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年代
早古生代指整個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三個紀,始於距今約5.7億年,結束於距今約4億年。這段時間形成的地層叫“下古生界”,相應地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三個系。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當時認定它們構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間的一段重複部分分出,另命名為奧陶系,同時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觀點。
早古生代時,地球發生過強烈的構造運動,地質學家們統稱“加里東運動”(即加里東構造旋迴),而狹義的“加里東運動”則是指發生在志留紀末期,或志留紀與泥盆紀之交的褶皺運動、造山運動。其典型地區是英國北方蘇格蘭延至斯堪地納維亞半島西部的挪威。那裡分布有褶皺山系和變質程度很高的岩石,對全球地質和生物演化影響很大。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關閉,從而使北美板塊與俄羅斯板塊碰撞對接,形成“勞俄大陸”。中國西部柴達木板塊與中朝板塊拼合,古祁連海褶皺關閉。其他許多古海洋(如古鳥拉爾海洋、古北亞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東運動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各大陸板塊邊緣的陸殼增生。陸地面積進一步擴大,古老地台更趨向於穩定。
褶皺運動
加里東運動其所形成的褶皺帶稱為加里東褶皺帶。1888年由休斯(E.Suess)創用,主要指歐洲西北部晚志留紀至泥盆紀形成北東向山地的褶皺運動。這一時期的地殼運動,使延伸於北愛爾蘭、蘇格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東向格蘭扁地槽、西伯利亞的薩彥嶺地槽、中國東南部加里東地槽、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亞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皺山地。加里東運動的完成標誌著早古生代的結束。
形成影響
加里東運動在寒武紀時最主要的地殼變動為升降運動。自早寒武世開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達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陸台和印度陸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時,由於有些地方陸地開始上升,故海水面積相對縮小,特別在西伯利亞陸台。寒武紀時,亞洲各大地槽帶都沉積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層。志留紀時,在陸台區和中央哈薩克斯坦等大地槽區,有大規模的海侵。整個寒武紀和志留紀末期以前,亞洲陸台基本上是沉降時代和海水侵入時代,這是加里東運動的前半期。
志留紀末泥盆紀初,亞洲在很多地區發生了褶皺運動。在原來的許多大地槽中,發生了大規模的海水後退,形成眾多高山。這一階段是加里東運動的後半期,亦即造山時期。貝加爾湖沿岸諸山、東薩彥嶺、西薩彥嶺、葉尼塞山脈、庫茲涅茨阿拉套山、阿爾泰山、唐努烏拉山、杭愛山以及我國華南的加里東褶皺帶,都是這一階段形成的。至此,亞洲原有的地槽縮小了,而陸台卻擴大了。