這種舞蹈脫胎於西藏傳統的“氂牛舞”。藏俗學者索朗次仁曾在他的《西藏舞蹈與民俗》一書中這樣描述這種舞蹈:“郭孜”是一種船夫的娛樂歌舞。“郭”藏語意為牛皮船,“孜”意為舞蹈,此舞在西藏曲水縣的“峻”(即現在的俊巴村)流行。
每當藏曆大年初三和望果節等吉祥的日子,船夫們就會跳起“郭孜”。據說過去西藏的船夫每年在拉薩聚集在一起時,有時還會背起牛皮船在高牆上舞動。

舞蹈起源

牛皮船盪過的這片土地上具體何時開始跳起“郭孜”這種舞蹈,目前尚無史料可查。但是從老藝人的口述中可以了解到有關的情況。當地流傳著這么一首民歌,說的是松贊乾布迎娶文成公主,歡迎的人們唱道“…請別怕甲曲容的水,有百條牛皮船在迎接。”由此看來,西藏的牛皮船早在吐蕃時期就已經成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正是這些搖動著牛皮船的船夫們創造出了牛皮船之舞。
牛皮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在布達拉宮桑耶寺的壁畫中都可以找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時期的牛皮船是圓形圓底的,估計只相當於現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內最多也就能容納三到四人。

文化背景

俊巴村是拉薩地區唯一以漁業生產為主的村落。過去漁民們每年都要向舊地方政府支長途水上貨運的差役,主要是運送藏茶、食鹽、牛羊毛、雜貨等。從拉薩東部的墨竹工卡縣到拉薩或是山南的沃卡,共有二百到三百餘公里的水路。貨物運到後,船夫們將牛皮船背上,沿江徒步返回村中。因每艘牛皮船有30餘公斤的重量,背負牛皮船的體力勞動使得個個船夫練就成一副強健的體魄。“郭孜”歌舞就表現了船夫們的堅強與耐力。

每當藏曆大年初三和望果節等吉祥的日子,船夫們就會跳起“郭孜”。據說過去西藏的船夫每年在拉薩聚集在一起時,有時還會背起牛皮船在高牆上舞動。
在牛皮船盪過的這片土地上具體何時開始跳起“郭孜”這種舞蹈,目前尚無史料可查。但是從老藝人的口述中可以了解到有關的情況。當地流傳著這么一首民歌,說的是松贊乾布迎娶文成公主,歡迎的人們唱道“…請別怕甲曲容的水,有百條牛皮船在迎接。”由此看來,西藏的牛皮船早在吐蕃時期就已經成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正是這些搖動著牛皮船的船夫們創造出了牛皮船之舞。

表演套路

完整的牛皮船舞共分為4段。

第一段叫“述道白”。由一位叫“阿熱”的領舞者說開場白:“神牛光顧俊巴村,東山上面吃青草,西山腳下喝清泉,在草場上面打滾嬉戲,在牛圈裡面練習角斗。”
第二段叫“仲孜”(即氂牛舞)。船夫們首先在“雜昂!雜昂!雜昂!”的擊船聲中跳起牛皮船舞,同時,“阿熱”邊跳邊唱《祝福歌》。
第三段叫“挑哈達”。“阿熱”唱《祝福歌》並從藏袍里取出哈達,邊跳邊放在沙地上,牛皮船舞者們邊跳邊向前彎腰,用背著的牛皮船的左右上角從地上挑起哈達。
第四段是唱《祝福歌》。歌詞大意是:“今天我們在此相會,但願能經常相會。經常相見的人們,祝你們身體健康。”唱完後“阿熱”領頭向觀眾行禮下場。

舞蹈工具

廓孜廓孜

近代牛皮船從側面看是梯形的,上面小下面大,通常是用四張整牛皮縫製而成,船底部面積比早期的牛皮船要大很多,一隻船可以承載七八個人。在使用上,現今的牛皮船比較靈活,可以多隻船組合成一艘大船,以便運載更多的貨物和乘客過河,不過船夫也要多找幾個幫手才可以。一隻牛皮船的重量一般只有十幾斤重,一個人背上就可以走,不用時豎起來支撐在地上還可以遮擋陽光。
製作牛皮船的材料很簡單,只用木料和牛皮。木頭主要選用韌性較好的樹木做骨架,把經過浸泡後較軟的四張牛皮縫合在一起,並將濕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繃好,用牛皮繩子捆緊、曬乾、擦油定型。完成後還要在牛皮縫合處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這樣做主要是起到密封和防止進水的作用。最後再配上一對槳,牛皮船就可以下水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