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情概況
平川區位於白銀市中部偏北,區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銀市93公里,距省城蘭州185公里。地處東經104°24′~105°51′,北緯36°18′~37°00′之間。全區面積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58萬平方公里的0.36%。區政府駐地寶積鎮向陽村。
漢武帝時代,在今平川區水泉鄉中村一帶設有渡口——鸇陰口,是絲綢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後千餘年,鮮卑、羌、党項,韃靼等少數民族相繼駐牧境內,而鸇陰作為會州州治、平涼郡郡治,為會州境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白銀市境內最早設定的縣之一。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勝利會師,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農會、為白銀市境內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權之一。區內有省、地級文化保護點15個,紅山古寺、屈吳春障、黃灣石刻、月河晚照、將軍故墓、北武當山等名勝古蹟吸引了眾多遊人駐足。經過多年的交融和積澱,形成了一支在省內外頗具影響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創作人才隊伍,一批有實力的書畫家多次在全國及至國際上獲獎,部分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毛澤東紀念館及外賓收藏。
民族人口
平川區境內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交匯的地區。現境內有漢、回、滿、蒙、藏、苗、彝、壯、布依、瑤、東鄉、裕固等12個民族。全區總人口19.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956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53%,回族2725人,滿族93人,蒙古族76人,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共和鎮兄弟村及駐平川各廠礦企業單位。
歷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區境屬古雍州地,為羌戎所居。戰國後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區境為大將蒙恬收復,歸北地郡管轄。不足十年,秦末仍為匈奴所居。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漢得河南地,區境為漢北地郡屬地。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設定安定郡,設祖里厲、鶉陰二縣,歸安定郡管轄。
東漢初年,鶉陰縣改鸇陰縣,隸武威郡。
三國時,鸇陰縣屬魏之武威郡。
西晉初年,鮮卑族一支禿髮氏遷居鸇陰,改麥田城。西晉末收復鸇陰縣,仍稱鸇陰,屬武威郡轄地。
東晉成帝鹹和四年,麥田城為鮮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後,苻堅改鸇陰縣為平涼郡,此後,平涼郡先後為前秦、後秦、南涼、大夏、北魏、西魏所據有。沿稱平涼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宇文太奉太子西巡,會師平涼郡,遂改稱會州。北周時,改會州為會寧防。隋改會寧防為會寧鎮。
唐高祖武德二年,改會寧鎮為西會州。貞觀六年,廢鳴沙之會州,改西會州為會州。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會州為會寧郡。十六年後,復改為會州。代宗廣德元年後區境為吐蕃所據。
宋初,仍置會州。太宗雍熙二年,李繼遷破會州,焚毀城郭,會州從此廢除。
宋神宗元豐四年後,李憲築打羅城(打拉池),形成楊稍溝→打拉池→雙鋪→狼山→海原的宋、夏邊界線,邊界線以東歸宋管轄,以西為西夏屬地。
南宋時,區境為西夏據有。
西夏末主寶義二年(1227),蒙古滅西夏,區境屬元鞏昌路西寧縣。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設迭烈遜巡檢司,屬軍事設定單位,歸固原州管轄。巡檢司治所在黃灣中村。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於會州舊址置靖虜衛,迭烈遜巡檢司歸靖虜衛管轄。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遜巡檢司駐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區境屬靖遠衛轄地。後改為靖遠縣,隸鞏昌府。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設海城縣丞於打拉池,分會寧、靖遠、海原部分地方歸其管轄,亦稱打拉池分縣。
民國以後,區境大部分地方歸靖遠縣,小水村歸會寧縣管轄。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勝利會師,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農會、為白銀市境內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權之一。
1949年9月,小水村改歸靖遠縣管轄。區境屬靖遠縣地。
1985年,白銀白銀市恢復地市建置,析靖遠縣五鄉—鎮置平川區。
地理環境
地形
平川區地形的總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長91.5公里,南北寬75公里,由西北向東南呈一狹長地帶,階梯狀多台階地形。境內最高峰屈吳山南溝大頂,海拔2858米。最低處水泉鄉野麻村紅麻灣,海拔1347米,高低差1511米。西部旱平川與東部西格拉灘為盆地式緩坡平川。由西向東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黃家窪、屈吳山構成平川區山脈的骨架,雖少林木蔥鬱之景,不失峻拔崎險之象。
地質
平川區在大地構造上位於祁連山東端,秦祁褶皺強烈,斷層極為發育。地質構造主要為向西北方向收斂、向東南方向撒開的帚狀鏇轉構造體系,曾經歷多次構造運動,其中以加里東運動最為強烈,表現為強烈的沉降和局部的升起。新生代第四紀時期以來,構造運動比較強烈,地層分帶性明顯,發育完整,成因類型也比較複雜。第四紀沉積物的發育屬於陸相沉積,包括河流沖積相,塬梁地區風成黃土,山前洪積相及斷陷帶內的沖洪積相等四種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下的沉積物。
境內地質構造自遠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層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蓋面積最大。已探明的地層主要有寒武系、奧淘系、志流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黃家窪山及屈吳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東中期花岡閃長岩、奧淘系灰岩、大理石、侏羅系的爍岩出露。
氣候
平川區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腹地,東北有六盤山、東南有秦嶺作屏障,東南暖濕氣流不易到達,因而降雨量少,氣候乾燥。北近騰格里大沙漠,地域開闊,無高山阻隔,西伯利亞寒流易於入侵,故冬季寒冷且長,風沙霜凍危害頻繁。境內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形成東南、西北兩個不同的氣候帶。全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較差大、降水少、乾旱多風。
平川區年平均溫度8.2℃,最高年平均溫度9.8℃,最低年平均溫度7.9℃;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平均為21.3℃;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平均為-8.6℃;極端最高氣溫達34.1℃,極端最低氣溫-23.2℃。無霜期平均為143天,最長達170天;霜凍初日為9月30日,平均終日為5月11日。海拔最大相對高差1511米,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形成四個不同的氣候區。
土地
全區總土地面積2106平方公里,合315.9萬畝,其中耕地26.32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8.3%,人均耕地3.4畝,高於全省人均耕地2.4畝的水平。耕地中,山地14.36萬畝,川地11.9萬畝;其中,水地為6.6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5。42%,三田面積為9.4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5.94%;三田中,砂地為6.7萬畝;梯田1.51萬畝,溝壩地1.25萬畝。宜林地71.5萬畝,占總面積的22.63%;宜牧地131.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1.75%;宜農荒地8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53%。26.32萬畝耕地中有19.8萬畝為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75.2%。現有林地6.84萬木畝,森林覆蓋度低,只有2.16%。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平川區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較多,現已探明或發現的礦藏有11種。能源礦產資源以煤炭為主。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的特點,是良好的工業動力和民用煤。平川區煤炭資源在全省占第二位,僅次於華亭礦區,為全區優勢礦產之一。共劃分為寶積山、紅會、王家山、磁窯、井兒川5個煤田區。國營統配煤礦在寶積山、紅會、王家山三個煤田開採,煤炭總儲量10.8億噸。其中寶積山含煤面積約22平方公里,紅會礦區含煤面積約18平方公里,王家山礦區含煤面積約10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還有陶土、花崗岩、沙金、銅、錳、石灰石、石英石、沸石、燒脹粘土等多種礦產資源。
地下水資源:境內不僅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而且黃河也流經境內32公里,集水面積1.3萬畝。有可耕地50.5萬畝,宜林地71.5萬畝,宜牧地131.9萬畝。
光熱資源: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差較大,年均溫度8.2℃,年太陽輻射量為147.3千卡/平方厘米。
物產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物產,區內羊羔肉、二毛裘皮、黑瓜籽、西甜瓜、大棗、核桃、乾草等特產,質地優良、久負盛名。
經濟發展
農業方面
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以糧油生產為基礎,西甜瓜、玉米制種、畜牧為特色的三大支柱產業。
工業方面
有設計規模為年產煤炭606萬噸的大型國有企業靖遠煤業公司,年設計發電能力200萬千瓦的西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靖遠第一、第二發電公司。非公有制經濟方面由設備技術先進的民營企業新樂雅陶瓷有限責任公司領軍,迅猛發展。電力、煤炭、陶瓷、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格局正在構建和發展。中區開發區是白銀市三大開發區之一,總面積4254畝,水電路網交織,通信便捷,被列為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園區,開發政策極為優惠,投資建設環境十分優良,被譽為“擺放大工業的好地方”。全區的建設環境、投資環境、幹事創業環境寬鬆良好,發展前景十分廣闊。2003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1億元。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平川區將進一步樹立“大開放,大發展”的思路,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朋友來這裡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同發展。
特色產品
煤炭
平川區境內資源豐富,能源充裕。境內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有金、銅、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有煤炭、陶土、花崗岩、石灰石、沸石、燒脹粘土、石英石、礦泉水等。境內煤炭總儲量達11.37億噸。陶土儲量達20億噸,是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鎮。屈吳山礦泉水是經國家地質部鑑定的優質天然礦泉水,現已開採利用。寶積鄉紅沙浪地熱水資源豐富。耕地面積26.32萬畝,宜林地71.5萬畝,宜牧地131.9萬畝。
正是依託平川區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位居甘肅第二的大型國有企業——靖遠煤業有限公司以科技興煤戰略使企業迅猛發展。其主導產品隴上精品——晶虹煤1號、2號、3號產品,長期出口東南亞,成為目前甘肅最大的煤炭基地和主要的出口煤基地。
電力
西北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靖遠第一、第二發電公司,位於區境旱平川,為國家“七五”重點工程,是連結陝、甘、寧、青電網的主力火電廠之一。第二發電有限公司是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批准的中外合資企業。投資24億元的靖電三期工程和投資11億元的魏家地瓦斯發電廠目前已進入建設階段。
陶瓷
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已手工燒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時期在境內的磁窯地區陶瓷業發展曾鼎盛一時。靖遠陶瓷廠作為市內最大的陶瓷生產企業發展了五十年,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產知識和操作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有新樂雅、隴燁陶瓷等十餘家民營陶瓷企業,主要產品有水晶啞光地磚和內外牆磚、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檔衛生潔具瓷、仿古瓷等品種。
特色農業產品
平川區形成區內四大特色農業。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西甜瓜產業和蔬菜產業、以繁育優質玉米種子為主的種子業,“平川蜜”西甜瓜和“乾泰”種子已遠銷省內外。養殖業以牛、羊、豬、雞為主,品種繁多的小雜糧也初具產業化規模,秦芄、車前子等野生中藥材和石羊、狐狸等野生動物及天然森林、草場資源豐富。二毛裘皮、黑瓜子、大棗、髮菜、甘草等土特產品質優良,久負盛名,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基礎建設
新興的能源型工業城市平川區,依託駐地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狠抓綠化、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服務功能日臻完善,獲得了省級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文化先進縣區等稱號。境內交通通訊網路健全,平川區臨河居川,白寶鐵路和王家山、紅會煤礦專用鐵路貫穿全境,國道109線境內交錯,劉白高速公路已動工興建,市郊公共汽車全面開通;固定電話遍布全區,移動通信全面開通。多年來,平川區堅持科教興區戰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25所中學全部實現標準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高中入學率達到56.3%,區內有省屬重點中專甘肅煤炭工業學校等3所中等專業學校,面向全省招生;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引進推廣了一大批先進科技項目,輕型綜采放頂煤採煤法填補了國內空白,陶瓷燒制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平川區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稱號。
市政建設
1985年10月,平川區正式成立,白銀市建委、區城建局按照建區要求,系統的進行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並於1987年批准實施。當時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0萬人,規劃年限2000年。規劃分兩大區:東區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中區為新建工業區。力求把平川建成以煤炭、電力、建材三大工業為基礎,相應發展地方工業、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1992年7月6日,市政府常委會議批准,中區列為經濟開發實驗小區。1993年對開發區中心規劃作了調整。
平川區成立後經10年建設,已初步形成12平方公里的城市區域,城市面貌及城市服務功能漸臻完善。
人文古蹟
屈吳山
屈吳山為祁連山東延余脈,舊志謂“六盤山回顧西北,迤邐而來,界靖、海、會三縣”,“以相傳屈、吳二姓所居,故名”。主峰南溝大頂,海拔2858米,為平川區最高峰。山勢雄偉,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李憲敗夏兵處即在山下,甘肅省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早的武裝暴動靖遠兵暴的第一次戰鬥也在屈吳山麓打響。 屈吳山自然風光優美,岩壑間多清泉流水,素有百泉之稱,水質甘淳甜潤,可供釀酒,山間林木遍布,有天然喬木5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80多種棲息其間。 屈吳山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唐貞觀十九年,三藏法師玄奘取經歸來,在水壩灘駐錫建殿,清龍門派名道士劉一明曾在山中養性修真,主要著述《西遊記解》即在山中開始撰寫。潮雲寺為隴上古剎,雕樑畫棟,古色古香。萬佛殿則氣勢恢弘,造型別致,潮雲寺與萬佛殿像兩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屈吳山的南北兩側,為避暑、旅遊勝地。《屈吳春嶂》被列為平川八景之一。
北武當
北武當亦名迭烈寺,廟址在平川區水泉鄉黃灣中村。始建於唐代,唐敬德西征青海曾於此渡河,整修廟宇。明正統二年(1437)置靖虜衛,迭烈遜巡檢司歸靖虜衛管轄,成化十年(1474)巡檢司廢除後,“傍置空心樓一座,以資觀望,今廢,其上建廟,名北武當,有碑記。主殿祀真武大帝,足踏龜蛇,披髮仗劍,兩旁侍立五大龍神”。明嘉靖年間固原游擊黃時值巡邊至此,特輸俸金,悉力改建,匾曰“真武神廟”,史載“靈異益著,人多蒙福”。在清代還有過大規模的修建,經民國九年的大地震後,仍具規模,三月三廟會極一時之盛,例有七十二會三十六山龍轎朝真武大帝之說。惜盡毀於文化大革命。近年平川、靖遠、景泰等縣區民眾集資修建,能復舊觀。登臨其上,見廟下突出兩石仿佛一龜一蛇悄然對語,左下側一山宛如馴服的大象。廟下平疇向為古河道,再向前望去,黃河奔流,波濤滾滾,河西一抹紅山,晚霞輝映,氣象萬千,不禁使人生懷古之幽情。黃河西岸的紅砂岩崖壁上,即為著名的福壽山石刻。石刻刻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陰刻雙勾正楷“捧燈照岸”四個大字,以山喻景,形象生動。旁有行草小字,內容為道教經文,對研究清代書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迭照望月》被列為平川八景之一。
紅山寺
紅山寺亦名開元寺,因山石呈紅色,故稱紅山寺。始建於北魏,宋曾重修。石窟內塑三世佛三尊,護法神六尊。明萬曆年間,在石窟前擴建大殿一座。後續建東西兩殿,法王殿、岳王樓、蘇武廟等建築。清同治二年,毀於兵火,其後屢毀屢修,現存建築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新建。
紅山寺有光榮的革命歷史。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為鞏固革命根據地,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由紅一方面軍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組成西方野戰軍進行西征,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於1936年9月12日下午,彭德懷率部進入平川區境內,並將司令部設在打拉池紅山寺。具體執行中央交給的為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創造條件,為實施“海打戰役”做準備的指示精神。會寧會師後,10月23日,朱德總司令同張國燾率四方面軍的四軍、三十一軍到達打拉池,25日召開會師慶祝會,彭德懷報告一方面軍,一年來的發展情況及陝北蘇區狀況。紅軍在打拉池駐紮48天,建立了打拉池農民協會。平川區成立後,在紅山寺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亭。紅山寺現為平川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王進寶將軍墓
王進寶將軍墓(1626年—1685年)字顯吾,平川區黃嶠鄉馬飲水人。清順治五年(1648)投軍陝西提督孟喬芳部張勇標下,以精武功,善騎射,屢立戰功。尤以平吳三桂養子陝甘右鎮總兵王輔臣之功,為康熙所器重,加一等阿思哈呢哈番,授奮威將軍,兼提督平涼諸軍事。二十一年(1682)九月,以四川雲南蕩平,詔進寶陛見,康熙帝欽使郊迎,親臨賜宴,賜團龍御衣,黃鞍韉馬,及行,帝親臨海甸,緩轡顧問二十餘里,復賜內大臣朝衣一襲,準以外大臣列內大臣班,馳奏覲見。二十四年病逝於固原任所,康熙帝贈其太子太保銜,並授一等子爵,世襲罔替。乾隆朝,乾隆帝顧念平定三藩叛亂勛耆,令圖王將軍畫像懸紫光閣,供後人憑弔緬懷。王將軍為有清一代甘肅籍唯一的正一品官。二十五年長子王用予運父柩歸葬西格拉灘青砂峴,春三月遴石工興工建墓。原配孫氏病逝後合葬。座北向南,堪輿家稱為“犀牛望月穴”,原立石坊三座,總長150米,寬20米,由南大門向北依次排列 上馬石、旗桿石座、牌坊、龜形石碑座、石犴、石馬、石羊、文官、武官石像等,有諭祭碑文四道,欽賜造葬碑文一道,神道碑銘一道。立碑規模宏大,石工雕鑿精巧,為全國少見之將軍墓葬,惜毀於文化大革命,墳堆封土為圓形,周長33米,高7米,向南7米處為首碑座及石坊。
將軍墓自葬後數次被盜,為保護地方文物,1992年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了挖掘清理。
黃河進入平川水泉鎮月河村一帶,河似月形,舒展優美,周圍紅山掩映,每當夕陽西下,餘暉四射,山色、水色、天色湛然如繪,至暮夜,猶光華灼灼,豁人心目。河岸有明清古城,斷壁頹垣,倍添山河之勝概。有詩讚曰:
天機織出赤城霞, 煥彩騰光萬樹花;
幾縷紛紛明遠岫, 餘輝晚送夕陽斜。
自迭烈遜渡黃河而抵西岸,即為著名的福壽岩刻,岩壁高約二十米,長五十多米,刻於乾隆十二年(1747)。陰刻雙勾正楷“捧燈照岸”四個大字,以山喻景。旁有陰刻行草小字,內容為道教經文。另有臨流道人吳大德所書“福壽山”初跡,“創修福壽山說”等內容。接近河岸的地方,刻一靈龜,首望黃河,背負紅山,形態生動有力。石刻書法精湛,凌波觀賞,別有一番情趣。
發展規劃
近年來,平川區緊扣發展這一主題,按照省委提出的“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總體要求,貫徹“工業強區、民營富區、科教興區、開放活區”四大基本區策,全面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強化農業基礎性地位,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一些重要領域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全區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主要經濟指標呈逐年攀升趨勢,國民經濟保持了快速平穩增長的良好態勢。
平川區堅持為大中型企業搞好服務的宗旨不動搖,在地企協作共同努力下,區域內大中型企業效益快速增長,煤、電、陶三大支柱產業的優勢凸現,工業經濟呈現出煤炭、電力、陶瓷、建材、生物科技、農產品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等產業多元化發展的格局,有力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地方工業總量穩步增加,區級工業效益持續回升。
平川區全力營造投資環境,城市服務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在加強投資硬環境的同時,區委、區政府圍繞建設“廉潔、為民、務實”的服務型機關,堅持以高效、優質的服務為中心,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和《關於加快中區開發建設的意見》,不斷簡化辦事環節,繼續推行和完善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一站式”服務等制度,區內環境優雅,政策優惠,成為投資者的理想投資區域,全區上下初步形成了“敢創業、會創業、創大業”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氛圍。蘭州工貿集團西太華超市、東部市場精品城等一批招商引資項目入駐平川,溫州華順陶瓷有限公司高檔內牆磚生產線等項目已開工建設,其它一些項目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林立平川大地。招商引資呈現出產業趨向科技化、投資領域多元化、招商主體社會化的良性發展格局。
平川區主要投資區域在中區開發區,屬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和農業綜合開發區,占地面積4252畝,可發展種植面積近3000畝,地勢平坦,可工可農。目前開發區已實現了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有平川中學、平川國小兩所區級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技活動特色學校;有西北最大的民營陶瓷企業--新樂雅陶瓷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已超過8000萬元;平川區中區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已超過3000萬元;投資達1600多萬元的白銀賽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纖維素酶項目,已進入試運行階段。
2004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為17.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58億元,比上年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2.94億元,比上年增長16.5%;第三產業3.64億元,比上年1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9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54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97億元。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9億元,金融機構存款18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1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8.4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